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毅 胡藝
上圖為廣州日出時分,整座城市被歡欣鼓舞的朝陽籠罩,黑暗散去,城市隨之蘇醒。
或是歷史沉淀下的古色古香,或是現(xiàn)代建筑的銳意創(chuàng)新……州的建筑之美,體現(xiàn)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廣州在嶺南建筑文化的發(fā)展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拍攝它們的過程中,我不僅觀察到了建筑的精致靈動,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也深深打動了我。
拍攝城市風光,日出日落的前后約40分鐘是黃金時段。此時光線比較柔和,城市建筑會有很好的光影過渡,天空會呈現(xiàn)出迷人、干凈的深藍色,也稱作“藍調時刻”。由于時間短暫,為了避免錯過理想的創(chuàng)作時間,提前了解天氣情況、事先做好機位的踩點十分重要。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情況也時常發(fā)生,需要做好相應的拍攝備選方案。
在眾多拍攝日出的經(jīng)歷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廣州塔上的拍攝。廣州塔因外形獨特被稱為“小蠻腰”,是中國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十分適合登頂拍攝廣州日出。由于臨時起意已是凌晨,需要摸黑從貨梯進入,爬到70層頂樓,十分危險。但那次拍攝,讓我見到了這輩子最通透的廣州一仿佛可以看到10公里以外的建筑。當太陽從云端夾縫中漸漸升起,整個天空都被映成粉色、金色。用手觸碰陽光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了。
入夜之時,廣州天匯廣場igc如同一座復雜的迷宮,燈光之下,富有純粹的幾何美。
圖為游客們在欣賞花城廣場都會舉辦的國際燈光節(jié).
夜幕闌珊之時的廣州仍然燈火璀璨,車水馬龍。
2019年6月,我選擇獨自一人背上器材,騎行約20公里到中大碼頭拍攝日出。在查詢天氣狀況和踩好點的前提下,已做好通宵等候捕捉日出的準備。大約4點半,天氣突然晴轉多云,遠處建筑也灰蒙蒙的。熬到6點,陽光終于穿過云層,照亮了城市上空,我趕緊用快門記錄下了廣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這張照片成片效果十分震撼,獲得了視覺中國《大美廣州》攝影比賽的金獎。
在多樣的城市風光拍攝主題中,夜景是我最喜歡的題材。拍攝夜景,機位十分重要。通常提前選好機位后,為了畫面的穩(wěn)定性,可以使用三腳架來進行協(xié)助,最大程度上使得照相機保持水平。另外,感光度的調整也十分重要。感光度是衡量傳統(tǒng)相機所使用膠片感光速度標準的國際統(tǒng)一指標,反映了膠片感光時的速度。拍攝夜景感光度一般是越低越好,對我而言,感光度100是最合適的,既可以保證畫面的純凈度,也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景深效果。
城市夜晚中最亮眼的是各類燈光。入夜,華燈初上,廣州城內仍舊人潮涌動,車水馬龍,燈彩綻放,,虹霓流動,整個城市璀璨通透,仿佛無人入睡的不夜城,十分迷人。每年的11月,廣州花城廣場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燈光節(jié),那是廣州城市夜景的視覺盛宴。周邊的雅灣小區(qū),是拍攝燈光節(jié)的極佳地點,但安保極其嚴格,一年前就因此吃了“閉門羹”。這次我們跟在別人后面,假裝是小區(qū)居民,沒承想竟然順利通過了大門。之后為了保險起見,選擇從消防通道上頂樓。最后多虧一位維修工的幫助,才成功到達了樓頂。
圖為夜色下的廣州.
圖為北京路騎樓風貌。
上圖為人潮涌動的廣州地鐵珠江新城站,下圖為北京路商業(yè)步行街。
圖為被稱為“水上威尼斯”的大塘村,遠處是地標性建筑廣州塔。
圖為從高處俯瞰下的城中村,夜晚下的街道燈光溫暖,撫慰人心。
圖為上下九步行街,紅色燈籠營造出溫情的人間煙火氣息。
除了拍攝宏偉美麗的城市風光題材,廣州的人文風貌也是攝影的天堂,例如拍攝城中村人們的生活。城中村是都市建筑形態(tài)中一種較為特別的存在,它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fā)展,卻又因城市發(fā)展需求而面臨著被改造升級的局面。與其他地區(qū)的城中村不同,廣州的城中村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在高處俯瞰整個城中村,參差不齊的房屋組成了一個“迷你城市”,這讓我不自覺思考這座城市的變化多端,又感.嘆這樣一座“迷你城市”的獨特魅力。
廣州的城中村不止一個,在我拍攝的城中村里,最令我感懷的是大塘村。大塘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背后是珠江新城,珠江新城是廣州中心商務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兩樓間有條河道,有人在河道上劃船時,與威尼斯景色十分相似,被譽為“廣州的水上威尼斯”。在大塘村,可以眺望到廣州塔、東塔、西塔三個建筑,新型大廈與河道兩邊的舊式建筑兩相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情況下,拍出的照片會與肉眼所見差別較大,甚至并不美觀,但這就是城中村最真實的寫照。出于對真實性的追求,這樣的拍攝大多會選用長焦鏡頭。特別是當前景過于復雜時,畫面會很難突出主體,不利于表達作者的想法;使用長焦鏡頭會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構思,讓觀者一眼看到城市繁華背后的圖景。
在城中村的每次拍攝都能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一點:架好相機后,身邊都會有很多人圍觀,問拍什么,用什么相機等等問題。剛開始會令人感到尷尬,隨著拍攝次數(shù)的增加,我也逐漸習慣了別人的注視,久了之后,也會主動和他們聊天,與城中村的居民們成為朋友。有一次,在拍攝間隙我與一位在廣州打工的兄弟聊起他的生活。他說:“在廣州打工十幾年,見證著廣州的發(fā)展。廣州是包容的,到處都充滿著人情味?!蔽覇査骸澳阍趶V州最開心的事情是什么?”他說:“在廣州打工,能在這里買到一個小房子,是最開心的事情”。城市繁華發(fā)展的背后是人們微小又溫暖的、對生活的期待,也正是這些期待賦予了城市濃濃的溫情。
在城中村的拍攝經(jīng)歷,提升了攝影師的必備素質:觀察力和共情力;同時我也看到了鏡頭下的“另一個廣州”。清晨,地上的城市一片寂靜、鳥語花香,而地下的交通系統(tǒng)則人潮涌動。西裝革履的男人護著手里的公文包;化著淡妝的女人不時抬起腕表,行色匆匆。當夜幕落下,燈火璀璨,尚處金色年華且夢想不息的無名歌手,在街頭唱起異鄉(xiāng)人的懷鄉(xiāng)歌。
在行攝的過程中,從拍攝風光到了解所遇到的人們的故事,我逐漸對攝影的意義有了新的思考。更驚喜的是了解到建筑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上下九步行街就是我的新發(fā)現(xiàn)之一。
有人說,廣州懷舊在西關,西關記憶在上下九。上下九步行街地處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俗稱西關)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間,是廣州市三大傳統(tǒng)繁榮商業(yè)中心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了當今商業(yè)步行街中西合璧的四大西關風情特色,并構筑成一副獨特的、絢麗多姿的西關風情畫。上下九步行街薈萃了嶺南文化中的嶺南建筑文化、老西關美食文化、嶺南飲食文化和嶺南民俗風情。
圖為坐落于廣州珠江新城CBD中央的廣州大劇院一側。
極具歷史意義的廣州騎樓。
保有古粵秀色的上下九步行街。
夜幕下燈火璀璨的中山紀念堂。
西關風情以外,上下九步行街的標志性建筑是連綿千米的騎樓街。騎樓是一種近代商業(yè)居住兩用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它也作為極具文化氣息的建筑而為人所知。夏日傍晚,車水馬龍。我還依稀記得,曾經(jīng)的夏夜,街坊鄰居們不約而同地在騎樓底擺張小桌子,搖著葵扇,悠閑地磕著瓜子品茶聊天,看著電視里的新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騎樓也漸漸變成了便民的建筑,為過往的行人遮陽避雨。它在城市的集體記憶中,逐漸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自成一派風韻,成為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線。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拍攝北京路的一處騎樓時,夜晚的路燈慢慢亮起,人們騎著單車剛回家,路燈下的騎樓靜靜佇立。對于老廣州人來說,這是一幅讓人回味無窮的畫面。對于游客來說,騎樓就像一軸長長的水墨風情畫卷。一眼望不盡的長廊,是最為迷人的風景。
圖為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上圖為蘊藏美麗傳說的五羊雕塑;以八角形宮殿式建筑風格著稱的中山紀念堂,屋頂整體鋪設藍色琉璃;下圖為廣州沙而歐陸風情街。
以嶺南風格著稱的建筑,還有粵劇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具有水鄉(xiāng)特色的中國園林式博物館。粵劇,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是許多老廣州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泟⊙輪T唱出了悠長的歲月之聲,留在每一個鐘情于它的知音里,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對粵劇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從遠處拍攝,被分成南北兩岸的博物館就像一座花園,優(yōu)雅又穩(wěn)重,彰顯了中國的古典東方之美。
除了傳統(tǒng)中式建筑,廣州也有融合了中西風格的建筑——沙面歐式風情建筑。珠江潮水沖擊堆攢,形成了沙洲,故得名沙面。沙面被譽為廣州的歐式小鎮(zhèn),米黃色的建筑極具異國情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讓沙面煥發(fā)出誘人的特質。時間流逝,保存下來的老電表、地界石仍然在講述這里的歷史。它見證了道光年間抗外御侮的光輝業(yè)績和鴉片戰(zhàn)爭時期各類不平等條約的簽署。隨著歷史車輪滾動向前,凝結了歷史與文化的建筑,成為了廣州的寶藏。
一座城市,有最高的大廈,也有最矮的樓房;兩座大廈里的人看不見對方,兩座樓房里的人卻能探出窗握手。它有無人的街道,也有奔忙的車流。這城市看似縱橫阡陌,但走在路上的人們卻有著同樣的心境,都在或高或低、酷似城市樓宇般的生活中走動,走向的也都是那或暫時或永恒的家鄉(xiāng)——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