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古代君主繼承制度形成之研究
        ——以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為中心

        2019-03-01 06:19:38何旺旺賀樂民
        唐都學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君主制度

        何旺旺,賀樂民

        (1.西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72; 2.西北政法大學 行政法學院,西安 710063)

        一、商朝君主繼承的史實梳理及其簡評

        嫡長子繼承制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政治制度,但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間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才由現(xiàn)象定型為制度,到了西周時期,才在宗法制上最終將其作為君主繼承的首選方式。盡管在某些時期由于各種原因?qū)υ撝贫鹊淖袷爻潭扔兴鶇^(qū)別,但作為君主繼承規(guī)則卻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成為君主在廢嫡立庶、廢長立幼之時不得不考慮的一種阻力[注]在我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例如,在傳說之中的“三皇五帝”時代,最高統(tǒng)治者——準確地說,應該是部落聯(lián)盟首領——稱之為“皇”或“帝”。夏朝君主稱之為“后”“夏后”等。商朝君主稱之為“王”。周朝君主稱之為“王”,亦稱“天子”。秦朝以及秦朝之后的君主一般稱之為“皇帝”。為了論述方便,在文中將最高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稱之為君主,其妻稱之為王后,其子稱之為王子,其(嫡)母稱之為王太后,以此類推。但對于本文所引注的文獻,其表述不予調(diào)整。關于中國古代君主的名稱、繼位、紀年、享國等重要信息,可參見杜建民編著:《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齊魯書社1995年版。。嫡長子繼承制就是指“由正皇后所生的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中國古代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于西周時期,是周公‘制禮作樂’的重要內(nèi)容”[1]??梢?,嫡長子繼承制成型于西周周公“制禮作樂”時期。而且,該制度作為宗法制度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以始祖的嫡長子一系遞承而下的嫡子為大宗,其余庶子為小宗;天子、諸侯、卿、大夫都受這一法制的支配;在大宗和小宗之間有一種明顯的臣屬關系,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和庶子分封制”[2],從而保障“家天下”能夠通過君主之位的世襲而傳承下去。

        在西周之前,一般來說包括“三皇五帝”時期和夏商兩朝,但嚴格來說,夏朝以及夏之前的歷史只能算作“疑史”,只有商朝以及商朝以后的歷史才能算作“信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商朝才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朝代,而商朝之前的歷史基本上都來源于傳說以及后世的推論,并無同時期的文字直接予以證明。雖然“《史記·夏本紀》等典籍中記載了有關夏朝的一些事跡,但至今沒有從考古挖掘中來印證這些史料的真實性,故此,人們一般把夏朝作為傳說中的黃帝王朝的一個階段來看待”[3],所以只能說夏朝“可能存在”。對于夏朝,“由于君主譜系采取口耳相傳的記錄方式以及人們重直系、輕旁系等原因,它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簡單的父死子繼”[4],但實際上夏朝君主的繼承方式包括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和“叔終侄繼”三種繼承方式,且相互交織,這說明夏朝君主繼承目前還帶有很強的難以確定性。然而,在考察嫡長子繼承制的萌芽、確立與演變之時,應該是建立在君主繼承順序非常清楚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對嫡長子繼承制進行研究之時,應該跳過夏朝,而將重點放到商周兩朝之上。

        到了商朝,終于有了同時期的文字可以對其進行直接的證明,所以王權的繼承關系才得以確信。有學者認為,“自湯(天乙)至紂凡十七代、三十傳,歷六百二十九年。一說商凡二十九王,歷四百九十六年。傳承制度前期以‘兄終弟及’為主,后期以‘父死子繼’為主”[5]2。另外,“根據(jù)《史記·殷本紀》《宋微子世家》記載,商王紂是帝乙嫡子,微子啟是庶子,盡管啟年長,帝乙還是立紂為法定繼承人?!盵6]可見,從商朝后期開始,王位繼承的趨勢是由“兄終弟及”向嫡子繼承制進行轉(zhuǎn)變(見表1)。

        表1 商朝君主繼位序數(shù)、姓名與世代序數(shù)之考察

        商朝自湯之后,傳了17代30位君主,以“兄終弟及”方式繼承王位的君主有13位,占比45%;以“父死子繼”方式繼承王位的君主有16位,占比55%(其中,兩位是“叔終侄繼”,亦可算作“父死子繼”的補充方式)。

        縱觀整個商朝歷史,以“盤庚遷殷”為節(jié)點,之前諸王“兄終弟及”者占比47%,“父死子繼”者占比53%;之后諸王(含盤庚)“兄終弟及”者占比42%,“父死子繼”者占比58%。由此可見,商朝的君主繼承也以“父死子繼”為主。

        二、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的最終確立及其在東周的延續(xù)

        西周施行的宗法制度萌芽于商朝,完備于西周。以嫡長子即宗子為繼承人,這一支繼承下來的血脈稱之為“大宗”,嫡長子之外的諸弟各自繼承下來的血脈稱之為“小宗”,當然,“大宗”與“小宗”之間是相對關系。宗法制度的確立與施行,使周天子不但是西周王室的宗主,也是天下諸侯的共主,有力地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爸艽踔埔缘帐铺幚斫y(tǒng)治家族集團的父子關系,而用宗法與封建處理統(tǒng)治家族集團的兄弟關系。以嫡庶之制為基礎的繼統(tǒng)法與作為政治構造的‘天下’(其最高權力者為有天下的‘王’)與‘國’(其最高權力者為有國的‘君’)相關,而封建本身則包含了‘天子建國’與‘諸侯立家’兩個層次,宗法的核心主要與作為政治構造的‘家’(其最高權力者為有家的大夫、士)相關。當然,封建與宗法二者彼此交織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割?!盵6]使“大宗”與“小宗”身份有別,且將這種宗法關系一直延續(xù)下去的正是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制度在商朝前期表現(xiàn)為“父死子繼”,但可能只是君主繼位的一種方式或現(xiàn)象,還不能算是一種制度,直到商朝后期才逐漸定型,最終被西周所確認。

        不過,嫡長子繼承制與“父死子繼”繼承制并不是一回事,兩者之間既有一致之處,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西周明確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雖然由于時間久遠,無法確定每一位君主是否是上一位君主的嫡長子,但從君主繼承的順序來看,確實較之商朝更為清晰、簡潔,“解決了由上及下,由政治權力至經(jīng)濟占有的法定繼承關系。在嫡長子繼承制下,也確保了周王室世世代代天下大宗的地位”[7]。公元前1046年,從武王滅商,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共傳了11代、12位君主,享國275年。

        表2 西周君主繼位序數(shù)、謚號、姓名與世代序數(shù)之考察[注]公元前841年(一說是前842年),周朝國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市)發(fā)生“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死于彘,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從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之間,天子之位空缺,諸侯推舉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職務(一說由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共和執(zhí)政”。但在2008年清華大學受捐的一批戰(zhàn)國中期的竹簡中,專家于2011年末整理出一部被命名為《系書》的史書,該書記載的“共和執(zhí)政”與《竹書紀年》完全一致。由此,史學界基本一致認為“共和執(zhí)政”是指一位叫做“和”的共伯代行天子行使統(tǒng)治權,而不是兩千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的周公和召公共同執(zhí)政。參見《兩種中國歷史,哪種歷史才是真實的?》,《今日頭條》2017年2月24日。

        西周除武王之外的11位君主之中,總共有10位君主通過“父死子繼”這種繼承方式繼位,所占比例約為91%[8]。第七位君主(周懿王)死后,其叔父姬辟方奪權自立為王,是為周孝王。不過,由于嫡長子繼承制已深入人心,故而在周孝王死后(他是否有子嗣已不得知),君主之位又回到了周夷王一系的手中??梢?,嫡長子繼承制到了西周中期,便已被視為君主繼承應遵循的基本制度,自我復原的能力很強。

        西周滅亡的原因多樣,但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周幽王廢嫡立庶,違反了天下諸侯與百姓共同信奉的嫡長子繼承制。周幽王的慘痛教訓也成為警示后世君主切勿輕易廢嫡立庶的反面例證。周幽王死后,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為王,是為周平王,諸侯通過暴力手段使嫡長子繼承制得以捍衛(wèi)和重新確立。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共傳了22代、25位君主,享國515年。

        東周25位君主,在周平王之后的24位君主之中,第八位與第九位之間,第十七位、第十八位與第十九位之間[注]周哀王(?—前441),姬去疾,周貞定王長子。公元前441年繼位,繼位后三個月被弟弟姬叔殺害,在位1年。周思王(?—前441),姬叔,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殺害兄長周哀王繼位,在位1年。周考哲王(?—前426),姬嵬,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與周思王之弟。公元前441年,殺害兄長周思王繼位,在位15年。,第二十二位與第二十三位之間的繼承方式是“兄終弟及”,總共有4位君主,占比約為17%。此外,只有第一位與第二位之間,后者對前者的繼承方式是“祖父死、孫子繼”,占比約為4%。除此之外的19位君主,均采取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占比約為79%。

        東周25位君主中,周平王之后的君主,繼承方式為“兄終弟及”者有4位,占比17%;“父死子繼”者有19位,占比79%,另有一位是“祖父死,孫子繼”,原因是第一位君主的太子姬泄父早逝,所以其孫姬林便被大臣們擁立為君主,占比4%,這可以看做是嫡長子繼承制度的一種深入體現(xiàn),這也體現(xiàn)了東周初年太子作為“大宗”之宗長“百世不遷”的宗法地位。如果將第二位君主繼位采取的“祖父死、孫子繼”歸屬到嫡長子繼承制之中,那么,在東周采取嫡長子繼承制的君主數(shù)量將增加為20位,在除過開國君主之外的24位君主之中,所占比例約為84%。由表4可以看出,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在東周取得了壓倒性的地位。

        表3 東周君主繼位序數(shù)、謚號、姓名與世代序數(shù)之考察

        表4 商朝、西周和東周君主繼承采取不同方式所占之百分比[注]從形式上看,雖然東周采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比例低于西周,會給人一種嫡長子繼承制出現(xiàn)歷史倒退的感覺,但考慮到西周享國257年,東周國祚較西周要長約兩倍(東周享國515年),而且西周君主之位傳承了12君主,東周較之也多出約兩倍(東周有25位君主),時間越長,君主數(shù)量越多,越有可能發(fā)生有違嫡長子繼承制的篡權奪位的情形。

        由于嫡長子繼承制是在西周才正式確立,雖然“父死子繼”這種繼承方式與嫡長子繼承制有所重合,但確實有差異,因此在表4之中采取的表述是“‘父死子繼’或嫡長子繼承制”,前者被商朝特別是商朝后期所采取,后者被西周和東周所采取。由于商朝君主的繼承方式在前期與后期逐漸產(chǎn)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在表4中將商朝細分為兩個時期,即前期與后期。盡管商朝后期采取的繼承方式即“父死子繼”只是一種慣例,還稱不上是一種制度,但采取這種方法繼承王位的君主畢竟在逐漸增多,可以看作是這種趨勢正在形成。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從商朝到東周,君主繼承方式開始由“兄終弟及”向“父死子繼”過渡,而西周在這一趨勢的基礎之上,又將“父死子繼”進一步細化為嫡長子繼承制,這既有利于君主繼承順序的清晰與明確,又有利于政權統(tǒng)治的延續(xù)與穩(wěn)固。

        三、嫡長子繼承制成為君主繼承之首選方式的必然性分析

        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之后,使有資格繼承君主之位的候選人范圍得以縮小與明晰,能夠盡可能地“定分止爭”[注]《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盡管商朝、周朝以及后世的君主之位的繼承,均出現(xiàn)過“兄終弟及”,但嫡長子繼承制卻是應該給予考慮的首選方式。那么,嫡長子繼承制與“兄終弟及”相比,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嫡長子繼承制通過制度選擇或者制度競爭脫穎而出成為首選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父子之間的血緣、感情以及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都遠遠甚于兄弟之間。數(shù)千年的歷史也證明,君主之位在兄弟之間傳承要比在父子之間傳承更容易引起王室內(nèi)斗,繼而消耗王室統(tǒng)治的實力。所以,“‘兄終弟及’容易引發(fā)圍繞權力轉(zhuǎn)移的內(nèi)斗,尤其當王位不再只是一種不得已的責任,而是因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了或是伴隨了各種重大收益之際。在位者可能會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最高權力,不愿意、會阻礙甚至會拒絕由弟弟,或——當自己在兄弟之間排行最小時——由自己長兄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目前占據(jù)的王位。內(nèi)斗是必然的?!盵9]

        第二,嫡長子繼承制使君主之位的傳承更加便利和容易操作,這也有利于統(tǒng)治權力的交接與朝政的穩(wěn)定。倘若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就一定令最高統(tǒng)治者更替更為頻繁,因為有一切理由相信,兄弟間的年齡差別會小于父親與嫡長子之間的年齡差別。而政治領導人頻繁更替對于任何政權都不是好事,不利于社會政治預期的穩(wěn)定,政策搖擺或缺乏長期的政策規(guī)劃,甚至導致政權的崩潰;外部侵略者也可能會趁虛而入?!盵9]因此,相對于“兄終弟及”,嫡長子繼承制在保證政局穩(wěn)定以及使君主之繼承順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方面,其優(yōu)勢更大一些。有學者認為,“按嫡長子原則確立的皇太子被稱為‘國本’,所謂‘國本一動而天下?lián)u’,……作為圣人周公‘制禮作樂’一部分的嫡長子繼承制已經(jīng)成為一種政治傳統(tǒng)而深入人心,并且在實踐中確實發(fā)揮了穩(wěn)定政局的作用,因而獲得了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與擁護,已經(jīng)具有一種‘國之定跣’地位的結果?!盵10]

        一般而言,幾乎所有的君主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單是嫡子都往往不止一個,更別說君主是否有無庶子或者庶子有多少個了。然而,根據(jù)嫡長子繼承制來確定君主之位繼承人的話,繼承人是誰就會變得非常簡易和清晰了,名分一定,就可以極大地杜絕嫡長子之外的人對于儲君之位的覬覦之心,庶子就更加不敢輕舉妄動了,否則將要面對君主、嫡子(們)以及信奉嫡長子繼承制的大臣等反對勢力的阻礙。即使最終奪權成功,這種赤裸裸的暴力行為,將會使得繼位的合法性受到廣泛的質(zhì)疑,沒有人心的支持,其統(tǒng)治也定然百般艱難。因此,“嫡長子繼承制把儲君的候選范圍降到最低點,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皇位繼承的沖突。相比較選賢或兄弟相繼的繼承方式,嫡、長這些客觀的或天定的條件,使皇位繼承資格有比較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標準,這樣才有可能避免諸子爭立、骨肉相殘的局面,以保證政局的穩(wěn)定,保證皇統(tǒng)萬世一系的過渡?!盵1]

        第三,嫡子的母親往往是君主的王后,她與君主婚配也最早,也是最有可能先為君主誕下子嗣的后宮婦人,王后所生的最年長的嫡子自然是嫡長子。君主病逝之時,嫡長子在君主兒子之中年齡較大,人生經(jīng)歷、治國才能、政治謀略較之諸弟一般而言也更為豐富,嫡長子繼位之后依靠自己的能力以及大臣的輔佐,基本上能夠治國理政,所以“嫡長子繼承制的本質(zhì)在于以身份定繼承權,所謂‘生而有之’,而不是根據(jù)父親的喜愛,自身的賢德。這種先天的差別非人為所能改變,這樣就避免了許多儲位之爭,確保君位代代順利相傳”[11]。倘若廢嫡立庶或者廢長立幼,可能會帶來三個惡果:

        一是,王后尤其是首任王后的選定,往往不是君主本人所能決定的,或是作為太子之時在父王母后主導之下選定的,或是父親過逝之時還未大婚,最后是王太后在朝中重臣的輔助之下選定的,而所選定的王后,其出身一般也都不錯,多出身于權高位重的官宦之家,一旦君主廢黜嫡長子,將要面對來自外戚的政治阻力和壓力,可能會引起朝政動蕩甚至更為嚴重的后果。

        二是,無論是廢嫡立庶還是廢長立幼,除了會引起外戚及其支持者的反對,新立的儲君往往較為年幼,父王逝世之后,即便新繼承人得以順利繼位,由于其年幼而導致治國理政經(jīng)驗常常缺乏,這時君主的外祖父、舅父作為外戚,在年幼君主之母的默許、縱容甚至支持之下,可能會獲得巨大的權力,導致大臣之間的權力失衡,這就為外戚篡權奪位埋下了伏筆。即便外戚只是權重但并未篡權,但君主成年之后也不能容忍朝政旁落于外戚之手,往往會聯(lián)絡朝臣或者宦官奪回權力,君主與外戚之間隨之會出現(xiàn)權力斗爭,這會導致統(tǒng)治能力的內(nèi)耗。

        三是,縱觀歷史,廢嫡立庶或廢長立幼的結果往往是君主傾向于立幼子為儲君。導致朝局容易發(fā)生重大變動,相比之下,“嫡長子繼承制以資格定繼承權的純客觀要求往往不能與國君主觀的人情人性相一致,其違背之處主要在于統(tǒng)治者寵愛別子,置嫡長子繼承制于不顧,而欲順其私情立愛子為嗣。無論其愿望是否實現(xiàn),都給國家?guī)砹嘶虼蠡蛐〉膭觼y”[11]。

        總之,嫡長子繼承制既是父子關系親于兄弟關系這一倫理關系的自然反映,也使儲君選定范圍大為縮小,極大地抑制了其他人的覬覦之心,從而符合了君主之位得以清晰傳承的政治需求。一旦廢嫡立庶或廢長立幼,都難免會引起朝政動蕩,尤其是嫡長子并無過錯的前提之下卻被父王廢黜之時。即使這一舉動獲得成功,嫡長子作為儲君被廢黜,其作為王族的候選宗長地位也將失去,同時儲君的改變,也牽涉到王族宗法秩序的更迭,這難免引起某些王族成員甚至諸侯的不滿,繼而削弱了君主以及未來新君在道統(tǒng)上的正當性。因此,嫡長子繼承制作為“父死子繼”繼承方式深入發(fā)展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歷史與統(tǒng)治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最終代替“兄終弟及”成為我國古代君主繼承方式的首要選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所體現(xiàn)的嫡長尊卑等級觀念恰恰適應了君主專制制度講求君尊臣卑的體制和君主集權運動的客觀要求。因此,它能被秦漢以后的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所繼承”[1]。所以,史家錢穆評價周朝嫡長子繼承制是“王統(tǒng)觀念超于家屬觀念之上”,較之“兄終弟及”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四、結語

        從西周開始,嫡長子繼承制便作為君主之位繼承的首選方式而被普遍遵循,“就儒家的立場上看,嫡長制符合家族本位的倫理要求,也具有‘成仁’的道義基礎,是孔子‘王心’‘王義’和政治理想所托”[12]。然而,制度是具體與明確的,現(xiàn)實是復雜與多變的,所以制度在某些時候總是得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因此嫡長子繼承制只是我國古代君主繼承方式的首要選擇,一旦政治局勢波詭云譎,則最多只能做到嫡子或者長子繼承,甚至采取的僅僅只是“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換言之,我國古代君主繼承一般情況之下最多只能做到“父死子繼”,因為奉行和傳承的“是嫡長子繼承的觀念,而不是嫡長子繼承的制度”[1]。所以,對于嫡長子繼承制,“就其具體執(zhí)行情況看,由于條件不具備或人為的因素,嫡長子繼承制在實施過程中不得不大打折扣”[1]。據(jù)統(tǒng)計,“在中國從秦至清二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長子繼位制登上皇位的”[13]。

        在我國古代歷史之中,幼子繼承君主之位也不多,但作為嫡長子繼承制向政治現(xiàn)實妥協(xié)的產(chǎn)物——嫡子繼承或者長子繼承,相對于“兄終弟繼”和幼子繼承而言,也確實起到了促使君主之位平穩(wěn)交接以及抑制外戚專權、減少宦官干政的作用,雖然只是“促使”“抑制”或者“減少”的作用,而做不到“確?!迸c“杜絕”,但相對于因為君主之位繼承規(guī)則不明確而引發(fā)朝政混亂卻要好得多。在我國歷史上,每一次黑暗統(tǒng)治的出現(xiàn),都往往與王(皇)位傳承失序有關,諸如東漢后期、唐朝晚期以及清朝晚期??傊捎诘臻L子繼承制是一種只重視繼承人先天所具有的繼承資格的制度,但難以兼顧繼承人的品行與能力,因此它并不能保證任何時候都能產(chǎn)生一位賢明的君主,亦即這一制度“在君主所擁有的制度化權力與其實際的政治能力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或不對稱問題”[12],這容易出現(xiàn)君主之位繼承的合法性與繼承人的良好德行難以保持一致的矛盾,所以當?shù)臻L子的德行明顯不能高于其他王子之時,繼而難以產(chǎn)生人格魅力從而使嫡長子不易獲得正直大臣發(fā)自內(nèi)心的擁護,一些大臣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而掀起或參與黨爭,此時非常容易產(chǎn)生“奪嫡之爭”,致使嫡長子繼承制能否得以實現(xiàn)出現(xiàn)了不可控的因素。

        然而,“嫡長子繼承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皇位繼承方面的政治動蕩,發(fā)揮了維護政局穩(wěn)定的功能,被歷朝歷代奉為合法、正統(tǒng)的政治制度,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在面對波詭云譎的宮廷斗爭之時,即便是嫡長子繼承制未能總是得以遵守,但也成為君主廢嫡立庶、廢長立幼之時不得不考慮的一種壓力。考察商周時期君主繼承現(xiàn)象和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鞏固和傳承,以及這一制度面對紛繁復雜的政治形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妥協(xié)甚至低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宗法制度以及君主繼承制是如何一步一步隨著歷史的變遷最終走向終結,其中的斗爭、血腥或權謀早已變成浮云,但其中的故事卻趣味十足,或許這就是歷史尤其是我國歷史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歡
        君主制度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和諧君主帝嚳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wǎng)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呆若木雞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av网站在线观看大全|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自拍视频| 青青草手机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 中文字幕美人妻亅u乚一596|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大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日骚|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裸体AV久无码无遮挡| 丰满老熟女性生活视频| 午夜福利理论片在线观看播放 |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毛片无码高潮喷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高潮呻吟久久av | av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91狼友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日本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欧美性爱一区二区三区无a| 国产一区二区黑丝美胸|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天堂一区人妻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无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