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102211北京市,北京小湯山醫(yī)院康復中心(谷磊, 武亮);100037北京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功能檢測科(孫興國)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發(fā)生腦卒中病人150萬人,35%病人年齡超過65歲,30%以上的腦卒中病人合并功能障礙[1]。腦卒中導致的常見功能障礙包括偏癱、肌肉無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其中偏癱是最為常見癥狀[2]。偏癱病人活動受限,無法正常參與社會活動,生活質(zhì)量下降,此外,偏癱病人有氧代謝能力和日常運動能力下降,進一步影響其呼吸功能和行走功能,增加心腦血管的損傷,形成惡性循環(huán)[3]。目前腦卒中偏癱康復主要采用康復理療、言語康復、作業(yè)康復等傳統(tǒng)方式,部分病人僅能改善運動功能,心肺儲備功能改善欠佳[4]。本研究通過有氧運動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評估其對病人心肺功能的改善效果,以期尋求更加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康復中心收治的腦卒中偏癱病人86例,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齡60~82歲,平均(65.8±7.2)歲;病程20~160 d,平均(69.9±23.8)d;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為21.7~31.8,平均(25.1±3.6);腦出血41例,腦梗死45例。所有病人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2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病人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43)
入選標準:(1)所有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標準[4],均經(jīng)過CT或MRI確診。(2)年齡>60歲;(3)病人為單側(cè)偏癱;(4)所有病人生命體征穩(wěn)定,能耐受心肺運動試驗測試;(5)發(fā)病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意識障礙,無法正常配合研究者;(2)有腦外傷病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病人;(3)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4)合并嚴重痙攣或關(guān)節(jié)活動嚴重受限者;(5)依從性較差者。
1.2 方法 2組病人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功能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有氧訓練。
1.2.1 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步態(tài)和平衡等訓練,訓練強度根據(jù)病人個體情況而定;1次/d,30 min/次,每周5 d,持續(xù)12周。
1.2.2 有氧訓練:采用心肺運動試驗測試病人心肺功能,指導有氧運動。病人四肢固定于聯(lián)動功率車上,連接好面罩、進出氣體采集管、袖帶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檢測儀,休息5 min后采用適當?shù)倪\動方案,直至受試者最大耐受量。病人運動方案為極量運動或癥狀限制性運動方案。在病人運動過程中,實時監(jiān)控血壓、心電圖和血氧飽和度。測試過程中囑病人如有不適,及時停止,不可強撐。測試終止指征:病人極度疲勞,要求停止測試;攝氧量到達平臺期或開始下降;出現(xiàn)心血管不良事件。實驗室備有急救藥品、設備及專業(yè)的醫(yī)務人員。根據(jù)心肺運動試驗測試的結(jié)果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選擇峰值攝氧量的40%~60%作為有氧訓練強度[5]。1次/d,30 min/次,每周5 d,持續(xù)12周。
1.3 療效評價 分別在康復前后進行臨床效果評價,包括心肺功能評價和運動、日常生活能力評價。
1.3.1 心肺功能評價:包括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峰值攝氧量(VO2peak)、峰值能量代謝當量(peak 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peak)、無氧閾(anaerobic threshold,AT)、每分峰值通氣量(minute peak ventilation,VEpeak)、最大心率(peak heart rate,HRpeak)、靜息心率(rest heart rate,HRrest)。
1.3.2 運動功能評價: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價上下肢運動功能,共34項,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病人自身運動功能越好。
1.3.3 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價,包括10項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完成程度,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2.1 2組病人康復前后心肺運動試驗測試指標比較 康復前2組病人VO2peak、METpeak、AT、VEpeak、HRpeak、HRres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12周后,2組病人VO2peak、METpeak、AT、VEpeak、HRpeak、HRrest均較康復前改善,且觀察組病人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病人康復前后心肺運動測試指標比較
注:與康復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病人康復前后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康復前2組病人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12周后,2組病人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較康復前上升,且觀察組病人上升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注:與康復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腦卒中偏癱病人運動功能下降,活動減少,引起心肺儲備功能下降,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6]。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早期病人心肺功能比同齡人下降50%左右,且隨著疾病進展,心肺功能下降進行性加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概率顯著增加[7]。有氧運動是一些慢性疾病十分有效的二級預防措施,對于改善病人運動耐力、心臟儲備、生活質(zhì)量、提高壽命均有益[8]。定量評估腦卒中偏癱病人的心肺功能,通過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儲備功能,有利于提高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zhì)量和心肺功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氧訓練是運動康復的核心,科學、精確、個體化的運動處方直接影響康復的療效及安全性。
心肺功能運動測試系統(tǒng)是臨床上常用的定量評估心肺功能的手段,通過監(jiān)測病人運動過程中心肺指標,定量評估運動耐量及心肺儲備功能,其不僅能夠十分客觀地反映病人心肺儲備功能,還可定量分析心肺功能,提供康復訓練的標準,指導運動處方[9-10]。VO2peak是反映病人最大運動強度的指標,也是評估心肺功能的“金標準”,可用來預測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11]。AT是指病人運動過程中僅以有氧代謝功能無需無氧代謝時最大耗氧量,用來評價病人持續(xù)運動功能,AT水平上升是心肺功能改善的標準[12]。本研究以病人VO2peak的40%~60%的強度進行有氧訓練,在12周的訓練過程中,所有病人均未出現(xiàn)頭暈、胸悶、低血壓等不適。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康復12周后,2組病人VO2peak、METpeak、AT、VEpeak、HRpeak、HRrest指標較康復前均改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康復前均上升;且觀察組病人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氧運動的特點是強度低、有節(jié)奏、不中斷和持續(xù)時間長,使機體心肺得到有效的刺激,從而提高機體的心肺功能(耐力),即提高機體的體能。研究結(jié)果提示我們,腦卒中早期適宜的有氧運動訓練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心臟功能,提高病人體能,從而提高病人步行能力與效率??祻?2周后,2組病人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較康復前上升,且觀察組病人上升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赡茉蚴?(1)有氧運動能夠通過改善血管功能和形態(tài),使血管適應性增加;(2)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肌肉含量、減輕炎癥反應等,改善骨骼肌功能,進而使骨骼肌適應性增加;(3)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葡萄糖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改善全身代謝狀態(tài);(4)有氧運動能夠改善呼吸功能和認知水平等。Lavado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有氧運動在改善病人VO2peak的同時,病人運動耐力顯著增強,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似。
綜上所述,有氧訓練能夠顯著改善老年偏癱病人心肺功能,同時改善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能力,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