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
今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系統(tǒng)闡述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問題,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我們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高質量推進“創(chuàng)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在興衰史鑒的邏輯中牢固樹立居安思危的政治自覺。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zhàn)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寶貴經驗,也是治黨治國始終堅持的重大原則。我們必須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居安思危、知危圖安。要深刻把握我們黨發(fā)展壯大的生存之道。“歷史周期率”之問言猶在耳,蘇東劇變殷鑒不遠。從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列舉中國革命可能會遇到17種困難,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刻認識“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從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月5日深刻分析面臨的8個方面16個重大風險,到時隔一年著重強調防范化解7個領域重大風險,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強烈的底線思維、憂患意識一以貫之。正是因為時刻心存憂患、勇于直面困難,我們黨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要清醒認識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zhàn)。當前,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周邊環(huán)境復雜敏感、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艱巨繁重。只有時刻保持安不忘危、凡預則立的警醒,才能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zhàn),牢牢掌握戰(zhàn)略主導權。要切實擔負防范化解風險的政治責任。防范風險,必須從政治上來考量。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決對標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做到觀察分析形勢把握政治因素,籌劃推動工作落實政治要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以強烈的使命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
在不斷加固“底板”中有效應對和防范各類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善于補齊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要有善謀全局系統(tǒng)防范的先手。要始終堅持系統(tǒng)思維,把防風險放到全市發(fā)展大局中把握謀劃,將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落實到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個方面。始終把提高發(fā)展質效作為防風險的根本路徑,平衡好穩(wěn)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加快推進“六個高質量”,持續(xù)深化“供給側”、“放管服”改革,全力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要有鉚住關鍵攻堅克難的高招。突出科技領域風險把控,深入推進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121”戰(zhàn)略,實施“兩落地一融合”等重點工程,高水平建設紫金山實驗室,全面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突出金融風險防控,依法打擊非法集資,積極穩(wěn)妥化解重點企業(yè)資金鏈風險。突出房地產市場穩(wěn)控,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fā)展長效機制。突出政府顯隱性債務管控,積極有效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要有堅守底線化危為安的主動。守住政治安全底線,謹防“顏色革命”,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注重做好青年一代思想政治工作,確保黨執(zhí)政安全。守住社會穩(wěn)定底線,大力建設平安南京、法治南京,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四個最嚴”要求,常態(tài)長效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守住生態(tài)環(huán)境底線,加強長江南京段濱江生態(tài)和岸線保護,聚力治理大氣和水環(huán)境污染。
在偉大斗爭的實踐中不斷錘煉守土有責的過硬擔當。風險面前顯擔當,看不到風險挑戰(zhàn)算不了擔當,應對不了風險挑戰(zhàn)同樣算不了擔當。要淬煉過硬的責任。始終保持充沛頑強的斗爭精神,自覺投身偉大的斗爭實踐。黨政一把手切實履行第一責任,分管領導牢牢把好各自關口,各級干部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既不把防風險的責任推給上面、也不留給后面,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防控責任體系。完善風險防控各項機制,加強協調配合,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練就過硬的本領。從增強執(zhí)政能力的高度出發(f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打牢防范風險的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知識根底。不但要敢于斗爭,還要善于斗爭,切實增強斗爭本領,提高風險化解能力。做到能夠從承平中預見危機,從機遇中看到挑戰(zhàn),既能防范“黑天鵝”事件,也能應對“灰犀?!笔录?,對各種可能的風險及其原因都心中有數、對癥下藥、綜合施策,出手及時有力。要鍛造過硬的作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風骨、氣節(jié)、操守、膽魄,要做敢于斗爭的“戰(zhàn)士”,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確保在重大風險面前想得到、做得實、扛得住、跨得過,以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豐碩成果為全省全國大局作出南京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