和萬傳 姜彩虹
(1.云南警官學院,云南·昆明 650223;2.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
關于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問題,研究者較多。但是,關于學者怎么論證和研究相關問題的文章則不多見,筆者試圖理清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梳理研究者研究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問題的綜述。就目前搜集的文獻看,學者們善于引用著名學者觀點、典型語句分析以及運用相關理論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1.哲學家關于立法語言模糊性的論斷
《周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1875年,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概念界限的不確定性。皮爾斯在1902年就對“模糊”下了定義。皮爾斯(1)何建南.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論模糊性的本質(zhì).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5(1):1-5.認為,命題實際上不能確定,語言本身具有模糊性。1911年,皮爾斯提出,語言表達的命題,其語義界限不分明。在西方學界,“模糊與含糊”概念并沒有明確區(qū)分。尼采認為所有誘發(fā)信仰的努力都是修辭(2)吳春雷等.論立法語言模糊修辭的功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為考察對象.甘肅理論學刊[J].2013(1):138-142.。修辭就是一種語言活動。只要是修辭,不管怎么立其誠,都是使用語言符號來進行交際,都不可避免地與說話者的原意有些距離。龐德(3)吳春雷等.論立法語言模糊修辭的功能.甘肅理論學刊[J].2013(1):138-142.認為,明確與詳細的完整法典不切合實際??档?4)吳春雷等.論立法語言模糊修辭的功能.甘肅理論學刊[J].2013(1):138-142.認為:模糊觀念比清晰觀念更有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他認為,人類生活中不能沒有模糊語言,不可能處處用精確的語言代替模糊的語言,模糊語言比清晰語言,更富有表現(xiàn)力。我們并不總能用語言表達所想。海德格爾認為,“世界的存在是不可表達的,語言永遠也不能表達世界的本來面目?!绷_素(5)何建南.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論模糊性的本質(zhì).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5(1):1-5.認為“一個模糊認識比一定精確的認識更有可能為真,因為有更多可能的事實證實這一模糊認識?!彼€認為,模糊性根源于主體對客體概念、判斷和思維的模糊,而與客體的狀況無關。羅素斷定:整個語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布萊克認為,詞語應用的限定范圍及其界限缺乏明確規(guī)定。維特根斯坦認為詞具有模糊性和家族相似性。(6)徐優(yōu)平.原型范疇理論在立法詞語模糊性消除避程中的應用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J]. 2006年(3) 73-76.
2.數(shù)學家對立法語言模糊性的看法
美國查德在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合論”概念影響了語言模糊的研究。他認為人類的概念范疇和自然語言的語義存在模糊性(7)陳維振等.有關范疇本質(zhì)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外國語[J].2003(1):30-35.。自然界中很多東西不能進行精確分類。“現(xiàn)實物質(zhì)世界中的客體經(jīng)常沒有精確規(guī)定的界限。”“在自然語言中,句子的詞大部分都是模糊集名稱而不是非模糊集名稱?!?8)胡軍等.法律語言的語義模糊和語用模糊分析.重慶工學院學報[J].2003(6):92-94.人文系統(tǒng)不可能達到既精確又符合。模糊語言變量的應用,是試圖達到一種對現(xiàn)實世界普遍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精確性的適應。模糊語義具有邊緣到核心的隸屬度。Yager(1980)(9)湯洪波.論法律語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重慶教育學院學報[J].2011(5):76-79.認為,模糊性是指一個命題與其否定命題之間沒有明確的區(qū)別?!艾F(xiàn)實物體類別間經(jīng)常沒有確定界限,這種‘模糊集’現(xiàn)象,表明人類的認識能力具有一種模糊性。”查德認為,任何事物發(fā)展中過渡的形態(tài)難以絕對判定。
3.法學家對立法語言模糊性的認識
1975年羅什(10)周菊蘭.模糊立法語言的語義學分析.江蘇警官學院學報[J].2005(7):108-116.提出人類感知和認識事物的原型性。原型具有核心和邊緣成員。邊緣成員的隸屬度低。查奈爾(11)周菊蘭.模糊立法語言的語義學分析.江蘇警官學院學報[J].2005(7):108-116.用“槍”一詞進行原型范疇分析。美國的波斯納(12)周菊蘭.模糊立法語言的語義學分析.江蘇警官學院學報[J].2005(7):108-116.認為,法律文本存在“內(nèi)部模糊”與“外部模糊”之分。前者指語言本身的模糊,后者Z指語境造成的模糊。哈特認為(13)董青梅.從法律語言中的模糊走向法律推理.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6(1):63-67.,語言的邊緣意義是模糊的,是開放結(jié)構(gòu)。莫蒂西·恩迪科特(14)丁建峰.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問題——來自語言經(jīng)濟分析的視角.政法論壇[J].2016.(2):19-27.認為,模糊性以及模糊性產(chǎn)生的不確定性是立法的基本特征。弗克蘭(15)劉守軍.試論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國際漢語學報[J].2011.(2):200-209.認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曾經(jīng)是,現(xiàn)在是,而且將永遠是含混和有變化的。博登海默認為“一個概念的中心意義也許是清楚的明確的,但我們離開該中心時它就趨向于復雜模糊不清了?!笨挤蚵J為(16)董青梅.從法律語言中的模糊走向法律推理.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6(1):63-67.,語言具有兩維性,一維是理性,另一維是隱喻。隱喻具有模糊性。德沃金認為(17)董青梅.從法律語言中的模糊走向法律推理.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6(1):63-67.,法律具有隱含性,司法人員在司法過程中對法理、政策、道德進行推理,從而得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法律是隱含的,模糊的。其原因在于法律語言的模糊。
4.語言學家對語言模糊性的判斷
明確提出語言具有模糊性的是美國語言學家喬治·雷科夫。他認為語言邊界具有程度不等的模糊性。索緒爾認為,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型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威廉姆斯(18)賀音.立法語言模糊性成因及其語用研究[J].2011(8):160-161.認為語言的核心部分,其意義非常明確,但愈趨邊緣則愈為模糊,語言邊緣之外的邊緣意義一片模糊,極易引起爭執(zhí),而其究竟屬于語言外延之領域內(nèi)或其外,亦難確定。張喬(19)張蔚,杜曄.自然語言模糊性的哲學思考[J].20119(3):154-158.關于“含糊”的研究以及謝輝關于語言模糊性的研究涉及語言的模糊性問題。王希杰認為,語言表達沒有絕對的準確,準確性本身是相對的。沒有模糊語言,便沒有人類的自然語言。布龍菲爾德認為,外語的精通程度是具有模糊性的。威廉姆斯認為(20)劉素祎.立法中的模糊語言及其解釋.科教文匯[J].2007(10)下旬刊.,語言的是邊緣是模糊的。沙夫認為,如果沒有語詞的模糊性,人們的交際就難以進行。余致純(21)劉守軍.試論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國際漢語學報[J].2011.(2):200-209.認為,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源于概念外延的不確定。劉愫貞(22)劉守軍.試論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國際漢語學報[J].2011.(2):200-209.認為,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是對法律語言確切性的補充,是一種立法技術。潘慶云(23)劉守軍.試論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國際漢語學報[J].2011.(2):200-209.認為,模糊語言的使用有助于立法語言更加準確和凝練。陳炯(24)劉守軍.試論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國際漢語學報[J].2011.(2):200-209.認為,模糊詞語語義范圍不確定,但語義內(nèi)容明確。伍鐵平認為,模糊概念就是語詞沒有明確的外延。(25)劉守軍.試論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國際漢語學報[J].2011.(2):200-209.
(2) 長河壩工程動靜疊加后廊道橫河向最大拉應力為28.6 MPa,較靜力條件下提高了8%,在廊道上游面兩端,下游面河床中部有橫河向較大易開裂區(qū)域。創(chuàng)造性地將廊道深入兩岸基巖1 m,廊道與岸坡平硐的接縫變形相對已建類似工程得到有效減小,左岸接縫最大張開4.0 cm,較靜力工況增大11.4%。地震后,高塑性黏土最大沉降變形值為26 cm。
1.“禁止車輛進入公園?!?哈特(26)徐優(yōu)平.原型范疇理論在立法詞語模糊性消除避程中的應用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J]. 2006年(3) 73-76.)這個句子中,“車輛”(27)何黎明.《論立法的模糊性特點——從法律語言進行分析》.《工會論壇》[J]2006.(6):110-111.(28)董曉波.我國立法語言模糊性的法哲學分.語言文字應用[J].2006.(4):82-87.的種類是一個開放結(jié)構(gòu),汽車、摩托車應該是被禁止之列,但是電動玩具車,嬰兒車、滑輪車、自行車等是否屬于“車輛”?能否進入公園?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當事人一般或被拒絕進入,或自行決定是否帶類似車輛進入公園。
2.《刑法》中關于“明知故犯”的概念,董曉波、杜金榜(29)董曉波.我國立法語言模糊性的法哲學分.語言文字應用[J].2006.(4):82-87.等學者認為,“知道”的主體無法確定。其主體是當事人或者法官?是當事人自己承認“知道”?是證據(jù)證明了還是法官的“推斷”?就是說當事人怎么判斷明知故犯的?他“知道”的程度如何?這些情況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與問題。
3.《婚姻法》中關于“不應當結(jié)婚的疾病”;《刑事訴訟法》中保外就醫(yī)的條件“嚴重疾病”。其中,疾病的種類以及程度顯然具有模糊性。“感情破裂”也難以確定(30)賀音.立法語言模糊性成因及其語用研究[J].2011(8):155-156.。這需要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中根據(jù)法理加以推理和判斷,形成當事人認可的共識。(31)董曉波.我國立法語言模糊性的法哲學分.語言文字應用[J].2006.(4):82-87.
4.《刑法》中牽涉到程度或數(shù)額的情節(jié),如“情節(jié)嚴重”、“數(shù)額巨大”的“嚴重”與“巨大”就有較大的模糊性(32)董曉波.我國立法語言模糊性的法哲學分.語言文字應用[J].2006.(4):82-87.。以上形容詞的邊界模糊不清。“數(shù)額巨大”的邊界也是模糊的。關于情節(jié)嚴重的程度,數(shù)額的多少,必須有相應的司法解釋,司法人員才有較為客觀的裁量標準。如果沒有客觀標準,就會造成司法人員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執(zhí)法的公開公正公平,可能會造成司法不公現(xiàn)象的發(fā)生。
5.關于“性騷擾”這個法律術語的界定(33)賀音.立法語言模糊性成因及其語用研究[J].2011(8):155-156.。在美國,對于“性騷擾”的界定是比較模糊的。在中國,這個詞是屬于外來詞匯,在實際界定時也是沒有實際的標準,操作起來比較麻煩。需要從行為、關系、動機、當時的情況與感受等方面評判。
6.關于“緊急情況”的界定(34)董曉波.我國立法語言模糊性的法哲學分.語言文字應用[J].2006.(4):82-87.。在一些發(fā)文中,出現(xiàn)“緊急情況”的限定,可是也應該有關于“緊急情況”的說明與限定,不然,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
8.關于“公序良俗”(36)肖云樞、倪千淼.論法律語言的模糊性.社科縱橫[J].2012(7):51-52.詞義內(nèi)涵。有些學者討論了“公序良俗”一詞詞義的模糊性。關于“公序良俗”,每個人心中可能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可是無法用具體的語言描述出來。就是具體的“公序良俗”,在不同的社區(qū)可能有不同甚至差異較大的規(guī)定與表現(xiàn),這涉及到一個社群的歷史、文化、政治、地理等諸要素。
9.關于“死亡”的定義,學者也有一些討論,(37)劉蔚銘.法律語言的模糊性:性質(zhì)與成因分析.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J].2003(2):31-34.但認為無法給“死亡”一個客觀標準。以“腦死亡”或是“心死亡”為標準?“心”死后器官難以移植。在我國“腦”死亡需要具備先決條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確,排除各種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診斷標準:深昏迷,腦干反射全部消失,無自主呼吸。以上必須全部具備。
還有一些語句在司法實踐中有諸多困難。如“合理”、“以下”、“公平”、“晚上”、“可以”等等詞語模糊抽象,難以確定具體涵義。這是一個典型的“禿頭困境(38)何建南.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論模糊性的本質(zhì).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5(1):1-5.即有多少根頭發(fā)才能被認為是禿頭”。在此,不再一一列舉分析。
1.語義場理論(39)魏新華.從語義關系看法律詞語的模糊性.修辭學習[J].2007(4)25-27.。王懌旦等運用特雷爾的語義場理論分析語言的模糊性。認為可以從近義義場(如搶劫和搶奪)、上下義場(如行兇與綁架)和反義義場(如較輕與嚴重)辨析立法語言的模糊性。
2.原型范疇理論。(40)陳維振等.有關范疇本質(zhì)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外國語[J].2003(1):30-35.原型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它包括原型、范疇和家族相似性等概念。原型是事物范疇化之后的模型,是人們認知事物的一種概括與歸納。家族相似性基于詞義的關系與聯(lián)想,體現(xiàn)詞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緊密程度。范疇具有等級結(jié)構(gòu),有基本范疇、上位范疇和下位范疇之界定。徐優(yōu)平(41)徐優(yōu)平.原型范疇理論在立法詞語模糊性消除避程中的應用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J]. 2006年(3) 73-76.運用Rosch、Lobov、Lakoff等人的原型范疇理論以及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分析立法詞語如“車輛、種族、作品”等的模糊性,提出解決模糊問題的一種可能性。他還結(jié)合實例提出消除概括性、補充性和描述性詞語模糊的消除方法,給司法工作者以非常有意義的啟迪。
3.心理學方法。張玉潔(42)張玉潔.法律文本中模糊詞語運用的認知差異及立法規(guī)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7(11):40-45.則對法律條文中出現(xiàn)的“其他方法”、“合理的價格”、“顯著特征”進行了認知心理學實驗和分析。從實驗得知,人們對這些短語的認知是有差異的,驗證了模糊語義的客觀存在。
4.傳統(tǒng)思維論。郝鐵川、董曉波等學者認為傳統(tǒng)思維方式影響了當代中國的立法技術,由于傳統(tǒng)思維模糊、漢字簡約、重刑輕民、人治觀念等原因造成我國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模糊性更甚。(43)郝鐵川.傳統(tǒng)思維對當代中國立法技術的影響.中國法學[J].1993(4):32-40.
5.語用功能論。王懌旦、張雪梅(44)王懌旦等.立法模糊性的語用分析.長沙大學學報[J].2011(6):95-97.等運用賴斯和Robin Lakoff的禮貌理論來解釋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問題。胡軍、高潔英等學者運用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的語言交往理論,認為模糊語言具有禮貌功能、勸導功能,使法律文本的語用具有機動靈活性。這是語言使用者的一種語用策略。
世界萬物錯綜復雜,語言現(xiàn)象異彩紛呈。從以上引證分析可以看出,哲學家以深邃的思考揭示了立法語言的模糊性,數(shù)學家以科學的演繹和推理讓人信服他們的結(jié)論,法學家以公正的視角解剖立法語言的復雜性,語言學家從語詞的特點出發(fā),洞察了語詞乃至語言的模糊性。這些專家學者關于立法語言模糊性的研究,無疑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讓我們對立法語言的模糊性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從立法語言的研究歷史看,人們對語言乃至法律語言的認識一直在深入。對法律語言模糊性的探討,是對法律語言準確、簡明、莊重、嚴謹、平實等特點的深入認識,這種討論和研究有助于人們?nèi)姘盐諏Ψ烧Z言的特點。同時,這也是對普通語言特點的一次深入認識和反思,因為,法律語言詞匯也是由普通詞匯闡述的,只是在法律中,這種普通詞匯有了特定的含義。
1.理解語言的模糊本質(zhì)。研究立法語言引證分析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通過哲學家、法學家、數(shù)學家以及語言學家的分析深入理解立法語言模糊性的本質(zhì)以及表現(xiàn),使我們在教學以及工作中對立法語言模糊性有個理論上的認識,并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在教學工作或者辦案過程中,如果我們對案件中牽涉的語言模糊問題有較充分的認識,就會對當事人的心理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再結(jié)合案件發(fā)生的情景和環(huán)境,就能準確判斷案件的性質(zhì)、動機等諸多問題。
2.借鑒研究方法。通過立法語言模糊性引證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別人是怎么進行語言模糊性相關課題研究的。比如,僅就立法語言的模糊性問題,可以從哲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從語言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從別人走過的路看到了自己能走的路。哲學是一條,語言學也是一條,哪條適合自己就走哪條。每一條路都可以一直走下去。而模糊性是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