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屬于內科常見的臨床急癥,目前首選的臨床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抑酸治療比較常用[1]。雖然H2受體阻滯劑能夠抑制胃酸的分泌,實際應用中受體耐受性會對長期療效帶來影響,目前作用最強的抑酸藥物是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作屬于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雖然得到廣泛使用,但存在較大不良反應,泮托拉唑屬于臨床上新出現(xiàn)的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在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消化性潰瘍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此次報道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入的58例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應用泮托拉唑治療的臨床效果。
此次研究對象是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集的58例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此次分組依據為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入組29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比是14:15,年齡在40~81歲,平均(60.54±5.55)歲,平均病程(4.21±0.32)年,10例胃潰瘍患者,19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實驗組入組29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比是15:14,年齡在41~82歲,平均(61.5±5.32)歲,平均病程(4.54±0.54)年,9例胃潰瘍患者,20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對對照組和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基礎信息開展統(tǒng)計學驗證對比,P>0.05。
納入標準:所有入組患者胃鏡檢查均得到確診,且發(fā)生不同程度嘔血或者黑便現(xiàn)象,患者和家屬了解臨床治療方案后自愿簽署同意書,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認可以及批準。排除標準:存在藥物過敏患者、存在其他消化器官損傷患者。
兩組入組患者均開展保護胃腸黏膜、維持電解水平衡及時補充血容量等處理;對照組開展奧美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3609,2011-07-28;生產單位:鄭州永和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40 mg/支)治療,在250 mL、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80 mg奧美拉唑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在30~60 min內完成注射,1次/d;實驗組開展泮托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7214,2011-06-30;生產單位:山東羅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40 mg/支)治療,在250 mL、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80 mg泮托拉唑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在30~60 min內完成注射,1次/d。兩組患者均開展5 d的治療工作。
計算且統(tǒng)計對照組和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住院時間、止血時間、胃液pH、出血頻率、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Ⅱ(PGI/PGII)、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判斷標準[2]:患者經治療之后消化道不再出血,4 d內黑便消失,48 h內嘔血消失,且恢復正常水平的胃液pH值判定為顯效;患者經治療之后大幅度減少消化道出血現(xiàn)象,6 d內黑便消失,48~72 h內嘔血消失,但不能恢復正常水平的胃液pH值判定為有效;患者經治療之后不符合以上判斷標準判定為無效。
以 SPSS 20軟件驗證本次涉及的數據資料,對照組和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采取χ2檢驗,用率(%)的形式表示,對照組和實驗組住院時間、止血時間、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采取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的72.41%,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時間、止血時間對比對照組數據,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34%,低于對照組的34.48%,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前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與對照組對比,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后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與對照組對比,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和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后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比對治療前,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例,%)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止血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止血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止血時間(h)實驗組 29 5.01±0.31 10.55±0.98對照組 29 8.24±0.45 14.54±1.23 t值 - 31.831 4 13.662 6 P值 - 0.000 0 0.000 0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例,%)
表4 兩組患者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對比(±s)
組別 例數 胃液pH 出血頻率 PGI/PGII實驗組 29治療前 0.25±0.14 6.55±0.90 1.71±0.51治療后 1.41±0.36 2.54±0.21 4.07±0.55 t值 16.172 3 23.366 2 16.943 8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對照組 29治療前 0.26±0.11 6.60±0.67 1.75±0.65治療后 0.89±0.02 4.54±0.27 2.71±0.21 t值 30.344 8 15.357 2 7.568 2 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治療前兩組t值 0.302 7 0.239 9 0.260 7治療前兩組P值 0.763 4 0.811 2 0.795 3治療后兩組t值 0.776 6 31.487 3 12.440 0治療后兩組P值 0.000 0 0.000 0 0.000 0
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相對常見,消化潰瘍是比較重要的誘發(fā)因素,發(fā)病之后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大量出血的現(xiàn)象,如果臨床上不能予以及時救治,可能導致發(fā)生缺血性休克,嚴重的可能引發(fā)死亡。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和胃酸分泌過剩存在一定關系,是引發(fā)出血的關鍵,臨床止血中營造良好無酸或者低酸環(huán)境十分重要,可減少消化酶活性,阻止患者繼續(xù)出血[3]。抑酸藥物的應用有利于保護患者胃黏膜,促進修復損傷的黏膜,對胃酸的分泌進行抑制[4]。泮托拉唑是全新的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屬于苯咪唑類衍生物,可持久性且選擇性的抑制胃酸分泌黏膜壁細胞上H+-K+-ATP酶,泮托拉唑應用之后經患者胃壁細胞H+-K+-ATP酶系統(tǒng)之間的兩個位點發(fā)生共價結合[5-7],以便于對胃酸的分泌進行根本上的抑制,特別是胃酸促分泌素等,該藥物具有迅速起效、藥效持久等特點[8-12]。
此次數據研究顯示,實驗組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住院時間、止血時間、胃液pH、出血頻率、PGI/PGII、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關數據對比,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泮托拉唑可良好的治療胃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疾病。
綜合以上結論,將泮托拉唑治療應用在消化性潰瘍伴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展現(xiàn)出優(yōu)于奧美拉唑治療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