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這篇文章,居然是寫我的真正故鄉(xiāng)—曾經(jīng)生活的地方重慶江津德感。長江岸邊即是碼頭,叫通泰門碼頭。我小時候,碼頭還有客輪,5分錢1張票,即發(fā)即走,有中渡和德感兩個方向。碼頭這邊是江津城,而在對面,是一望郁郁青蔥的山,數(shù)十個小鎮(zhèn)鄉(xiāng)村零散地落在山中,或是山后更遠的地方……小時候就想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可惜能力不夠。這個作者一定是我的老鄉(xiāng), 看了這篇文章,更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和想念。感謝作者說出了我的心聲。
—Amy江燕(讀2019年第4期《比路更遠》)
如果不知道為什么或者該不該考研,去讀一下電影《無問西東》里梅教授的臺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p>
—噼里啪啦火(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當家人問我為什么要考研時,我啞口無言》)
有一個哲學(xué)辯題和整個電影的節(jié)奏一直十分貼切:路的正前方綁了五個人,如果直開過去就會把五個人壓死,唯一避免壓死他們的方法是走岔路,但是岔路上也綁了一個人,請問你是司機會如何選擇?子路也向孔子問過類似的問題,孔子回答說這是強盜邏輯,君子拒絕回答這種道德綁架問題。但是不預(yù)則廢,對這種類似問題的回避正是在真正面對問題時群體手足無措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電影和原著的主線是一致的,那就是強迫人們思考這個問題,審視自身道德觀,并對道德的存在意義做出正面回答。
—葛華志(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剛剛〈流浪地球〉票房38億!我們能一直保持理性嗎?》)
上小學(xué)的時候家里窮,和奶奶住一間屋子,晚上睡得早,睡不著的時候奶奶就會給我們講隊上有哪些老年人,他們的名字是什么,年齡最大的是誰,依次排列。今年一家人在火爐旁,奶奶說隊上的老人越來越少了,看著病床上躺著的爺爺(88歲),說接下來該我們了。這就是生活吧,生老病死,世間法則。
—努力向前跑的杜大正同學(xué)(讀2019年第4期《配角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