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孫強,鄧定文
南昌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江西南昌 330200)
結腸癌屬于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多發(fā)于人體直腸、乙狀結腸的交界處,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且病死率逐年上升,主要由遺傳、環(huán)境等原因所致[1]。結腸癌患者發(fā)病早期常無任何明顯的臨床癥狀,待病情發(fā)展至中晚期便會出現(xiàn)消化不良、腹脹、腹痛、乏力、便秘等癥狀,腫瘤進一步惡化發(fā)生潰爛、失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手術是結腸癌患者目前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以往常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但因傳統(tǒng)開腹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多、術后創(chuàng)傷大等原因,治療效果較差[2]。本研究探討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41~66歲,平均(52.19±2.13)歲;病變部位,降結腸11例,橫結腸8例,升結腸8例,乙狀結腸6例。試驗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40~67歲,平均(52.64±2.41)歲;病變部位,降結腸10例,橫結腸9例,升結腸7例,乙狀結腸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捌浼覍倬鶎Ρ狙芯恐榍乙押炇鹬橥鈺?。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患者行全身麻醉,選取對應的腫瘤位置,在其腹部正中線定位切口,長度約20 cm,入腹腔后逐層探查;將患者近端的腸管使用紗布條進行結扎,分離血管同時將周圍的淋巴結清除干凈;結扎血管后切斷腸管,進行荷包縫合,在患者腫塊下的5 cm位置夾閉并切斷腸管,清除病灶;檢查血運情況,沖洗腹部,放入引流管后即可關腹。
試驗組采用腹腔鏡根治手術治療,患者行全身麻醉,協(xié)助其取仰臥位,通過臍部切口建立氣腹,切口長度約5 cm,選定3個穿刺孔后放置腹腔鏡、Trocar;探查腹腔、確定腫瘤位置并進行游離,在患者橫結腸、回腸末端使用布帶進行結扎,同時將回盲部外側的腹膜剪開清除脂肪組織;切斷結腸韌帶,同時切除其患側部分,拉緊腸系膜分離血管,在其根部行鈦夾夾閉,結扎、清掃血管,最后實施吻合腸管。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
試驗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s)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3 125.34±36.58 198.34±55.21 10.03±1.41 3.89±1.24 11.24±3.64試驗組 33 80.32±20.35 130.21±40.30 15.34±3.31 2.15±0.61 6.31±2.01 t 2.08 2.07 2.72 3.37 2.29 P<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淋巴結清掃數(shù)(枚)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
外科手術是治療結腸癌患者的主要方法,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開腹手術已成為結腸癌患者治療的金標準術式,治療效果良好;但該術式手術時間長且術中出血量較多,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會增加患者疼痛,影響其康復[3]。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試驗組采用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結果顯示,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多于試驗組。腹腔鏡根治術作為一種新式微創(chuàng)手術,相比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手術所需時間、術中出血量、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等各項手術指標均更優(yōu),如手術切口小,僅5 cm,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腹腔鏡根治術是在腹腔鏡下進行組織游離,手術視野擴大,可避免損傷周圍組織,并精準把握切口的位置、長度;還可觀察患者腹部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分期等情況,游離過程更加靈活、快速,淋巴結及腫瘤清除更徹底[4]。此外,腹腔鏡根治術術中操作均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可有效避免患者術后感染,引發(fā)腸梗阻等嚴重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多于對照組,且其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各項手術指標明顯更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