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勇
[作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雕塑家吳為山:什么是雕塑?雕的過程是一個減的過程,是做減法,從外向里慢減,減去那些不應該存在的東西;塑的過程就是加法,不斷從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種加法,加上屬于精神本體的東西。所以雕塑是加法、減法的一個組合。加加減減、減減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與靈魂。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請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寫作指導]
關系型作文題能檢驗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維品質、文化積累和人文價值取向,因而受到一些命題者的偏愛,是高考作文命題的熱點之一。
關系型作文題審題立意時,要明確以下幾點:
一是要注意概括思辨的雙方或三方,一般用提取關鍵詞法和概括語意法。
二是要扣緊材料具體語境的論述中心,明確概念雙方或三方的內(nèi)涵。
如本題“減”的內(nèi)涵,由材料意義指向可知應該是外在的東西,即少些功名利欲,少些世俗之欲,少些虛浮之念;“加”也可推斷出應該是由內(nèi)向外的東西,即要增加學識、本領、道德素養(yǎng)等內(nèi)在的素養(yǎng)。
三是明辨概念間的關系,探究其相互間的作用和意義。
關系型作文題概念間關系的辨析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能檢驗考生的核心思辨能力,是衡量思辨品質的重中之重。其概念間的關系主要有:并列關系,如2015年上海卷的“堅硬與柔軟”,四川卷的“老實與聰明”;矛盾關系,如本題的“加”與“減”;選擇關系,如2016年浙江卷的“虛擬與現(xiàn)實”;條件關系,如2015年全國卷I的“情與法”;遞進關系,如2017年浙江卷的“三本大書”;混合型關系,即多個概念間混合了并列、條件、遞進等關系。
本題寫作必須深入探究“加”與“減”的矛盾關系,如“減”是為人生減負,減去不必要的負荷,好集中精力輕裝上陣,享受豐富多彩的人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優(yōu)化;“加”是汲取精神營養(yǎng),增加本領學識人生經(jīng)驗,為奮發(fā)前行夯實基礎,給夢想插上翅膀,助力理想的實現(xiàn)。
四是要明確思辨的側重點,并深入揭示其意義和作用。
如本題中,“減”是與“加”相對立的一方,必須論及,否則就成了“瘸子”,但綜觀材料,側重點在“加”,要深入闡發(fā)“加”之于人生的作用、意義及人文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關系型作文題寫作的基本范式:
1.扣材料,亮觀點:首段突出重點,簡要概括材料,并揭示中心論點;
2.分述思辨的一方;
3.再分述思辨的另一方或另兩方;
4.辨析思辨雙方或三方的關系;(重中之重)
5.深化議論,重點闡述關聯(lián)方或側重方的作用、意義及人文價值;
6.總結全文,再扣論點。
簡而言之,即“扣-揭-分-析-深-結”。
參考立意:
1.刪減浮華的外在追求,添加道德的高尚,升華人生的境界。
2.削減過分的名利追求與物質享受,添加夢想的追求和信仰的堅守,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3.卸下心頭的雜念和負累,添加做事的專注和安頓心靈的智慧,讓精神世界飽滿而有生氣。
4.減去人生不良品性與習慣,添加修養(yǎng)與思考,充實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5.人生需要不斷剔除陳腐觀念,多接受新知,大膽創(chuàng)新,方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文示例]
加減相宜,方存大美
章悅誠
千百年前,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曾提出“美就是凈化過剩的過程”,這與今人吳為山的“減法”不謀而合;自古至今,無數(shù)的先哲都告誡我們要努力充實自身,充盈心魂,這恰與吳為山的“加法”相呼應。事實上,藝術與人生,固有相通之處。藝術也好,人生也好,都應加減相宜,方存大美。
易卜生曾道,你最大的責任就是將你這塊材料鍛造成器。這成為新文化運動進步青年奮發(fā)上進的口號。那么,究竟何謂“減”,何謂“加”,又如何將這兩者巧妙結合?
不難理解,雕塑工藝上的“減”,減去的乃是那些有悖于成品簡潔美的贅物。因人之情,“減”的含意還應深些,即那些矯揉、浮夸的虛飾都在應減去一列,還原樸素的本真,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即為大美,而那些虛浮在外表的矯飾只會迷亂本心,理應刪去。而所謂的“加”,也必須慎重選擇加入的東西,誠如吳為山所言,加入的當屬精神實質層面的,絕非俗世的圓滑、取巧之道。
加減相宜,這是基于孔子文質觀所提出的要求?!拔膭儋|”“質勝文”,都不是我們所期盼的結果,同樣,“加”若是過了頭,只會使心靈壅塞不通,甚至喪失性靈,僅追求“精神勝利”;“減”若是過了頭,人甚至不能成為完整的人,遑論“鑄造成器”。同樣,若只是追求“加”或“減”一維,人生總不免有所缺憾。因此,只有加減相宜,方存大美,方能漸臻人生理想境界。
加加減減,反復雕琢,最后留下的必然是人生的內(nèi)核,精神與靈魂?!坝蟹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無論是成才還是成君子,都少不了加減這一環(huán),這是一生伴隨的事業(yè),也是每個人都應面對的人生課題。東晉名相謝安的人生,就將這種加減法發(fā)揮到極致。他出身陽夏謝家,自幼遍閱典籍,通曉經(jīng)傳,這屬于“加”的范疇,正是幼時的良好教育涵養(yǎng)出他出拔的品格。在淝水之戰(zhàn)之前,因厭棄官場,他隱居東山不仕,直到百姓皆謂“安石不出將如天下何”方出山麾師。如果說他的退隱可謂中國古代文人普遍的“減法”,那么淝水之戰(zhàn)時的從容鎮(zhèn)定乃至大獲全勝,既是他前期“減”塑就的從容淡然品格之果,也是他本身因“加”而識曉兵家戰(zhàn)略之果。文質相對,加減相宜,終能塑就一個人。
云氣蔭于叢蓍,金精養(yǎng)于秋菊。希望我們在加減相宜方式之下,獲取精彩的人生,使神魄在現(xiàn)世的光怪陸離中享有澄明的寄托。
[點評]
本文是一篇范式典型的考場作文。標題即中心論點;第1段引米開朗琪羅的話,扣緊材料及論述話題,并點明中心論點;第2段設問過渡,引出第3段對“加”“減”內(nèi)涵的闡述;第4段著重論述兩者的關系;第5段深入闡述“加減”的意義;結尾總結全文,再扣論點和標題。全文結構清晰,說理透徹,展示了考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分:57分。
減以末,加以本
趙清揚
人之于世,固然由稚嫩至深沉,然其中所憑的,是跌跌撞撞里磕絆走的那一種“減”,也是漫漫求索里吸納的那一種“加”。
加加減減,我們踏著尼采所言的那座人生可愛的橋,時而駐足思索,時而低頭掬水。我們不是在行走,而是在打磨自己。一如吳為山先生為我們描繪的雕塑之境界。當所懷之物已為至純的精神與靈魂,那么臻簡實繁,我們心懷本源。
一直欽佩王小波先生于生命盡頭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吶喊出的“但吾輩現(xiàn)在開始說話”。縱觀他的一生,那難道不是對“加減之道”最好的注解嗎?他做了一輩子的“減”,于大眾中沉默,不是文學上的,而是靈魂上的。而他的本心時常觸動,終于,他站了出來,完成了一次極短暫卻無比耀眼的“加”!減,減去靈魂之外的瑣屑凡塵,減去細枝末節(jié);加,加上靈魂所渴求與孜孜不倦求索的真我,加上本源。
加與減,像是攜手跳一支舞,兜兜轉轉,時而你先,時而我先,但都本著同一個和諧美滿的目標。這勢必是一個組合,因為若只有“減”,就沒有新的活水與發(fā)掘;若只有“加”,那些無用之物便與美好混雜而一味膨脹。打磨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然后小心地琢磨與加減,讓更完善的自我慢慢滲透。
綜觀當下,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我們不能不悲哀地發(fā)現(xiàn),“加”與“減”的至道似乎已被人棄擲于地,或是做一取舍然后揚長而去。有多少人,只知指責他人之過卻不審視自己身上需要減去的部分?有多少人,聽到他人的建議只是嘴上隨意應和而不去完成實際的加?若此般風氣蔓延,又會塑造出怎樣的民族,又會給我們自己提供一個怎樣的未來?
心懷加減,方能成未來!
由此觀之,我們首先應當做的便是改變自己整頓自己,永遠心懷加減之法,去雕刻與塑造自己的精神靈魂,當這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懸于人們頭頂?shù)臏蕜t,一抹心中的本色云霞,那么社會評價體系也會柔軟了它粗暴的線條,微笑著看著更多人心懷加減,踐行加減,滿懷希望地奔向那個靈魂的自我,那個光明美好的未來。
減以末,摒棄無用與空泛;加以本,增添靈魂與至美。加加減減,減減加加,不是循環(huán),而是與精神的對話、靈魂打磨的回聲。
[點評]
本文的亮點在于對“加”“減”關系的深入探究。標題即中心論點;第一段緊扣“加減”話題;第2、3段舉王小波例來闡明人生“加”“減”的內(nèi)涵;第4段闡明“加”“減”的辯證關系;第5、6、7段先假設論證,再闡明“加”“減”的意義;結尾總結全文,再扣中心論點及標題。全文議論集中,說理自然,層次分明,凸顯了考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得分:55分。
枝丫得當,美意甚濃
楊再潔
人生是一個加加減減的過程。在前進的路上,你會舍棄許多不該存在的東西,會收獲許多豐盈內(nèi)心的東西。就像是花藝,只有剪理有度,枝丫得當,方能美意甚濃。
文學家楊絳在著作《將飲茶》中寫道:“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睏罱{這一輩子,舍棄了許多的名和利,她并不在意物質上的追求,而是注重自己的文學作品。她將自己活成了一株修理得當?shù)幕ɑ?,摒棄了不必要的沾滿了世俗的枝丫,綻放出獨特的清雋之美。
失去雙手的殘疾姑娘江玉婷也是如此。命運與她開了個殘酷的玩笑,讓她在突發(fā)事故中失去了雙手,可她并沒有被擊倒,她認真地用腳學習繪畫,一點一點完成自己兒時的夢想。在艱難的學習旅途中,她不僅一點一滴積累著繪畫的技藝,更是一點一滴向自己的生命里注入著勇氣,不斷豐盈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的精神變得更加的強大。
正如雕塑家吳為山所言,人生也像是一次雕塑的過程,只有加減得當,才能使得人生更加的充實圓滿,才能更加凸顯出生命的美感。
心理學家說過:“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走得太快,以至于將靈魂遠遠地落在了后面?!钡拇_,有時我們步履匆匆,追求著物質,以為得到了一切。這種追求缺乏精神上的積累,是白先勇在《紐約客》中所描繪的“無可比擬的孤獨”。我們不需要這樣空乏的追逐,我們所要汲取的是精神的營養(yǎng),需要增加的是精神的厚度。精神與靈魂的厚度,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我們應該明白,留下精神與靈魂的思考,探求生命價值的意義,舍棄不必要的,增加得當?shù)?,才能使一個人枝丫得當,美意甚濃。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果斷剪理掉無用的枝丫,努力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達到弘一法師“春華滿枝,天地月圓”的精神境界,才能追求海子“以夢為馬”的美好情操,才能獲得聶魯達“走在黑夜,擁有寂靜與繁星”的奇妙感悟。
人生無度,事事難忘,想來何必奔忙,何必競短論長?在榮枯有數(shù),得失難量的人生里,我們要精心修剪好自己的花朵,去充實自己的精神,舍棄表面的虛無事務。
只有加減得當,才能使人生更加圓滿。只有枝丫得當,才能美意甚濃。
[點評]
本文的亮點在于形象的比喻論證及小眾化的素材。標題的比喻就很醒目,有畫龍點睛之效;第1段緊扣材料,運用比喻論證點明中心論點;第2段舉楊絳例闡明“減”的內(nèi)涵;第3段舉江玉婷例闡明“加”的內(nèi)涵;第4、5段論述兩者關系,指出人生要加減得當;第6、7段闡述“加”“減”的意義;結尾再點中心,扣緊標題。全文展示了考生豐富的閱讀積累和良好的思辨能力,說理形象生動,貼切自然。得分: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