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霞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黑格爾的法哲學主要研究的對象為法的理念即自由意志。真正理解法的理念,就必須了解法的概念,并給予其以定在,即取得所有權達到人格的定在。黑格爾將所有權得以現(xiàn)實化的實現(xiàn)方式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對物的直接占有、使用占有以及轉(zhuǎn)讓,即意志對外在的事物的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以及無限判斷。
肯定判斷是指將意志置于物之中,人與物之間相互肯定,意志通過物獲其定在,表明該物為我的意志之所有,人作用于物,擁有對物進行收藏或使用的可能,是具有對象性的人,人對物是肯定關系。否定判斷是指從物出發(fā),物是滿足人意志需要的一種手段,但物本身不具有意識,通過人對物的使用、消耗,直至物完全喪失它的質(zhì),滿足人的需要徹底淪為人的東西,從而達到與人與物的同一。無限判斷則是指人的意志放棄自己的所有物進而流轉(zhuǎn)給他人,是對否定的否定。但黑格爾認為不是所有的物都能被轉(zhuǎn)讓,我們只能放棄物的特殊性,但體現(xiàn)在所有物之中的對普遍物、價值的占有的人格是無法被轉(zhuǎn)讓的,當人意識到這一點,那么人就于物之中返回于人自己本身的內(nèi)心了。
人的意志對物的所有權是人后天所建立的。所有物本身是自在之物,因為沒有人的意志賦予其中,從而是“欠缺的”“某種不自由的、無人格的以及無權的東西”,對于這種不完滿,黑格爾認為“人有權把他的意志體現(xiàn)在任何物中,因而使該物成為我的東西”,使得物“從我的意志中獲得它的規(guī)定和靈魂”[1]50-56,從自在之物走向自為之物、為我之物,這是人給予的成全;反之,物也成為了人的意志,物通過自我的揚棄反作用于人的意志,這是物對人的肯定。人與物之間相互作用。
物是紛繁復雜的,為了取得所有權達到人格定在不能只依靠主觀意志的想有或意欲,因為“單純有這種意愿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除去這種主觀性的形式而爭取達到客觀性”[2]105,即依據(jù)“我”的意志對物的實際占有、擁有,確證是否能成為我的為我之物的同時還要獲得別人的承認,從而使意志獲得定在。黑格爾將人對物直接占有的方式細化為:身體上對物進行的占據(jù)、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等給物賦形以及給物做記號以表明對該物整體的把握。這些方式包含了由單一性規(guī)定到普遍性規(guī)定的進展。[2]109首先,身體上對物進行的占據(jù)是指物存在于我的身體力量所能控制的范圍之中。說到自我身體力量和一定范圍之內(nèi)進行的控制,就表明這種占有方式的暫時性及局限性,是一種單一化的方式。但黑格爾意識到“手是動物所沒有的一個偉大器官。人用手所把握的東西,轉(zhuǎn)而可以成為我攫取他物的手段。”[2]111也就是說,手是我的勞動器官,通過這種工具對物進行直接占有的東西就是我的之外,人通過工具對物進行的間接占有也應是我的東西,因此就擴大了人對物占有的范圍和可能性。其次,給物以定性是指通過人對物的加工,或多或少改變物原本的存在形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占有。給物以定性有兩個方面,一是人的活動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夠把觀念中的主觀意圖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進而把握占有;二是人的意志與肉體之間也有賦形上的占有。一個完整的人是肉體與意志統(tǒng)一的自由的存在,如果人的身體脫離精神和意志,那不能說這個人是自由的存在,譬如:奴隸——不僅人身被他人占有,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靈和意志上是甘愿被他人占有的。人只有“通過他的自我意識了解到自己是自由的時,他才占有自己?!保?]64最后,給物作記號并不是指向被標記的具體某物,而是指標注符號本身所意味著的東西,通過標記將一個不在場的事物指涉出來。其實,作標記這種占有方式是占有活動中最完全的,不論是對物的把握,亦或是給某物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作標記的作用,因為占有的最終目的都在于“排斥他人并說明,我已經(jīng)將我的意志貫穿在該物之中了”。[2]117總的說來,所有權通過占有,使人取得該物,從而對物具有支配權、使用權。
黑格爾進一步提出,占有與所有是一種外在與內(nèi)在的關系?!罢加小笔且环N外在關系,不論人對物占有、融化的方式如何,人與物都仍然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人無法剔除物的外在性的。而“所有”則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在的關系,是作為主體的自我和以自由意志為前提建立起的自身的客體對象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我作為主體,并加于對象以一個形式,這種形式是一種外在的記號,我對物處于“占有”狀態(tài)。只有當物質(zhì)依然能保留在我所加于對象的那個形式之外時,才說明該物在精神上也完全的成為本己的東西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通過自由意志由外在關系演變?yōu)閮?nèi)在關系,即從“占有”走向了“所有”。但并不意味著單依靠自由意志就能實現(xiàn)主體對物的所有權。黑格爾認為“物通過占有的判斷,首先是通過外在占據(jù)的判斷所獲得的‘屬我的’這個賓詞,在這里具有這樣的意義:我把我的個人的意志放進去,而這一意志是絕對的。通過這一意義,占有就是所有,所有作為占有是手段,但作為人格的定在卻是目的”[3]297。只有憑借外部占有與自由意志的統(tǒng)一,才能實現(xiàn)人對物的所有權并構(gòu)成目的與手段的內(nèi)在關系。
人對物的占有是實現(xiàn)自由意志的目的,使用則是自由意志目的的實現(xiàn),即使用是占有的現(xiàn)實化?;蛘哒f,要使外在的事物真正成為我的東西,使用比起占有而言,更重要、更直接。脫離了使用的占有,單憑借自由意志,也是空乏的、抽象的所有權,只有當通過人對物的使用、改變物的性質(zhì)和消耗等表達出的占有,才表達出意志的存在。黑格爾認為:“對物的使用,一方面,物的純粹自在性得到顯現(xiàn):物只是滿足我需要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物通過被消耗而成為我的,在滿足我的需要的同時與我同一,并完成其使命,實現(xiàn)其價值?!保?]66-67占有是所有權的建立的話,那么使用即為所有權的實現(xiàn)。
論及物的使用與所有權之間的關系,實則也是本體與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即人對物的自由意志才是構(gòu)成所有權的主要要素。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能等同,因為不是我對某物進行使用了就歸我所有,要對此進行具體的分析。所有權與使用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是我擁有該物的所有權的同時,我也通過我的行為長期地、完全地作用于該物、對其進行使用,就是擁有所有權。第二種是我對該物擁有所有權但我本身卻不直接作用于該物,黑格爾稱為暫時部分的使用或者不占有使用。針對第一種觀點,黑格爾強調(diào)了主客體之間的統(tǒng)一,而對第二種“不占有使用”做出了批判,“認為如果在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情況下,同一物就會出現(xiàn)兩種意志、兩個主人”[4]3。因為“假如全部使用范圍是屬于我的,而同時又存在著他人的抽象所有權,那么作為我的東西的物,就完全被我的意志所貫穿,然而其中同時存在著我的意志所不能貫穿的東西,即他人的然而是空虛的意志。”[1]68-70使用者不擁有物的所有權,但使用的過程中其自由意志卻體現(xiàn)在物的存在之中了,滿足了所有權的首要因素,換言之,在占有意義上為物的擁有者便放棄了使用這一方式,在此意義上,擁有者只是“空虛的主人”,而使用者在占有的意義上才是物的真正所有者。因此,使用和所有權相互分離的情況是相互矛盾的,而應該統(tǒng)一的認識。例如在奴隸制當中,看似奴隸主是土地的擁有者,奴隸是使用者,但不論奴隸如何使用,土地仍然歸地主所有,這與黑格爾認為的所有權不應該與使用分離一說相悖,但黑格爾偉大之處在于強調(diào)了“意志”的重要性,奴隸之所以為奴隸,是因為他們沒有“自由意志”,黑格爾在此一語中揭示出農(nóng)奴制、奴隸制的弊端,為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所有權奮力的吶喊。
那么對于現(xiàn)當下的通過租賃的方式,雇工也區(qū)別于奴隸,真實的將自我的意志融入至使用之中,與所有權分離開了,是否說明黑格爾認為二者矛盾的理論已經(jīng)過時?答案:當然不是。黑格爾在批判二者分離是矛盾的同時卻沒有對此予以完全的否定,而是認為分離的現(xiàn)象也是真實存在的,它恰好是達成使用與所有權統(tǒng)一的中介。
黑格爾首先認為,物的所有權者將使用的權利轉(zhuǎn)讓給他人,自己并無直接的參與使用,但事實上卻是以一種特殊的、間接的方式行使著自己的使用權,即以轉(zhuǎn)讓使用本身為方式行使著對物的特殊使用。在這個特殊的方式意義上,二者還是達到了統(tǒng)一。雖然人對該物具有所有權就可以把其他人排斥在擁有該物之外,但在所有權作為前提已經(jīng)明確被承認的情況之下,使用作為滿足需要的手段,并不排斥多人的共同使用。同時,在這種分離之中,黑格爾的所有權理論還表達出了“所有權的共同所有”思想。所有者與使用者都將自己的意志融入至物之中,但都只是部分的、不完全貫穿始與終,二者都在這個意義上凸顯了其“空虛性”。黑格爾在此承認了二者都具有對物的意志,也就是說,物由原先的只有所有者的單純意志在內(nèi)發(fā)展成為了物之中具有所有者與使用者的“共同意志”,物的主體由“我”發(fā)展成“我們”,物的所有者與使用者各自以自己在財產(chǎn)利益上的不同權利組成一個新的實體,共同享有和使用該物。所有權與使用的分離是形成所有權共同所有的中介環(huán)節(jié)[4]4。所有權的共同所有還體現(xiàn)在物的價值所有者和使用所有者之中。
物在使用中是單一地按物的屬性及多少大小來規(guī)定的,并與意志的差異相關,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物的用途與人的需要相關聯(lián),當物滿足特殊需要時,也滿足了一般的需要。物的特殊性及其滿足的特殊需要是可以同其他同樣能滿足該需要的物做多少大小等量上的比較,同時,物的其它效用能與供其他需要之用的物進行比較,物與物之間或多或少都能進行比較,這種可比性表現(xiàn)出物的普遍性,凸顯出了物的價值,即不同屬性的物之間是通過價值的量的不同進行比較的。當然物是不等同于價值的,物是被價值所規(guī)定的,即價值代表著物本身,甚至可以說價值是代表物的一個符號??梢酝ㄟ^對價值大小的分割,實現(xiàn)對作為意識對象的物的“分割”,而物本身的自然形狀和特殊用途仍不會被改變,可以公有或私有的所有和使用。為黑格爾提出所有權的轉(zhuǎn)讓奠定了基礎。
“我可以轉(zhuǎn)讓我的所有權,因為它是我的,只是因為我的意志體現(xiàn)在財產(chǎn)中。所以一般說來,我的財產(chǎn)可以由我放棄而使它成為無主物,或委由他人的意志去占有。”[2]131——黑格爾所有權理論中的放棄或者“轉(zhuǎn)讓權”。轉(zhuǎn)讓是抽象的,是出自我內(nèi)心的生產(chǎn),所有物被消滅了,但主體依然故我,主體對物的轉(zhuǎn)讓權相比對物的占有與使用更能體現(xiàn)出人的自由意志及其權利,是真正意義上的取得占有。但因為轉(zhuǎn)讓之中涉及我的意志完全的抽離及其他人意志的注入,那就不得不對“物”有一個界定——物是具體的存在之外,人的自然實體與精神也包含在物之內(nèi)。黑格爾說:“我之所以能這樣做(即把物拋棄、轉(zhuǎn)讓出去),只是因為實物按其本性來說是某種外在的東西”。[2]131就此黑格爾認為外在東西才能被轉(zhuǎn)讓,內(nèi)在的則不能,轉(zhuǎn)讓是有限的,有些物可以被轉(zhuǎn)讓,而有些物是無法被轉(zhuǎn)讓的。
可以轉(zhuǎn)讓之物,概括地說:一是身外之物;一是精神、能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物。黑格爾認為:“我可以把我身體和精神的特殊技能以及活動能力的個別產(chǎn)品讓與他人,也可以把這種能力在一定時間上的使用讓與他人,因為這種能力由于一定的限制,對我的整體和普遍性保持著一種外在的關系”[2]135。也就是說,首先我可以轉(zhuǎn)讓我的知識、特殊技能、活動能力和服務,但是這種轉(zhuǎn)讓僅是部分的,受到“一定時間上”的制約,利用以有限為度。體現(xiàn)了在雇傭關系中的雇工與奴隸之間的差別。對于精神產(chǎn)品黑格爾則認為可以被轉(zhuǎn)讓,但因其本身具有獨特性,不遵循物質(zhì)能量轉(zhuǎn)換守恒定律且可以無限的被他人使用,轉(zhuǎn)讓容易變剽竊。因此“促進科學和藝術的純粹消極的然而是首要的方法,在于保證從事此業(yè)的人免遭盜竊,并對他們的所有權加以保護”[2]138。
不可轉(zhuǎn)讓之物黑格爾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首先,黑格爾指出:“我的一般人格,我的普遍的意志自由、倫理和宗教是不可轉(zhuǎn)讓的”[2]132。作為自在的“精神概念只有通過它自身、而且作為從其定在的自然的直接性無限地返回到自身中,才成為他所是的自為的精神概念。”[2]132即精神的概念作為自由意志才是自在自為的統(tǒng)一的精神。人格、精神是“我之為我”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通過自我培養(yǎng)而獲得,使我成為一個具有權利、責任能力的人,當我欲將物進行轉(zhuǎn)讓時,只能對物的外在性進行轉(zhuǎn)讓,同時體現(xiàn)在外在物身上的人格與精神會重新返回于我的自身當中,獲得尊嚴、自由,作為理念而實存,對之前的關系予以了揚棄。并非像外在物那樣是能與我分離的。但這種精神的概念也存在著矛盾,意志作為精神是自由的,但是體現(xiàn)在外在物之中卻不一定是自由的,在自為的方面,意志也可以是為了追求財產(chǎn),而非意志自由本身。這就將人格從意志中割讓出去了。例如黑格爾始終批判的奴隸制、農(nóng)奴制、無取得財產(chǎn)的能力、沒有行使所有權的自由等。[2]132這種割讓人格的行為在宗教、倫理上則體現(xiàn)為“迷信”——迷茫的相信。人將自我的情感、精神與我本身、與我的內(nèi)心割裂開來。但事實上一個人只對應一個精神,精神也僅居于對應之人的內(nèi)心,面對這些內(nèi)心問題,人們能做只是依賴自己的意志獨立的解決,自在存在和自為存在的統(tǒng)一應該屬于我自己。[2]135黑格爾基于對奴隸制批判提出:奴隸是有絕對的權力使自己自由的,即當奴隸意識到自我的意志是自由時,他就成為了一個人。
黑格爾認為人還有一樣東西不可轉(zhuǎn)讓——生命。生命與人格是直接同一的,既然人格無法被轉(zhuǎn)讓,生命亦是一樣。關于生命,黑格爾認為人沒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與我這一人格是一樣的,如果人有權力支配生命,那么,人也可以支配人格,這毋寧說人具有凌駕于自身之上的權利。但事實上,擁有這個權利的,黑格爾認為,只有自然力量和倫理理念。因此,關于生命的放棄,黑格爾認為人是沒有權利自殺的,即便人可以自殺,那也是“裁縫師傅和侍女的卑賤勇氣”,真正勇敢的“死必須來自外界:或作為一種自然事件,或為理念服務,即必定被陌生之手所接受”[2]140,并獻身于倫理的整體。譬如當國家為了整體的利益不得不需要你犧牲自己的生命時,那么這樣的赴死是可貴的、英勇的。
但對于黑格爾認為的“生與死”的思想,仍需進一步探析。每一個生命的出現(xiàn)都是大自然的饋贈,生命的確來源于自然。但也正如黑格爾認為的那樣: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是因為人具有靈魂、理性,而給予這個自然生命以靈魂與理性的則是人本身的自由意志。所以反過來說,生命及生命之中包含的生與死的問題只能從人自身的自由意志這個維度之中予以把握。同時,黑格爾始終強調(diào)的自由意志以及對奴隸制、農(nóng)奴制進行的批判,旨在表達我的意志就是自由的、自決的,如果說存在一種意志或東西能凌駕于我自身的意志之上的話,那一切都淪為了空談。而我是我自由意志的定在,即為自主的存在,對于我自己的生命而言,我應該享有把握安排的權利。而生與死都是人自由存在的有機部分,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才使得人在現(xiàn)實性上是個自由的存在者,從這個意義上,生命值得每一個人珍惜。但正如黑格爾所說的,人的意志自在的是自由的,但自為的方面卻未必是自由的,生死亦是。如若一人茍延殘喘的生,失去做人的尊嚴,那他就與自我的自由意志或人格相悖。相反,某一人的自殺,看似也是自主的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如若是獻身于真理、正義而慷慨赴死,從容就義,那這種特殊形式的自殺就是自由的、崇高的,這樣的死恰恰是生的延續(xù)。因此,肯定人享有對自我生命的支配的權利,就意味著人應有堅定的信念,勇敢的面對生活,對于死也應該辯證的看待??傊诟駹枌⑥D(zhuǎn)讓進行了劃分,意義在于為商品交換奠定基礎的同時為人的尊嚴、內(nèi)在價值找到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