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虎,朱俊德,龍婷婷,王俊婕,康朝勝
我國每年死于腦血管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約130萬,在我國致死和致殘原因中均名列第一[1]。因此,如何治愈或延緩腦血管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神經(jīng)干細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是來源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多能干細胞,可以分化為神經(jīng)元、膠質(zhì)細胞等多種神經(jīng)細胞[2]。NSCs可為神經(jīng)損傷的修復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但是其發(fā)揮修復損傷的調(diào)控機制仍不是十分清楚。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是神經(jīng)發(fā)育過程中的一條基本通路,可調(diào)控NSCs細胞周期的進程,促使NSCs增殖,但是其對NSCs分化方向的影響卻沒有達成共識[3-4]。該實驗通過研究Wnt3a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后對小鼠海馬源性 NSCs的增殖與分化的影響,尋找調(diào)控NSCs增殖和分化的關鍵因素,以期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1.1材料隨機選取20只新生24 h昆明種小鼠(體質(zhì)量2~3 g),清潔級,合格證號:SCXK(黔)[2018-0001],由貴州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實驗過程中對動物處理嚴格執(zhí)行動物倫理學標準。DMEM/F12(1 ∶1)培養(yǎng)基與B27 復合物購自美國 Gibco 公司;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Wnt3a蛋白購自美國 Peprotech 公司;胎牛血清(FBS)、多聚賴氨酸購自美國 Sigma 公司;磷酸鹽緩沖液(PBS)、0.25% TRYpsin/EDTA、青霉素-鏈霉素溶液購自美國Hyclone 公司;巢蛋白(Nestin)、膠質(zhì)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鼠單克隆5-溴-2-脫氧尿核苷(Brd U)、鼠單克隆神經(jīng)元特異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兔抗鼠單克隆巢蛋白(Nestin)與兔IgG SABC-FITC免疫組化染色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4,6-聯(lián)脒-2-苯基吲哚溶液(DAPI)、抗熒光淬滅封片劑購自北京Solarbio公司;25 cm2細胞培養(yǎng)瓶、6孔板、15 ml 離心管購自無錫耐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NSCs分離及培養(yǎng) 新生24 h昆明種小鼠斷頭處死,無菌條件下冰上取出雙側大腦,放入盛有4 ℃ PBS 溶液培養(yǎng)皿中漂洗,然后分離海馬組織,仔細剝離腦膜及血管將海馬組織剪碎至2.0 mm 左右,加入0.25% Trypsin/EDTA 2.0 ml,37 ℃消化后用槍頭輕柔吹打至乳糜狀,加入10% FBS終止消化。300目篩網(wǎng)濾過后成細胞懸液,細胞懸液用PBS 溶液清洗一次后加入NSCs完全培養(yǎng)基(DMEM/F12、20 ng/ml bFGF、20 ng/ml EGF、20 ng/ml B27、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以細胞濃度為1×106/ml接種于25 cm2細胞培養(yǎng)瓶。37 ℃、5% CO2條件下培養(yǎng),每2~3 d半量換液一次,6~7 d傳代。
1.2.2NSCs傳代培養(yǎng) 無菌條件下將細胞懸液轉移至離心管中,1 000 r/min離心5 min后棄上清液,加入0.05% Trypsin/EDTA 復合消化酶500 μl,37 ℃消化后用槍頭輕柔吹打20次,加入2.0 ml PBS稀釋消化酶,1 000 r/min離心5 min后棄上清液,加入NSCs完全培養(yǎng)基重懸細胞,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1×106/ml。
1.2.3NSCs誘導分化 預先將6孔板以多聚賴氨酸包被。取培養(yǎng)3 d的NSCs懸液2.0 ml,1 000 r/min離心5 min后棄上清液,分別以NSCs培養(yǎng)基、NSCs分化培養(yǎng)基(DMEM/F12、20 ng/ml B27、10% FBS、100 U/ml 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2.0 ml重懸,接種至6孔板,每組2個孔加入并標記。37 ℃、5% CO2條件下培養(yǎng)2 d后,行免疫熒光鑒定。
1.2.4NSCs及分化細胞免疫熒光鑒定 取出6孔板,吸出上清液,經(jīng)清洗、4%多聚甲醛固定、0.1% Triton X-100 通透、3% H2O2滅活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后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閉液(1 ∶10),室溫封閉,20 min,甩干,不洗。分別滴加Nestin、NSE、GFAP單克隆抗體(1 ∶100),對照組不加一抗,用 0. 01 mol/LPBS 代替;濕盒中4 ℃過夜孵育后PBS清洗。分別滴加生物素標記小鼠IgG(1 ∶100)、羊抗鼠IgG(1 ∶100),37 ℃孵育30 min,PBS清洗。滴加SABC-FITC(1 ∶100),37 ℃孵育30 min,PBS清洗。加入 DAPI 進行細胞核染色,室溫避光孵育 5~10 min,PBS清洗(500 μl/孔×5 min×3次)。加入抗熒光淬滅封片劑,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1.2.5NSCs的Wnt3a處理及分組 將傳代2~3次所得NSCs分為正常對照組(sham組)與Wnt3a組,Wnt3a組再分為Wnt3a低劑量組(10 μg/ml)、Wnt3a中劑量組(25 μg/ml)和Wnt3a高劑量組(50 μg/ml)。
1.2.6CCK-8檢測 將各組處理后的神經(jīng)球制成NSCs單細胞懸液,以2×104/孔的密度種植于96孔板內(nèi),96孔板的周圍一圈加無菌PBS培養(yǎng)液(因為周圍一圈最容易蒸發(fā),添加水可緩解蒸發(fā))。按實驗順序在每孔中加入100.0 μl相應組別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48 h,同時設立僅加培養(yǎng)基但不含NSCs的孔作為空白對照。培養(yǎng)結束后,每孔內(nèi)加入濃度10%的10.0 μl CCK-8溶液,37 ℃孵育6 h。用全波長酶標儀在450 nm處檢測吸光度(OD)值。每組細胞設置3個復孔,每個實驗重復3次。結果判定:OD值與培養(yǎng)體系中所含的活細胞數(shù)成正比,OD值越大代表培養(yǎng)體系中的細胞數(shù)量越多,因此,相同的培養(yǎng)時間內(nèi),OD值越大說明細胞增殖的越多,增殖的能力越強。
1.2.7流式細胞儀檢測 將上述分組處理后的NSCs培養(yǎng)48 h;收集細胞后用PBS洗滌細胞一次(離心2 000 r/min、5 min),收集細胞并調(diào)整細胞濃度為1.0×106/ml,取1.0 ml單細胞懸液;制備的單細胞懸液離心后,去除上清液,在細胞中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75%冷乙醇500 μl固定(4 ℃過夜),染色前用PBS洗去固定液,細胞懸液用200目篩網(wǎng)過濾一次;加入100 μl RNase A 37 ℃水浴30 min;再加入400 μl PI染色混勻,4 ℃避光30 min;上機檢測,記錄激發(fā)波長488 nm處紅色熒光;流式細胞術分析。
1.2.8Western blot檢測 將上述分組處理后的NSCs培養(yǎng)48 h后置于6孔培養(yǎng)板中誘導貼壁,經(jīng)過自然分化6 d后,將所得細胞進行裂解、離心提取蛋白,BCA 蛋白定量后,進行 SDS-PAGE 凝膠電泳和轉膜,用溶于TBST的5%脫脂牛奶進行封閉, 室溫孵育1 h后,加入GFAP、NSE單克隆抗體(1 ∶100),室溫孵育1 h,置于4 ℃環(huán)境中過夜,過夜后室溫下復溫30~60 min,然后用TBST洗滌,隨即加入相應二抗(1 ∶200),室溫孵育1 h,孵育完成后用TBST洗滌。加入曝光液后,拍照分析。
2.1NSCs原代培養(yǎng)結果完整分離出新生24 h小鼠海馬組織,見圖1;原代細胞培養(yǎng)1 d 后可見部分無突起、折光性良好的“滿天星”樣的懸浮細胞,見圖2A;2~3 d 后可見由不同數(shù)目細胞組成的、大小不等的細胞球,形態(tài)規(guī)則,細胞的折光性強,懸浮穩(wěn)定,呈“桑葚”狀,見圖2B;5~7 d后可見大量神經(jīng)細胞球,部分神經(jīng)細胞球可見中心折光性減弱,如“黑帽”樣,見圖 2C,此時位于內(nèi)部的細胞大量壞死,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下降,開始出現(xiàn)貼壁分化的現(xiàn)象。
圖1 新生24 h小鼠海馬組織
圖2小鼠海馬組織NSCs原代培養(yǎng)×200
A:原代培養(yǎng)1 d的NSCs;B:原代培養(yǎng)2~ 3 d的NSCs球;C:原代培養(yǎng)5~ 7 d的NSCs球
2.2免疫熒光檢測結果原代培養(yǎng)的小鼠海馬干細胞Nestin染色陽性,并且聚集而成球形,見圖3A。NSCs貼壁后12~24 h出現(xiàn)以NSCs為中心向外周的細胞遷移,呈“齒輪”狀;遷移的細胞突起增多,胞體增大,見圖3B 。神經(jīng)元誘導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2 d的NSCs經(jīng)NSE免疫熒光檢測,可見到胞體呈圓形,周圍有短突起樣的神經(jīng)元,見圖3C。NSCs經(jīng)GFAP免疫熒光檢測可見到具有較長突起的星形樣膠質(zhì)細胞,部分交織成網(wǎng)狀,見圖3D。
2.3CCK-8法檢測結果NSCs不同處理組培養(yǎng)48 h后細胞增殖活力結果見圖4。與sham組比較,Wnt3a低劑量組在450 nm處的OD值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576,F=1.445,P<0.01);與Wnt3a低劑量組相比,Wnt3a中劑量組在450 nm處的OD值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28,F(xiàn)=2.089,P<0.05);與Wnt3a中劑量組相比,Wnt3a高劑量組在450 nm處的OD值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64,F(xiàn)=2.770,P<0.01)。
圖3 NSCs及分化細胞的免疫熒光法鑒定結果 ×200
A:NSCs球,Nestin染色;B:NSCs球出現(xiàn)細胞遷移,Nestin染色;C:神經(jīng)元,NSE染色;D:星形膠質(zhì)細胞,GFAP染色
圖4 各組NSCs的CCK-8值
與Sham組比較:*P<0.01;與Wnt3a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Wnt3a中劑量組比較:▼P<0.01
2.4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NSCs不同處理組培養(yǎng)48 h后細胞周期見圖5A~5D。與sham組比較,Wnt3a低劑量組細胞所處G1期比例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06,F(xiàn)=3.840,P<0.05);與Wnt3a低劑量組相比,Wnt3a中劑量組細胞所處G1期比例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19,F(xiàn)=1.024,P<0.05);與Wnt3a中劑量組相比,Wnt3a高劑量組細胞所處G1期比例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82,F(xiàn)=2.680,P<0.05)。與sham組比較,Wnt3a低劑量組細胞所處(S+G2)期比例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12,F(xiàn)=3.490,P<0.05);與Wnt3a低劑量組相比,Wnt3a中劑量組細胞所處(S+G2)期比例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89,F(xiàn)=1.440,P<0.05);與Wnt3a中劑量組相比,Wnt3a高劑量組細胞所處(S+G2)期比例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59,F(xiàn)=1.432,P<0.05)。見圖5E。
圖5 流式細胞儀檢測Wnt3a對NSCs周期的影響
A: 正常對照組(sham組);B: Wnt3a低劑量組;C:.Wnt3a中劑量組;D: Wnt3a高劑量組;E: G1期和(S+G2)期的變化;與Sham組比較:*P<0.05;與Wnt3a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Wnt3a中劑量組比較:▼P<0.05
2.5Westernblot法檢測結果與sham組比較,Wnt3a低劑量組NSE蛋白相對表達量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343,F(xiàn)=1.136,P<0.01);與Wnt3a低劑量組相比,Wnt3a中劑量組NSE蛋白相對表達量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59,F(xiàn)=1.417,P<0.001);與Wnt3a中劑量組相比,Wnt3a高劑量組NSE蛋白相對表達量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05,F(xiàn)=1.235,P<0.01)。見圖6B。與sham組比較,Wnt3a低劑量組GFAP蛋白相對表達量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70,F(xiàn)=2.136,P<0.01);與Wnt3a低劑量組相比,Wnt3a中劑量組GFAP蛋白相對表達量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88,F(xiàn)=4.259,P<0.05);與Wnt3a中劑量組相比,Wnt3a高劑量組GFAP蛋白相對表達量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6.03,F(xiàn)=4.413,P<0.01)。見圖6。
圖6 Western blot檢測Wnt3a對NSCs分化的影響
A:各組NSE、GFAP蛋白表達變化;B:NSE/β-actin相對灰度值比較;C:GFAP/β-actin相對灰度值比較;1:sham組,2:Wnt3a低劑量組,3:Wnt3a中劑量組,4:Wnt3a高劑量組;與sham組比較:*P<0.01;與Wnt3a低劑量組比較:#P<0.001;與Wnt3a中劑量組比較:▼P<0.01
NSCs是一類表達特殊標志蛋白Nestin,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潛能、低免疫源性等基本特征的神經(jīng)祖細胞[5-6]。在哺乳動物中,NSCs主要存在于側腦室的室管膜下區(qū)和海馬齒狀回的顆粒下層兩個部位[7]。NSCs可以不斷增殖并遷移至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不同部位,分化為不同類型的神經(jīng)元或神經(jīng)膠質(zhì)細胞,構成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各種結構。NSCs的增殖和分化有利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生長、發(fā)育和修復,這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病變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思路[8]。如何獲得穩(wěn)定成熟的NSCs,成為研究NSCs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本實驗中觀察到自小鼠海馬分離的細胞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大部分逐漸死亡、貼壁,少量懸浮生長,經(jīng)2~3 d可形成穩(wěn)定的細胞球,經(jīng)免疫熒光檢測Nestin染色陽性,證明是NSCs。NSCs培養(yǎng)5~7 d后即可傳代,傳代3~4次即可見到純度較高的NSCs。在本實驗中, 對所得NSCs進行一定的誘導,顯示NSCs可分化為表達NSE的神經(jīng)元和表達GFAP的星形膠質(zhì)細胞。
Wnt3a由352個氨基酸組成,是Wnt(Wingless-related MMTV integration site)基因家族成員中最早表達的一種蛋白,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蛋白,在整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過程中持續(xù)表達。Wnt3a主要通過激活經(jīng)典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表達作用。Wnt3a與細胞膜上的受體Frizzled(Fz)和共受體低密度受體相關蛋白-6(Lrp6)結合,促使下游胞質(zhì)調(diào)節(jié)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失活,胞質(zhì)內(nèi)β-catenin 數(shù)量增多并進入細胞核,后者達到一定水平后進入細胞核,在胞核中β-catenin與轉錄因子家族TCF(T cell factor)/LEF(Lymphoid Enhancer Factor)形成復合體誘導靶基因的轉錄和表達,從而產(chǎn)生靶細胞的增殖、分化等一系列生物學效應[9]。
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對NSCs的增殖具有明顯作用。體內(nèi)研究[10]顯示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后Wnt3a和β-catenin蛋白在損傷側皮層和海馬區(qū)的含量增加,這說明Wnt3a通過經(jīng)典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促進神經(jīng)細胞的增殖,從而修復損傷的神經(jīng)組織。體外實驗也表明Wnt3a的表達上調(diào)時NSCs的增殖能力顯著提高[11]。本實驗結果顯示,不同處理組培養(yǎng)NSCs 48 h后,與sham組比較,隨著Wnt3a濃度的增加,NSCs相應的在450 nm處OD值增加;所處G1期比例降低,(S+G2)期比例升高;這表明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激活后NSCs大量進入細胞周期,蛋白質(zhì)合成增加,物質(zhì)代謝活躍,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比例提高,增殖能力越強。
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對NSCs的定向分化具有明顯的調(diào)控作用,但是對于具體的分化方向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有研究[12-13]表明,在體外胚胎大鼠海馬NSCs培養(yǎng)實驗中,在培養(yǎng)基中添加Wnt3a蛋白,同樣可增加分化神經(jīng)元的數(shù)量,而減少星形膠質(zhì)細胞分化的數(shù)量。還有研究[14]顯示,在體外NSCs培養(yǎng)過程中,加入Wnt3a蛋白可促進NSCs向神經(jīng)元及星形膠質(zhì)細胞的分化。但是還有一部分研究[15]表明Wnt3a在調(diào)節(jié)NSCs增殖的同時,將促進膠質(zhì)細胞分化的增多,并降低神經(jīng)元分化的比例,同時通過抑制Wnt3a信號通路的表達將有效增強NSCs向神經(jīng)元分化的比例。在本研究中,不同處理組培養(yǎng)NSCs 48 h后,用Western blot法檢測不同組別的NSE和GFAP的表達量,與sham組比較,Wnt3a組的NSE蛋白相對表達量明顯提高,GFAP蛋白相對表達量明顯降低。這表明Wnt3a可促進NSCs向神經(jīng)元的分化,抑制對星形膠質(zhì)細胞方向的分化,而且這一作用隨著Wnt3a含量的提高而加強。
綜上所述,本實驗成功獲得新生24 h小鼠海馬的NSCs,并可穩(wěn)定傳代;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激活后促進NSCs增殖以及向神經(jīng)元的分化,這為NSCs應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