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特約撰稿 羅剛
學者何帆的新書《變量》得到了著名公眾號“邏輯思維”創(chuàng)始人羅振宇的重磅推薦,羅振宇還在“2018跨年演講”中以“一名知識服務者的信用”為《變量》親自背書。不過,這本書是否值得這樣的贊賞和期待,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沒有一本書能救你,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已經過去將近個把月,還有人不時拿出來吐槽一番。說來說去,就提到了羅振宇販賣的付費知識只是現(xiàn)代人的“心理安慰劑”,甚至拿羅振宇提供的付費知識比作權健販賣的保健品,本質上給人的心理安慰效應遠大于實際功效。
羅振宇重磅推出的年度書《變量》,在營銷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作為一名非典型粉絲,我并沒有在“得到APP”上購買過一個專欄,但在聽完羅振宇的推薦之后,還是當即下單買了《變量》這本書。
買的原因很簡單,只因這是一個學者花費一年工夫的總結,并且是以他個人的名譽為保證,未來30年還將繼續(xù)投入到這樣一份事業(yè)當中。這樣的原因已經足夠驅使我去閱讀它,以期能夠找到“快速提升自己的捷徑”。不過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越大”,《變量》在豆瓣上的口碑評價已經開始趨于兩極分化。
書中提到,之前很多歷史描述方式是以長河模式進行的,既描述了整個過程的曲折,也告訴了最終的歸宿,這種模式適合復盤跨度比較大的歷史?!蹲兞俊纷髡吆畏J為,針對短期內的變化過程,大樹模式才會帶我們真正體察“母體”的生命力,觀察到“新芽”。選擇大樹模式,更能喚醒人的歷史感,意識到個人的命運與其他人的命運是相互連接的,是與歷史走向息息相關的。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人變得越來越難以專注;與此同時,現(xiàn)代人也來越來越容易走著走著就忘記“遠望星空”。一件事分明有一系列步驟,但做著做著就朝著一個牛角尖鉆了下去,結果忽略了事情的大局。我曾研究過完美主義者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想把某個點做到盡善盡美,但往往在某個過程花費過多工夫,最后將整個項目進度耽擱了。
比如,草原上的鷹既看到整個天空,也看到草叢里埋藏的食物,所以雄鷹是草原上的梟雄。而那些只顧著眼前美食的老鼠,最終只能處于食物鏈的底端。
過去,很多人“只能看到自己關心的事物”,那些我們漠視的事物,潛移默化地在大局上牽引著我們,甚至決定了整個個體的命運。對周圍的環(huán)境,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就是選擇自我消亡。
“除了少數(shù)石破天驚的突破性技術外,大部分技術都是已有技術的混搭”。這是《變量》一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是關于“創(chuàng)新”最為真實的寫照。
作者將“微”創(chuàng)新,解耦為三個步驟:一是選擇正確的場景和方向,到遠離科技中心的地方去發(fā)現(xiàn)和試驗;二是使用選擇的場景和方向,生存下來,適應用戶;三是創(chuàng)造出新的需求和生態(tài),用新技術為普通人賦能,進一步創(chuàng)造并重建生態(tài)。
中國的創(chuàng)新,乃至世界上絕大部分創(chuàng)新,都是來自整合現(xiàn)有技術滿足用戶需求,以及將廉價勞動力和流水線整合的模式。這種“窮人式”創(chuàng)新,成本低,見效快,是企業(yè)和個人更加靠譜的選擇。作者何帆舉例說,“極飛”農業(yè)無人機和“云跡”服務機器人,都是跳過了競爭異常激烈的常規(guī)場景,而選擇在更為小眾的場景進行嘗試并生存下來;海爾的研發(fā)部,將整個冰箱的零件全部拆散擺出來,然后逐一研究這些零件在不同市場能有怎樣的改進,這樣在原有產品上進行的微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更適合不同市場需求的產品,也讓企業(yè)生命力更加強大;我們再看汽車的發(fā)展史,雖然1886年1月29日,德國人朱卡爾·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樂獲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專利權,標志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誕生。但早在第一輛汽車發(fā)明之前,許多相關發(fā)明就已出現(xiàn),比如鉛酸蓄電池、內燃機點火裝置、硬橡膠實心輪胎、彈簧懸架等技術。汽車這樣劃時代的發(fā)明,也只是這些發(fā)明和技術的“混搭”。
在講述社群時,作者何帆說起北戴河的一個社區(qū)阿那亞,那里的人們喜歡稱之為“村”?!按迕駛儭贝蠖嘤姓5墓ぷ髯鳛樽约旱摹暗谝蝗松?,并且通常是在周邊的大城市工作,相當一部分人經濟狀況非常不錯。他們在阿那亞的生活是“第二人生”,作為“第一人生”的補充。阿那亞有更多的人情味,有更多的群體活動,許多“第一人生”中不敢做或者沒有機會做的事情,可以選擇到這里實現(xiàn)。
追本溯源,這個地方當年是“由于房子不好賣,才想出依靠賣情懷的銷售策略”而誕生的。但隨著運營團隊用心經營,通過吸引具有吸引力的核心人物,進而慢慢吸引了更多有類似情懷的人。隨著社群成員的吸引,小區(qū)慢慢擴大,形成了獨特的“第二人生”社區(qū)。
同樣,社群化經營的還有這所特色學校“范家小學”。作為一所鄉(xiāng)村學校,教師與學生比例較大,范家小學成了“素質教育”的試驗田。教師比例高是相對于城里的學校而言的,但教師人數(shù)并不多,一個老師往往兼任幾個學科。為了更好地教學,老師們更多地探索綜合性的學科,教學資源也是就地取材。比如,帶學生去參加廟會,去調研村里的老井,參觀水電站,甚至到山上采蘑菇和草藥。語文課上,老師教學生做水果沙拉,甚至做酸菜魚然后大家一起吃掉。這些我們小時候幾乎想都想不到的課程,在這個鄉(xiāng)村學校蔚然成風,仿佛這根本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孩子成長樂園。
作者何帆在書中提到“未來社會收入分化的模型”時認為,只有那些保持興趣、不斷創(chuàng)新的終身學習者,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類似“范家小學”這種以素質教育為主的學校,如果社會能夠提供公平的機會,這些孩子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成長為他們想要的樣子:平等、包容、自信、樂觀。作者認為,這就是社群化培養(yǎng)的特質,正是未來“贏家”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
將個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趨勢相結合很重要,但奮斗的前提是認清整個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的趨勢,進而在大趨勢下,尋找我們個人的小機會,這才是改變命運的舉動。
變化來臨時,選擇躲避只能被碾壓。當汽車出現(xiàn)的時候,當年的馬車夫如何應對的?而當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是像由于撤掉收費站而被辭掉的收費員那樣抱怨“我們把青春都耗在這兒了,我們學東西也學不了了,社會已經不喜歡我們這樣的勞動力了”,還是認清這個無法逆轉的事實,重新走一條哪怕艱難,也必須開拓的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快速迭代,也要敬畏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沒有止境,但傳統(tǒng)定義了創(chuàng)新的底線。以汽車為例,互聯(lián)網企業(yè)一直強調大數(shù)據(jù),他們也確實有大量汽車導航數(shù)據(jù)。但在汽車行業(yè),近百年沉淀下來的生產工藝數(shù)據(jù)、碰撞試驗數(shù)據(jù)、安全性能數(shù)據(jù)這些小數(shù)據(jù),才是一個汽車企業(yè)的命脈。經驗的沉淀積累需要時間,也決定了造車周期不可能過于壓縮。如果研發(fā)、制造、試驗有一個環(huán)節(jié)縮水,汽車長時間運行會存在非常大的風險。當問題暴露時,企業(yè)會面臨大批量的召回,損失不可估量。很多行業(yè),無法進行一場不在乎輸贏的賭博。
《變量》一書的內容,遠不止我體悟的這些,一次閱讀不期吸收所有,至少我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未來的行動和考量:要腳踏實地,多元化觀察和思考情,避免只做事不看路;發(fā)現(xiàn)工作和生活中的“微”創(chuàng)新,在微創(chuàng)新中尋找自己的機會;重視社群,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個人的奮斗既要順應潮流,又要在變化中勇敢應對,快速迭代。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對自己沒有什么用處,有可能是作者寫得不好,也可能是自己沒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