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山東管理學院 人文學院,山東 濟南250357)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曼(A.Korman)首先提出、后來由赫西(Paul Hersey)和布蘭查德(Kenneth Blanchard)共同創(chuàng)立的一種管理學理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為:在被管理者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中,管理者應根據其不同的成熟度采取不同的、適合的領導方式,從而獲得領導的成功。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是在管理者的工作行為、關系行為和被管理者心理及工作成熟程度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的。該理論認為,被管理者在從不成熟—逐步成熟—比較成熟—成熟的過程中,管理者應依次采取以下領導方式:
第一,“高工作、低關系”——命令式。當被管理者處于不成熟階段時,管理者應以直接下達任務的方式向他們明確解釋“該做什么工作、怎么做”。
第二,“高工作、高關系”——說服式。當被管理者進入初步成熟階段時,管理者應增加與被管理者的溝通,相互交換建議,相互理解支持。
第三,“低工作、高關系”——參與式。當被管理者進入比較成熟階段時,管理者應當嘗試放手,適當給予被管理者建議和引導。
第四,“低工作、低關系”——授權式。當被管理者達到成熟階段時,管理者應給予被管理者充分的信任,放手讓被管理者去干,充分發(fā)揮被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則起監(jiān)督作用。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這源于二者之間存在著較高的契合點。
首先,教師與學生干部的主客體關系和領導生命周期理論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相一致。其次,根據大學四年學制的特點,學生干部的成熟度與其在校時間以及擔任學生干部的時間成正比,從不成熟到成熟是有規(guī)律可遵循的,一般來說,大學一年級不成熟,大學二年級初步成熟,大學三年級比較成熟,大學四年級成熟,此特點與領導生命周期理論中被管理者的工作成熟階段和心理成熟過程相對應。再次,教師與學生干部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關系和行為發(fā)展,恰恰也是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重要因素之一[1]。
基于以上契合點,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可以為教師更好地開展學生干部管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對教師改革管理方式方法,增強學生干部管理工作實效,制定出學生干部管理工作階段性、過程性、互動性的規(guī)則,提高學生干部管理工作理論化、制度化和科學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學生干部是指在學生群體中,擔任某項職務,負責承擔部分工作和職責,幫助學校和教師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為學生服務,為學校的穩(wěn)定和學生學習、生活等做出貢獻的少部分優(yōu)秀學生。
1.按管理范圍分,學生干部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班干部,包括團支部和班委,他們是學生干部中的基層干部;學院(系)學生干部,包括院團總支和學生會干部;校學生干部,包括校團委、校學生會干部;社團里的學生干部,指在學校內各種已經正式成立的社團和協(xié)會中起主要負責作用的學生干部。這些學生干部在學校及教師開展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學生中的支柱和骨干,是教師的得力助手。
2.按成熟度分,學生干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生干部的不成熟階段。一方面,由于在高中階段,新生干部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的“任命式”和“控制型”管理模式,該模式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約束,進入大學后,雖然他們面對新環(huán)境有很高的熱情,但在態(tài)度上過于死板,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另一方面,新生干部對大學的學生工作不甚了解,不熟悉工作規(guī)則,加之他們缺乏經驗,能力有限,所以可被稱為初級學生干部。
第二階段,學生干部的欠成熟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干部大體分為兩類,一是學生干部有積極性卻缺乏工作能力,這類學生干部愿意承擔老師分配的工作任務,但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夠成熟;二是學生干部有較強的工作能力,但是自己的想法會和教師的意圖有所偏差,或者不愿意完成教師安排給他們的工作。這兩類學生干部可被稱為中級學生干部。
第三階段,學生干部的成熟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干部通常是指學生干部團體中擔任部長及以上的高年級(大三或大四)學生干部,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大學生管理工作經驗,針對各種問題可以獨立解決和隨機應變。這類學生干部可被稱之為高級學生干部。
首先,優(yōu)秀學生干部要具有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是學生干部素質構成中最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優(yōu)秀的政治素質、道德情操、思想品質等。學生干部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的思想[2](p205)。其中,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生干部自身榜樣力量和凝聚力的基礎,學生干部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及其產生的效應在學生群體中影響很大,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夠激勵和引導廣大學生向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其次,要具有多元的能力素質。作為一名優(yōu)秀學生干部,要順利地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必須具備優(yōu)良的能力和素質,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組織協(xié)調能力、溝通決策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再次,優(yōu)秀學生干部還要具備出色的心理素質。過硬的心理素質包括許多方面,要具有勤奮、求實、頑強、拼搏的進取心理,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豐富的情感和堅定的意志[2](p205)。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干部有效管理和領導同學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幫助學生干部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突發(fā)情況和問題。
最后,還應具有良好的集體素質。集體素質強調的是團隊精神,學生干部只有團結合作才能形成集體合力,這需要學生干部之間取長補短、相互配合、同舟共濟,而非固執(zhí)己見、相互拆臺、失衡內耗。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學生干部應不斷增強和完善獨立見解、過人膽識、大局意識,堅持知人善任、博采眾長的工作方式,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威信,得到廣大同學的認可,獲得感召力,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以學生干部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為參照標準來看,學生干部的成長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根據大學學制的特點,高校學生干部平均每四年為一個自然循環(huán)。從大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學生干部經歷了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較成熟—成熟四個階段。在大學四年的不同時間段里,學生干部在每個階段的目標都是不盡相同的,但總體來說,他們通過不同工作任務的鍛煉在不斷地進步和成長著,經歷著積極—被動—積極這樣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初創(chuàng)期—磨合期—成熟期三種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對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啟示。教師的領導風格和學生干部的行為關系是通過成熟度聯(lián)系起來的,當學生干部逐漸從不成熟狀態(tài)走向成熟狀態(tài)時,教師不僅可以減少對其活動的控制,還可以不斷減少行為關系。
從橫向分類角度而言,如果學生干部既無能力又不愿意承擔一項任務,說明此類學生干部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很低,此時,教師不僅要提出高度的任務導向,以彌補學生干部能力的不足,還要表現(xiàn)出高關系取向,以便讓學生干部領會老師的意圖。
如果學生干部沒有能力但有意愿承擔一項任務,說明此類學生干部工作成熟度低但心理成熟度高,此時教師需要給學生干部提供明確和具體的指示(指導),確保將任務有效、快捷地傳達給此類學生干部。
如果學生干部有能力但沒有意愿承擔一項任務,說明此類學生干部工作成熟度高但心理成熟度低,那么教師需要使用支持和參與的方式,與學生干部共同進行決策,促進工作的進行和溝通,同時喚起此類學生干部的工作成就感與自豪感。
如果學生干部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擔一項任務,那么此類學生干部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很高,教師就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合理授權即可。
從縱向角度來看,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在高校學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合理應用及具體操作表現(xiàn)為三個階段。新生干部的不成熟階段,教師適合采用“命令式管理”來安排任務,教授方法。教師可每月布置給他們幾次任務,并明確告知他們這項工作應該怎樣去完成。
大二、大三的學生干部已經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教師適合采用“參與式管理”的方法,關注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傾聽他們在學習及工作中的意見及建議。
更高年級的學生干部已經進入了一個成熟的階段,教師則適合采用“授權式管理”的方法,不需要做太多事,把重心放在關心他們的工作重點上,幾乎不必提供指導或支持,通過授權鼓勵他們自主做好工作。
深刻理解和運用領導生命周期理論,樹立正確的學生干部管理理念,能夠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干部的共同進步,取得學生管理工作的成功,否則就會適得其反。那么,如何將二者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呢?
首先,高校管理者即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學生干部管理理念。教師應該是學生干部利益的保障者,應該深入到學生干部中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意見,經常與他們進行交流和談話,傾聽學生干部發(fā)自內心的愿望。在決策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干部的意見,做出可以反映學生和學生干部利益的最后決定。同時,教師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權利和義務意識,使學生干部能夠在學校生活和活動中敢于擁有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次,高校管理者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并將該模式引入高校學生干部管理系統(tǒng),建立相應的流程和規(guī)范,確保該模式在學生干部管理過程中的順利進行。沒有學校管理規(guī)定的支持,人性化機制的引入勢必會成為一棵沒有根而只有形狀的快樂樹。
最后,提高學生干部的自我管理意識?,F(xiàn)代大學生的特點要求我們制定合理的學生干部制度,在確保學生干部培養(yǎng)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人性化的管理雖然給予了學生干部一定的權力,但并非允許他們隨心所欲。提高學生干部的自我管理意識是實施人性化管理的關鍵,只有當學生干部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管理意識時,才能在教師放手的情況下確保自己選擇的正確性。
高校學生干部的成熟程度可以通過其自身行為反映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而得知,是其綜合素質的反映。從學生干部成熟程度與教師工作行為的關系來看,把握學生干部成熟度的特征,對實際工作中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深刻了解學生干部成熟程度的差異及其獲取方式。
1.學生干部成熟程度的差異
高校學生干部的成熟度主要受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成長經歷等的影響。隨著年級和年齡的增長,學生干部是按照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趨勢發(fā)展的。從總體來看,每個人在個性傾向性(需求和動機、興趣愛好、理想信念等)、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自我調節(jié)系統(tǒng)(自我意識、認知、情感、意志等)等各方面相去甚遠,其成熟程度也必然有所不同。從成長環(huán)境的角度看,學生干部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環(huán)境尤其是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成員的綜合素質、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對學生干部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各不相同,所以學生干部在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他們的成熟程度差異也較大??偟恼f來,在和諧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其素質和心理的成熟度都相對較高。從成長經歷的角度看,地域發(fā)展情況的差異、學校教育、周邊環(huán)境、參加活動的多少以及相處的對象等都會影響學生干部的成熟程度。一般來講,所處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學校有完善的校規(guī)校紀,管理嚴格,周邊人文氣息濃厚,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所接觸的人群優(yōu)秀,該類學生的成熟程度相對就高一些。
2.獲取學生干部成熟程度的方法
只有了解衡量學生干部成熟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運用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加強對學生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常用的獲取和評價學生干部成熟度的方式有:①綜合素質分析法:主要依靠當前高校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大多數(shù)高校通過該體系來評價學生干部的工作。綜合測評體系較全面、直觀,容易掌握和操作。②行為分析法:根據學生干部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行為、態(tài)度等了解他們的成熟程度。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其某一方面的情況如智力、能力、心理素質等,可使用智力測試量表、能力測試量表、心理測試量表等。③問卷調查法:將判斷學生干部成熟度的各項因素根據相應的權重系數(shù)分類進行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統(tǒng)計分析各項調查的分數(shù),并根據分數(shù)高低對學生干部的成熟度進行評估。除以上常用方法外,還可以采用觀察法、訪談法、訪問法、工作日志法等[3]。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在學生干部管理中的應用不應該是盲目地模仿,它所提倡的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取相應的管理領導方式,而非機械地、生硬地將大學四年的管理模式與學生干部的成熟度一一對應。學生干部的成長具有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學生干部的身心在不斷改變,管理環(huán)境、社會形勢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不能將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四個象限所對應的管理方式簡單套用在不同年級的學生干部管理上。例如: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干部面臨著就業(yè)或考研的選擇,他們在此階段會更加關注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精力放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時間及精神狀態(tài)都很緊張,學生管理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都會降低,因而會出現(xiàn)組織渙散、活動開展不正常、管理不善等不良現(xiàn)象,此時不能再按部就班地按照與成熟度相對應的管理模式進行學生干部管理,教師必須回到第二象限(“高工作、高關系”)或者第三象限(“低工作、高關系”)的管理方式中去。從這一點上來看,學生的成熟度是相對的,變化的管理情境是絕對的,所以,應在對學生干部成熟度科學評價的基礎之上,權變運用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具體分析當時的情況,選取適當?shù)墓芾矸椒?,以達到有效的領導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