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婕
摘 要:博物館向群眾免費開放,主要是政府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確保群眾文化權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文化綠洲”以及“知識殿堂”等觀點,接著從提升博物館文化服務水準、注重虛擬數(shù)字博物館建設兩個方面提出了博物館城市文化與社會發(fā)展途徑。
關鍵詞:博物館 城市文化 社會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1-0-01
博物館是立足于公眾服務的文化機構,主要特點是公益性,以研究和展示、傳播人類生存物證等為目標,屬于人類文化記憶與傳承的重要場所。為群眾提供公益性服務,是提升群眾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陣地之一,在群眾文化建設道路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群眾在閑暇之余參觀博物館能夠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也是切身的文化體驗。所以,新時期博物館要明確自身在推進文化繁榮方面應當做出的貢獻,建立創(chuàng)新展覽機制,進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一、博物館城市文化與社會發(fā)展分析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要讓人們在博物館中感受到視覺上的愉悅感,還要有知識獲得的滿足感,也是精神上的歸屬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寫照。滿足人們文化需求是博物館提供公益性服務的重要職能。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公共文化服務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也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更好的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也不例外[1]。博物館依托自身的藏品展覽,為人們提供參觀與學習、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屬于向社會免費開放的非營利性機構,這點在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章程中得以體現(xiàn)。人們在博物館中享受公共文化權利和文化利益,其藏品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產,以社會群眾為教育對象,充分利用其自身資源,最大限度的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是其服務工作的目標和宗旨。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綠洲”。人們在博物館中盡情的享受文化資源,在強大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城市的發(fā)展變化。事實上,博物館具備雙重屬性,既有傳統(tǒng)文化內涵,也有引領未來城市文化的功能,是城市公共設施的一部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傳統(tǒng)文化,都是經歷時間的沉淀,接受歷史風雨的考驗,進而沉淀成為城市的靈魂。博物館通過收集城市文化遺產,整理、分析城市文化精華,展示文化發(fā)展的脈絡,把歷史作為城市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隨著國家大力提倡免費開放博物館,而且又把其納入到國民教育范疇中,博物館逐步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提升公眾文化素質的積極力量,通過對文化的傳統(tǒng)、培育等工作來塑造城市文化。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知識殿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文化作為一項社會資本對城市的發(fā)展進程起到重要的影響。城市文化的發(fā)展程度是這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提升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目標。作為博物館文化價值最好的體現(xiàn)方式,陳列展示是博物館與社會公眾聯(lián)系的重要方式,要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避免因為內容枯燥、展示陳舊而讓群眾感覺不到新意,失去了吸引力。博物館可以運用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結合群眾需求打造精品展覽項目,提升博物館的學術性、趣味性以及觀賞性。不斷調整陳列方式,更新展示的產品,舉辦文物藏品交流會、精品展覽會、民俗展覽會等精品展覽活動,還可以邀請文博方面的專家來舉辦知識講座,傳播文化資訊,解讀文化經典,通過講解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來創(chuàng)新講座內容,以此來不斷拓展服務的領域和手段,提升服務質量。通過讓公眾參觀博物館,提升公眾所城市的認同感[2]。
二、博物館城市文化與社會發(fā)展途徑
首先,提升博物館文化服務水準。在長遠的角度看,要擴大博物館資金來源,就要打破政府在其中的壟斷地位,引進社會組織等加入到博物館建設中來,進而提高文化市場的活力。在進行博物館建設的時候,還要引入市場機制,不斷拓展新的文化消費主體,注重群眾文化需求。加大文化市場的消費空間,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提高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使得博物館文化服務職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
其次,注重虛擬數(shù)字博物館建設。科學技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產業(yè)的發(fā)展,對文化信息傳達有著很大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虛擬博物館的實現(xiàn)是進行文化建設的必然需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公眾要體驗不同區(qū)域的文化特色,就需要去特定的場館進行感受和參觀,便利性不強[3]。博物館展館就是用來展示物品,對物品的介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在展館中物品的描述就顯得比較簡單。隨著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日趨成熟,加上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導致虛擬博物館的出現(xiàn)成為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博物館的不足。利用計算機構建一個虛擬的三維世界,用網(wǎng)絡直觀的為用戶展現(xiàn)了珍藏的物品,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段、地點通過網(wǎng)絡瀏覽博物館,欣賞博物館中的每個主題館,甚至包括每個藏品。為使用者帶來視覺和聽覺的模擬,給用戶一種沉浸的體驗感,讓用戶看到三維空間中的展示品,還能對展示品進行旋轉來進行全面欣賞。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信息的展覽形式,通過文本信息、音頻信息等方式來進行展品信息的介紹,并在其中插入鏈接讓受眾了解展品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確保物質文化傳播的基礎上起到了文物保護的作用。
結論
綜上所述,博物館是城市歷史的記錄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展現(xiàn)者與承載者,其主要目標就是為連接城市的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還要展示城市未來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其作為關注度比較高的公共文化機構,用其獨特的文化展示方式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形成了獨特的博物館城市文化。
參考文獻
[1]陳燮君,毛穎.博物館:城市的文化支點——陳燮君館長專訪[J].東南文化,2017(09):67-69.
[2]毛少瑩:.論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共同治理結構”[A].2014年深圳文化藍皮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56-58.
[3]胡守勇.新時期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