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考卷真題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wù)勀銓ι鲜霾牧系乃伎己透形?。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不少于800字。
真題解讀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一改2018年“評價型”和之前出現(xiàn)的“寓意型”“現(xiàn)象型”的題目“傳統(tǒng)”與“范式”,改為“感悟型”。鑒于此,具有轉(zhuǎn)型性與陌生化的特點,因而,在審題上就加大了難度,雖然給考生發(fā)揮的空間較大。
1.材料的剖析。本則材料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即題目的第一個部分,“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其言下之意就是:在比較和鑒別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征,以便能夠更深刻地感受我們的“中國味”。
更為重要的是,要細心品味其中的“更有意識地去尋找”這幾個關(guān)鍵字,其暗示的信息是:寫作的重點應(yīng)該是格外注重對事物的認識,特別是怎樣認識本國的、本民族的事物的獨特性;拓寬視野、見識與了解更多與自身不一樣的事物,在比較的過程中加深對自我的體認,以利于更好地發(fā)現(xiàn)真正屬于自己的、特征性的東西。
后一部分:即“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其弦外之音就是啟發(fā)考生寫作時不應(yīng)僅僅局限于音樂或“中國味”,而是要從音樂發(fā)散開去,縱論文化與文明的交融,以便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在正確體認自我的過程中,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梢姡辛撕笠徊糠诌@句話,寫作的空間和自由度就更加放大,給考生以縱橫馳騁的余地。就是說,寫作時應(yīng)由此及彼,開闊視域。
2.命題的傾向。就所給材料來看,其主旨意思是:要有對音樂中國味的更深感受,要更有意識地尋找中國味,就必須了解異國異域的音樂。唯其如此,才能更準確、更深入、更到位地尋找到“中國味”。
3.寫作的角度。人們要沖破羈絆、狹隘與束縛,即“小我”的局限,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度與胸懷,感受與領(lǐng)略不同美妙的“風景”與“風光”,只有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和認識、感悟到自己和民族本就擁有的舍我其誰的東西。
4.立意的方向。熱愛本民族的文化,也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為,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化,能更好地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闡釋接受異域文化對理解和弘揚中國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在國際交流中,建立起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共同體,樹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事物的本質(zhì)與特點,在比較中彰顯;等等。
優(yōu)秀之作
走出廬山,才能看清廬山
上海一考生
在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占領(lǐng)中原地區(qū),民族融合空前熱烈,胡族音樂滲入中原,為中原音樂注入了剛強有力的異域活力,此后的許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國古典音樂?,F(xiàn)在,我們能在國內(nèi)聽到各個國家的音樂,在比較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中國音樂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家國情懷,不自覺地去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味”。這便很好地詮釋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我們要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我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是為了在更廣闊的世界中找尋獨一無二的自己,是去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我們拘泥于自己的世界,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便全部只有我們自己和身邊的東西。這樣,我們就不清楚我們與世界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我們也就不會找到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價值,也不會更好地體驗自己身邊所擁有的美和價值。
周國平的一位朋友,問他為什么世界上有歌德,有波德萊爾,我們還要寫詩,周國平只說了一句話:“盡管有歌德,有波德萊爾,卻只有一個我,這個我是他們不能代替的,我會向他們學(xué)習(xí),但我還是要寫?!笨梢?,只有找到了獨特的自己,才會體認與尊重自己的價值,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國家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如此。央視有一條公益廣告曾說:“看過世界,更愛中國?!边@體現(xiàn)的正是我們國家包容自信的民族心態(tài)。我們敢走出去,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與世界的不同。我們吸取外國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從而為我們的文化注入活力。所以魯迅先生說:“沒有拿來的,人不能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成為新文藝。
那么,只要走出去就能夠認清自己,就能找到自我的價值嗎?只要接觸了很多的不同,就真的對自身理解得更透徹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同樣在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接受拋來的東西和送來的東西有多么可怕,不停地將文化送出去卻不懂得主動吸收反而會失去文化自信。所以魯迅先生說:“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p>
因此,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特點和特色,這需要勇氣和毅力。我們必須要有敏銳的頭腦和清醒的認識,去分析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從而達到對事物全面的認識。如果一個人一味地發(fā)現(xiàn)卻不反思,不保持著求同存異的心態(tài),會很容易陷入自我迷失和價值淪喪中。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我們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們必須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心懷敏銳和智慧。
走出廬山,我們定會看清廬山!
[點評]
1.文題出新,引人入勝。文章以“走出廬山,才能看清廬山”為題,既契合所給材料,又簡潔意明,并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期待。因此,運用此法擬題,對于考場作文,尤其值得提倡。
2.論點鮮明,以理服人。在首段即引出論點,接著,文章從“走出自我小天地”的目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如何認清自己、保持自己的特點和特色等方面加以論證,末段總結(jié)全文。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緊湊,論點凸顯,有理有據(jù)。
3.引用精當,以一當十。本文引用了詩句、廣告語和名言,有力地論證了本文所持的中心論點,增強了文章的語言美和文采,具有以一當十的效果,也體現(xiàn)出作者積累的豐富。
操千曲而后曉聲
上海一考生
幾個月前,巴黎圣母院一場大火,引得多少國人在網(wǎng)上幸災(zāi)樂禍,甚至扯出“八國聯(lián)軍”的陳年舊事;中美貿(mào)易戰(zhàn)打得火熱,國人激動之余發(fā)現(xiàn)華為老總的女兒在使用蘋果手機,于是為她套上了“叛國”的“罪名”。這樣不理智愛國的行為,來源于認知的膚淺,他們倘若親眼見過或是稍有了解巴黎圣母院內(nèi)的文物,自會懂得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他們倘若知道一點當年第一代蘋果手機研發(fā)的不易,應(yīng)該會了解學(xué)習(xí)借鑒本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二世紀,古羅馬人發(fā)現(xiàn)了一種材質(zhì),把它研磨成粉末加入葡萄酒中,可以讓酒更加香醇;用它做成的容器不易銹化,光亮閃爍;用它做成的化妝品可以讓人的皮膚變白……
古羅馬貴族大肆使用它,并把它帶去其他國家。這種物質(zhì)就是鉛。新航路開辟后兩百年間,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它會使人神經(jīng)紊亂,智力低下,還將導(dǎo)致生育問題。在各國的交流中,人們才發(fā)現(xiàn),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同樣可以讓酒更香醇可口,中國的瓷質(zhì)容器同樣不易被氧化,光彩照人;有些植物的纖維也同樣可以美膚潤膚。更重要的是,它們與鉛不同的一點,對人體無害。在大量的材料比對之后,我們才能知道這一結(jié)論。當然,在對比中我們也同樣知道鉛依舊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易被X射線穿透,經(jīng)常用于制作放射性實驗的防護服。
物質(zhì)有其各自的優(yōu)點。鋁的硬度遠不及鐵、銅等物質(zhì),但它輕便,延展性強,可塑性高,因此人們將它與鐵、鈦等金屬結(jié)合。這種鋁合金既有其本來的延展性、可塑性,又擁有了它本來所沒有的高硬度,成為航天之中的重要材料。
兩類文化的交流也同樣是如此,每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中國文化當然有不可磨滅的優(yōu)點。我們推崇的儒家思想,講仁德、博愛。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和地位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形成的,他們追求宗教信仰,講人權(quán)、自由,等等,因而想真正地了解中國味,萬不可只學(xué)中國的思想文化,必須要了解西方的文化。
長期待在中國,說漢語、習(xí)漢字,自然會覺得漢語好得一塌糊涂。但當我們學(xué)習(xí)其他的語言后,我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拉丁語的簡潔,法語的浪漫,西班牙語的熱情,德語的嚴謹……與此同時,我們也能進一步體會到漢字獨特而又博大精深之處——超強的組詞能力、超強的形音義結(jié)合能力。
當然不是說中西結(jié)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后形成的新思想、新文化就一定是最佳的。事實上,往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就每個國家的制度來說,中國有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他國也有他們的社會制度。這都是在歷史經(jīng)驗、基本國情、對比鑒別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選擇出來的,因此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孰優(yōu)孰劣,只能說制度是否符合這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在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已經(jīng)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才能端正我們對中國味的認知,才能讓人們理智地熱愛祖國,才能品嘗到真真正正的中國味。
[點評]
1.引入要聞,鞭辟入里。作者善于從國內(nèi)外重大事件中取材,體現(xiàn)了為我所用的思想意識,難能可貴。更為重要的是,分析入情入理,并以此引入和開啟下文所要論證的中心,這樣的謀篇布局,值得借鑒。
2.眉目清楚,條分縷析。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分別從物質(zhì)與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和論證了本土與異域交流、比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特征與特點對彼此的作用。層次分明,思路清晰。
3.觀點辯證,結(jié)構(gòu)合理。本文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展開論證說理,論點鮮明、正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記。
月是故鄉(xiāng)明
上海一考生
“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在顛沛流離的動亂年代曾這樣說,而在如今白鴿飛滿藍天的時代,腳步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國人依舊可以這樣說,只是這“明”的不只是月,還源于一份來自文化的自信。
清朝閉關(guān)鎖國到后來的崇洋媚外,一路走到21世紀,中國人變得更加理性和包容,歡欣而好奇地面對著異域的浪潮與流行?!绊n風”“日系”等詞語熱度久久不退,一檔音樂節(jié)目《中國有嘻哈》在紛雜的浪潮中突出重圍,一躍成為年度爆款節(jié)目,嘻哈也隨之走入了大眾的視野,源于美國街頭文化的嘻哈,綁著臟辮,帶著叛逆的氣息饒舌,這似乎與國人喜聞樂見的風格有所差異,但這也恰巧反映出我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節(jié)目高手如云,不乏外國歌手,但最后勝利的冠軍之一卻是那個高喊著“嘞是霧都”學(xué)不來低調(diào)的重慶男孩GAI,這體現(xiàn)的不僅是他個人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更是無數(shù)中國觀眾在異域嘻哈大風中仍保存的一份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我們漸漸地發(fā)現(xiàn),在歐風美雨中,中國文化像一股清流,如同嗩吶在世界之音中脫穎而出。現(xiàn)如今的我們不再會因為怕而關(guān)上國門,更不會在紛雜浪潮中迷失本我,我們自信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世界開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展示出“中國味”。中國更加開放了,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但依然有人穿上漢服,捧起國學(xué),夢想有一天“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才是真正的自信,不在于你有多驕傲自豪,而在于世界浪潮的沖擊下你仍能堅守什么,熱愛什么。
中國人常言,沒有比較,就沒有差異,對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我們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但也不完全肯定本土文化,在傾聽過世界之音后,我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立足于傳統(tǒng),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經(jīng)過細致雕琢而煥發(fā)生機與活力的文化,才能讓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對它保持信念。
在日益開放的生活中,如今的“月是故鄉(xiāng)明”更代表著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堅守,代表著在見識過大千世界后的希冀與歸屬感。張開雙臂,擁抱世界,在世界之林中走好自己的文化自信之路,才能更好地構(gòu)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點評]
1.詩句為題,寓意豐贍。文章擷取詩歌中的名句作為文題,并由此擴大了“月”的內(nèi)涵與外延——即對本土文化的堅守與自信,旨在貼合所給材料與話題,還為下文內(nèi)容的展開埋下伏筆,這樣的起承轉(zhuǎn)合與構(gòu)思立意,學(xué)以致用,頗具匠心。
2.對舉論證,觀點鮮明。在主體部分,作者能夠從本土音樂因吸收異域音樂的長處而更具魅力,以及中國的嗩吶依然在世界音樂中傲立群芳,來說明音樂相互交流、融合的好處與必要性。
3.言簡意賅,思路順暢。讀著本文,你會被多處對稱、洗練、義豐的短句所打動,如第三段和末段等。同時,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使得文章整體架構(gòu)非常清晰。
踏雪尋梅
上海一考生
一聲,芬芳四溢;二聲,沁人心脾;三聲,零落成泥。
三聲古琴,一點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紛飛,描出一枝傲骨寒霜。點點靈動,聲聲溫婉,萬千心靈必能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種共鳴吧。我們從民間拾起了那幾近湮沒在歲月長河中的國樂,嘗試著從《陽關(guān)三疊》《高山流水》中找尋那一抹“中國味”,倒不如說是在尋找那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埋藏在靈魂深處的東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風雪淹沒的寒梅,是滿眼云煙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尋梅,或許能夠撥云見日,我們緣何會去尋找那心中的“中國味道”?
我想,這應(yīng)當是源于一種失落。我們希望找到一種民族之味,這是一種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導(dǎo)的今天,歐美、日韓逐漸占據(jù)了所謂文化事業(yè)的主流地位??粗加谖覈亩岁柹踔翝h字被他國拿去申遺,即使沒有成功,憤懣不平的我們依然感受到了一種缺失,我們渴望找到、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從《經(jīng)典詠流傳》到《國家寶藏》,我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尋,從傳唱詩歌的鄉(xiāng)村教師,到堅持古法制取顏料的仇慶年老先生,我們將他們稱為匠人,給予他們最高的崇敬。我們開始努力,并一直努力著,讓中華民族再一次以其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這“東方日出之地”。
我想,這也應(yīng)當是源于一種博觀。許淵沖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筆耕不輟,將我國大量的詩詞、文學(xué)作品譯成外文出版,我們敬佩他的毅力與決心,更認同他對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我們在對外開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絢麗多彩,我們對這光輝燦爛的世界文化之林有著難以丈量的熱愛與憧憬。博觀之后,我們懂得,我們不可能在文化復(fù)興之后,自以為是的閉門造車,更不可能在文化復(fù)興之前,全盤否定,肆意揮霍?!叭テ湓闫?,取其精華”自不必說;文化在交流中產(chǎn)生,文化在交流中進步。我們想要海納百川,就也應(yīng)當用我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回饋世界。
我想,這還應(yīng)當是源于一種感悟。我們希望找到一種生命之味,這是一種使命歸屬之感?!爸袊丁甭癫卦陟`魂深處,卻又正是“中國味”造就了中國人的靈魂,它時時提醒著每一個中國人應(yīng)有的使命。因為這使命的感悟,鄧世昌選擇了撞船沉海;因為這位命的感悟,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聲色俱厲、義正詞言;因為這使命的感悟,“中華民族這頭沉睡的雄獅”終于蘇醒。
沈從文在給張兆和的信中如是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想“中國味”亦是如此。我們攜帶著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萬水,依然經(jīng)不起一曲秦腔蕩氣回腸,抑或是半句曲笛婉轉(zhuǎn)悠揚。生活在東南亞的潮州人,他們始終稱自己為潮州人,并為金漆木雕大神龕的修護,籌措了大量的資金。而那下飛機后輕吻故鄉(xiāng)熱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尋著自己心底的中國味道?“中國味”,是生命之味,給予我們對于故鄉(xiāng)的無比親切,那或許是這“中國味”,帶給我們的歸屬的幸福感。
我們熱愛梅,只源于它自信而不張揚,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尋找“中國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或是因為這“中國味”所帶給我們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觀之后學(xué)會的認同,更是感悟之后,體味到的歸屬和使命。
踏雪尋梅,終有所得。
[點評]
1.文筆優(yōu)美,感情充沛。讀著本文,一下子就會被作者那美妙的文字抓住眼球,被文字所營造的美好氛圍所感染,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愜意感,賞心悅目的詩意美。同時,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和洋溢著對中國味的敬愛與贊美,感情真摯而充沛。
2.論點顯豁,一語中的。圍繞著主題,文章以三段簡約、精準的“我想,……”的內(nèi)容展開,這三段分論點的內(nèi)容總體上是遞進的語意關(guān)系,層層深入地分析說理,使中心論點得以有力地被佐證與凸顯。
3.關(guān)注呼應(yīng),卒章顯志。很明顯,文章的文題、開頭和結(jié)尾都做到了很好的呼應(yīng)。并且,開頭與結(jié)尾,用字簡潔而意蘊深厚、綿長,耐人尋味,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效。特別是結(jié)尾,干脆利落,強化中心,升華主題,恰到好處,富含哲思,鏗鏘有力,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