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昌
古詩鑒賞一直是考生不易突破的瓶頸,其中的主觀題更讓不少同學感到無從下手,作答時只能跟著感覺走。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既有考生自身的積累不足,也有教師指導的不到位,當然,一些高考試題所給答案的不規(guī)范,也會給考生多多少少帶來一點困惑和迷惘。本文擬以近年來部分高考試題的答案為例,具體分析其中的不規(guī)范之處,以期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和探討。
要而言之,古詩鑒賞題作答的規(guī)范化,有如下三個方面:字數(shù)的規(guī)范,格式的規(guī)范,內容的規(guī)范。
一、字數(shù)的規(guī)范
到目前為止,高考試題中雖然從未出現(xiàn)古詩鑒賞試題在字數(shù)上的規(guī)定,但受制于考試,作答的字數(shù)通常應與試題的分值以及答題紙上特定的答題區(qū)域相匹配,如此一來,字數(shù)也就成了一個彼此心照不宣的規(guī)范化的“隱形指標”。近三年來全國三套試卷詩歌鑒賞的一道簡答題所給答案,2017年字數(shù)分別為59、67、62,平均63字;2018年字數(shù)分別為71、104、73,平均83字;2019年字數(shù)分別為81、75、77,平均77字。三年平均,每道題答案的字數(shù)為74字??梢?,每道簡答題的字數(shù)保持在70多字,是較合理的答題長度。但遺憾的是,并非所有年份高考試題的答案,在字數(shù)上都能自覺地大體保持在這個范圍之內。存在問題有二:
一是答案過繁。
(2015年高考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勞停驛
歐陽修
孤舟轉山曲,豁爾見平川。
樹杪帆初落,峰頭月正圓。
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發(fā),驚灘鳥道前。
[注]此詩為歐陽修被貶峽州夷陵令時作。勞停驛,驛站名。
(2)簡要分析第三聯(lián)中“荒”“瘦”二字的妙處。(4分)
[答案]①從用字自然傳神來看:數(shù)縷荒煙,幾戶人家,在暮色籠罩之下,尤顯荒涼冷落;瘦野薄田,狹促如刀,瘦瘠之至?!盎摹薄笆荨倍?,乃尋常字眼,但在此運用十分貼切,顯得自然而工穩(wěn),能傳達出詩人面對“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②從情感寄寓來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義,寄寓了詩人對山民的憐闊、關切,以及詩人被貶蠻荒的失意,極好地豐富了全詩的情感內涵。
[評析]這道題僅有4分,但答案居然長達187字,字數(shù)與分值嚴重失衡。這樣的答案,因過于細碎,近似于鑒賞辭典中的專業(yè)分析,容易使學生誤以為鑒賞題就應當這樣回答。其實,像答案中的“乃尋常字眼,但在此運用十分貼切,顯得自然而工穩(wěn),能傳達出詩人面對‘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等,屬于可有可無的分析解說,并非必備的得分點,而真正的得分點只有兩個:一是這兩個字分別寫出了事物的什么特點,二是它們傳達出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修改]①“荒”字表現(xiàn)數(shù)縷荒煙、幾戶人家的荒涼冷落;“瘦”字表現(xiàn)瘦野薄田、狹促如刀的貧瘠。②二字寄寓了詩人對山民的關切、憐憫及自己被貶蠻荒的失意。
[解說]修改后的答案,從內容看,保持了原答案先分析這兩個字所表現(xiàn)的事物的特點,然后分析其所寄寓的詩人的情感的基本面目和答題層次;從字數(shù)看,僅有69字,比原答案的字數(shù)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二,用語簡潔,要言不煩。
二是答案過簡。
(2011年高考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樸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shù)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④縈紆:旋繞曲折。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
[答案]①觸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寫哀景抒哀情。
[評析]這是一道6分題,但答案僅有20字,有骨無肉,沒有分析。雖然題干中并未出現(xiàn)“簡要分析”之類的要求,但作為一道鑒賞大題,如此“瘦身”,似不妥當,考生如果回答此類問題時“照貓畫虎”,無形中就要丟失一半的得分。詩歌鑒賞的簡答題,作答時通常都要有血有肉,總分結合。
[修改]①觸景生情。詩人“荒郊”一望即極其哀愁。②寓情于景。被牛馬吃盡的春草,原田上殘存的古碑、積雪、殘陽、黃沙等景物,寄寓了作者的憂傷之情。③寫哀景抒哀情。眼前的荒涼之景,與作者懷古傷今的情感一致。
[解說]這個完善后的答案,結合詩句補全了每個要點之后的分析,觀點與材料和諧統(tǒng)一,總共96字,是簡答題比較適合的長度。
二、格式的規(guī)范
盡管近年的命題有破答題套路的明顯取向,以拆解考生作答時生搬硬套的模式化,防止詩歌鑒賞走入死胡同,其用意是引導考生把心思用到真正理解詩歌本身上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基本的答題模式可以不要。遵從基本的模式,有利于使答案條理化,要點明晰化。通常,鑒賞題作答的格式,有兩個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采用總分式,即先總說,后分述(分析);二是采用分點式,即6分題一般分為兩個或三個點。格式不規(guī)范,表現(xiàn)有兩種:
一是答案不分點。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15.本詩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答案]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的性格。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tài),悲傷落淚。
[評析]高考詩歌鑒賞的簡答題,大都是采用分點作答,一則為了眉目清晰,再則便于評閱試卷,三則也有利于考生思維的條理化。但這道題卻在本來可以分點的情況下,采用“混裝”的形式,而且,不分點的結果是,答案的第二句“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的分析,只是強調了他們的分離,未能體現(xiàn)詩人的“曠達”性格,既與總說里的“曠達”無法照應,亦與詩句中“更沾巾”的“更”(意味著此前曾有分離,但不以為意)相跳脫。
[修改]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的性格。①遠在杭州的蘇軾與在京城的蘇轍天各一方,但詩人并未因此而傷感。②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仍然不會作兒女之態(tài),悲傷落淚。
[解說]修改后的答案,分析時分為兩點,分別扣住了首聯(lián)的兩句,并且兩點都圍繞“樂觀曠達”展開,答題形式上有條理,內容上相統(tǒng)一,而且體現(xiàn)了較好的得分點意識。(總說2分,每點分析各2分)
二是分總不清晰。
(2015年高考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駱賓王
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
蘭徑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籠累,唯馀松桂心。
(1)請簡要賞析“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3分)
[答案]“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這兩句用山谷幽靜、空曠襯托風聲格外之響與月色分外之濃,視聽兼具,動靜結合,突出表現(xiàn)了山間空曠、靜寂的美好景致。
[評析]賞析句子題,實際是賞析句子所用的表達技巧,而表達技巧類的答題,通常采用先總后分法,即先指明所用的技巧,然后結合詩句具體解說這種技巧。該答案雖然從內容上看無甚瑕疵,但呈現(xiàn)內容的邏輯順序有混亂之嫌,在解說襯托手法時又雜以視聽兼具、動靜結合,幾種手法“混搭”,缺乏條理,格式失范,不能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
[修改]這兩句視聽兼具,動靜結合,且運用襯托手法。前一句是從聽覺寫動景,后一句是從視覺寫靜景,以山谷的幽靜、空曠襯托風聲之響與月色之濃,表現(xiàn)了山間景致之美。
[解說]修改后的答案,先總說手法,然后分說各種手法的具體運用,最后點明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先總后分,順序合理,條理明晰。鑒于分值僅有3分,可不必考慮分點作答。
三、內容的規(guī)范
內容規(guī)范,主要指答案必須準確無誤,毫無瑕疵。雖說詩無達詁,但作為高考試題,其應有的科學性、區(qū)分度,決定了答案必須是準確的,甚至是完美的,否則既會影響評分,也會降低其權威性和示范性。相對于字數(shù)和格式的規(guī)范,內容的規(guī)范難度最大,要求最高,而且問題不易察覺。僅舉幾例: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zhàn)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xiāng)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15.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
[答案]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②動中見靜,越發(fā)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
[評析]這道題實際考查技巧。答案的三點,每點都有可商榷處。首先,用“描摹”而不用“比喻”,舍熟取生,劍走偏鋒。描摹是指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特征等,它是一個寬泛且相對陌生的說法,而本句的“春蠶食葉聲”,是一目即可了然的比喻。其次,對以動襯靜的手法未作具體分析,答案顯得粗糙。最后,“希望”一說沒有來由,缺乏根據(jù),揣摩詩意,應是滿含“期待”,這從下聯(lián)的“朝廷列爵待公卿”的“待”字可以看出。
[修改]①用春蠶食葉之聲比喻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地表現(xiàn)了考生專注作答的情景;②以動襯靜,以寫字的聲響襯托考場的安靜,越發(fā)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③強化了作者充滿期待的喜悅之情。
[解說]修改后的答案,既調整了①②的手法,又增加了②的分析,且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表達更貼合詩意。
(2016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北來人二首
劉克莊
其一
試說東都事,添人白發(fā)多。
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
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
[答案]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
[評析]這道題亦屬鑒賞表達技巧類。答案問題有二:一是對仗(對偶)一說,有不如無,因為作為律詩,對仗是其共性,并非本首詩的個性,因而對仗就成了“萬金油”,不說沒有錯,說了也白說(天津卷數(shù)年來一直堅持這種說法,爭議頗大);二是將“情景交融”作為一種附屬性的分析文字,降低了其地位,淡化了這兩句詩最重要的手法。
[修改]運用擬人的手法,情景交融,借銅駝哭泣和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生動形象地抒發(fā)了亡國之痛。
[解說]修改后的答案,保留了畫線句最主要的兩種手法,并且有對兩種手法的簡單分析,文字不多,與本題的分值匹配。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5.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lián)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評析]該答案有兩處矛盾。
一是答案內部自相矛盾。①中“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與②中的“委婉”出現(xiàn)了乖違。既然是“委婉”表達的情感,讀者就不可能“直觀地感受”作者的心志,反之,能“直觀感受”的心志,一定是明確表達出來的。
二是答案與題干相互矛盾。題干說頸聯(lián)“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其實已經(jīng)暗示了頸聯(lián)在寫法上委婉含蓄的特點,據(jù)此,①中的“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就與題干的提示格格不入了。
其實,就全詩而言,頸聯(lián)理解難度最大。所謂雨中垂綸(垂釣)而起漁鄉(xiāng)之思,表達的是對隱居生活的向往,此乃詩人應試時投贈裴侍郎意欲求得青睞而又不直白明言的“耿介”之處,而借夜晚秋風中傳來高天上大雁的悲涼之鳴,來象征詩人孤獨的處境和高傲的心境,自然貼切。兩句詩,借兩幅畫面,形象而又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修改]①情感表達:詩人借垂釣而思漁鄉(xiāng)以及高雁斷魂之鳴,把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懷,表達得形象而含蓄。②結構安排:使全詩的節(jié)奏曲直相間,緩急相應,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說]修改后的答案,無論是從情感表達還是從結構安排方面,都緊扣了頸聯(lián)兩句的內容,突出了其含蓄委婉的特點。
高考試題中尚且有諸多可商榷的不規(guī)范之處,練習題中的不規(guī)范現(xiàn)象就更屢見不鮮了。對此,復習時,我們應仔細推敲斟酌,力求準確理解、清晰表達,如此,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詩歌鑒賞這一難點才能逐漸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