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市為例"/>
文/李璐璐、謝雨初、陳倩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唐山 063210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中,土地價格被認為是地租的資本化。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土地價格的涵義:
(1)地價是土地資源價格和土地資產價格的有效統(tǒng)一
土地本身沒有價值,不是人們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產品,但有價格。土地是一個自然歷史綜合體,具備資源和資產兩種特性。土地既具備資源本身的價值,也蘊涵著后期人類社會勞動和科學技術的成果。
(2)地價實質上是土地的產權價格
土地是特殊的商品,土地市場上交易的不是土地,而是土地使用權及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權利。
(3)地價具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從成本構成上講,隨著土地開發(fā)利用程度的加深,人們對土地投入的改造成本也在增加,土地的價值不斷增加,且土地是沒有折舊的,地價隨之不斷上升;從收益方面講,使用者在使用某地塊時,能收獲源源不斷的現(xiàn)時和預期收益,所以地價有顯著的上升趨勢;從土地供求關系上講,土地資源是有限的,需求處于不斷增加的態(tài)勢中,而供給幾乎是沒有彈性的,供需不平衡是的地價不斷上漲。
1.1.1 土地價格的組成
本文研究的是地價與房價的互動性關系,因此本文中提到的土地均為熟地(是指已完成了土地開發(fā)等基礎設施建設,具備建設條件的土地。)目前在我國經過開發(fā)后的熟地價格為:土地價格=土地取得費+土地開發(fā)費+稅費+利息+利潤+土地增值收益
房價由房產價格和地產價格組成,是房地產商品價值和地租資本化價格的貨幣表現(xiàn)。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房價的涵義[1]:
(1)房價體現(xiàn)了消費者、政府、開發(fā)商三者之間利益的博弈
實際生活中,房地產的價格變動,是由有用性、稀缺性及有效需求三種特性的程度及其變化引起的。消費者更看重房產的有用性;房地產價格形成的過程體現(xiàn)了三方利益的博弈過程,即消費者希望用盡可能低的價格購買房地產,開發(fā)商追求最大利益,政府則兼顧兩者的利益。
(2)房價是土地和建筑物價格的統(tǒng)一體
土地具有單獨性而土地與房屋有不可分割性。土地有獨立的價格,而剝離土地的房屋則不存在意義。從此角度上來看,房價與土地和建筑物價值之和的關系是相關卻不可逆轉的關系:房價受到土地和建筑物價格的影響,兩者是房價的組成部分;但地價和建筑物價格的變動并不是簡單地引起房價變動。
1.2.1 房價的構成
房屋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同樣要遵循商品經濟的規(guī)律。馬克思《資本論》中商品價值的公式為:商品價值=C+V+M,即商品價值 = 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2]。一般情況下房地產價格主要由土地費用、開發(fā)建設成本及利息、管理費和利潤等組成。
因為土地與房屋之間特殊的依存關系,決定了地價與房價之間有很大程度的相關性:
1.3.1 地價是房價構成的一部分,是房價的依托。
就成本構成而言,地價上漲,開發(fā)商開發(fā)成本也會上漲,為了保證正?;蚋嗟睦麧櫟墨@取,房價隨之上漲。開發(fā)商進行房地產開發(fā)項目首先要進行拿地,中國的土地實行公有制,因此土地所有權歸屬于國家,開發(fā)商通過招拍掛等形式取得土地,通過繳納一定的土地出讓金等獲取土地,土地出讓金就屬于開發(fā)商開發(fā)建設房屋的成本。房價的漲跌受到地價和建筑物價值的變化的影響,房價與地價的關系是一種正相關的態(tài)勢。
1.3.2 房價對地價有影響。
開發(fā)商是土地的需求者和房屋的供給者。房價上升時,開發(fā)商利潤增加,會進一步買土地進行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fā),刺激土地需求,而供給在一定時間內是低彈性的,供不應求,土地價格上升,因此房價上升引起了土價的上升[3]。
地價與房價雖然存在很大程度的相關性,但土地與房屋存在差異,使得地價與房價仍存在很大的區(qū)別:
1.4.1 土地與房屋的依附性不同
房屋依附土地存在,土地卻可以獨立存在。由于市場的因素,將房屋價格單獨出來評析、將地價從房地產價格中剝離進行分析都是不合理的。
1.4.2 土地與房屋的折舊不同
房屋的折舊一般隨時間的增長逐年增加,而土地不存在損耗問題,所以土地在單獨估價時作為固定資產無需計提折舊。
1.4.3 房屋的建造成本對房價存在影響
房屋是房地產的主體,是人們居住感覺的主要來源。而建筑物的價格主要組成部分即為房屋的建造成本,房屋的建造成本對房價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綜上,房價和地價之間既存在聯(lián)系也有很多區(qū)別,兩者相互聯(lián)系同時也相互削弱。在實際中土地的實際供給渠道眾多,城市土地市場不能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開發(fā)商就有機會囤積土地,土地市場的需求與房屋市場的需求并不是真實的反映。
2.1.1 地價對房價的影響具有滯后性
地價是房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價上漲會引起房價上漲,但地價上漲,房價不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同時隨之上漲,這種相應的上漲趨勢有一定的滯后性。房地產開發(fā)周期長、投資量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2.1.2 房價與地價之間是存在較大的關聯(lián)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帶動房價的不斷上漲,土地具有較高的稀缺性,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可用土地總量在不斷減少,而需求卻在不斷上漲。同時房價的不斷上漲促使開發(fā)商用更高的價格去獲得土地,以期獲得高額的收益回報,從而導致土地價格的上漲。由此得出,房價的提高會帶動地價的提高。
北京在2007年-2017年地價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07-2013年漲幅均不大,在2013年之后地價進入一個飆升的階段,地價呈現(xiàn)出明顯的“臺階式”上漲。之后的地價雖然依舊上漲,但仍然是平穩(wěn)的。出現(xiàn)這種原因的情況主要是北京在2014年初時進行評測作為標準的基準地價已經11年沒有更新,地價房價一直都在上漲,而選用的標準卻沒有更新,由此造成了北京地價水平變化的異常。
圖1
圖2
北京從2003年到2017年房價漲幅超過十倍,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也是人口超2170.7萬的超大城市,隨著城市化人口的快速涌進和北京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北京的房價在21世紀初至今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的房價走勢大概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2004年為平穩(wěn)慢升期,國家正式施行土地招拍掛的制度;政府大力鼓勵房地產建設;人們購房及投資的意識逐漸蘇醒、對房地產的需求穩(wěn)步上升。
2004-2007年為快速上升期,北京的城市化迅猛發(fā)展;中國房地產行業(yè)進入了黃金時期;政府調控經驗不足;北京申奧成功,獲得了世界更多的關注,同時確立了國際一線大都市的地位;因此從2004年開始房價增速明顯加快。
2007-2008年短暫下滑期,政府經過幾年的逐步調整,進行嚴格的宏觀調控;奧運熱逐步退去;同時國家大力發(fā)展保障性住房,如經濟適用房等建設量提高;同時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前期影響;
2009-2010年時空飆升期,金融危機正在持續(xù);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擴大內需;開發(fā)商積壓房源均不出售,導致供不應求,一房難求。
2010至今,調控博弈期,形成保障性住房與商業(yè)性住房符合北京實際的住房體系;頒布史上最嚴“限購令”
地價房價比即為土地的價格與房屋銷售時的房價比,2017年全國地價房價比為23.2%,這一比例在2018年為31.29%。北京的地價房價占比呈現(xiàn)一個波動的趨勢,在 2014年左右達到峰值,之后有進一步的回落。
對北京房價地價變動的分析:供給方面,北京寸土寸金,加之近些年來土地的過度開發(fā)和城鎮(zhèn)化速度過快,在遠離北京城區(qū)的五六環(huán)可供開發(fā)的土地也相對較少;房地產熱一直都未退去,房地產的巨大利益吸引著買房者買房投資,而房價和地價的不斷提升也進一步增加了房屋的投資成本。
政府要抑制房價的上漲,需要建設更多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完善當前的住房保障體系,科學規(guī)劃商業(yè)房中的大中小戶型,將更多的關注點偏移至中低收入群體,保障生活困難的居民,努力做到全民住有所居,向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目標進行靠攏。開發(fā)商要緊隨政策,在開發(fā)項目中適當增加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比例,政府也應該鼓勵開發(fā)商增加商業(yè)性保障住房的做法,在政策上予以優(yōu)惠,如土地供應上購買土地適當減少費用、在開發(fā)貸款時降低利率等。
從貨幣政策方面來說,政府要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嚴格控制炒房行為,打好宏觀調控的組合拳,防止房地產經濟的過度膨脹和泡沫化,平衡房地產信貸。北京政府必須通過稅收政策及相關的政策調節(jié)不同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緩解市民住房結構矛盾,以促進房價和地價的平穩(wěn)均衡發(fā)展。
相關部門必須要建立房價與地價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以保證房價與地價的協(xié)調發(fā)展。北京市要充分利用當前的監(jiān)測網絡,及時更新基準地價,實時監(jiān)測地價與房價,使地價與房價在正常的變化范圍內浮動,不可使房地產市場畸形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