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 燕
基于云班課的高職POA英語教學模式探討
李 紅 燕
(沙洲職業(yè)工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面對信息化學習方式的變革,嘗試以“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為教學理論指導,以云班課為平臺,利用其移動、及時反饋、互動等特性開展課堂教學,探索高職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云班課;POA;高職英語
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至今不過二十年,可分為三個階段,2010-2015年已進入整合階段,研究重點由應用轉向全面整合。[1]結合黃瓊珍[2]對于近十多年我國教育信息資源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分析,以及萬昆等[3]對國內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教育技術研究重點雖依然以遠程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傳統(tǒng)研究領域為主,也呈現(xiàn)出知識建構、MOOC、學習科學、在線學習、網絡教學等新的研究熱點,表明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已從全面整合與應用轉向更深層次的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外語教學作為教育信息化浪潮中的眾多學科之一,也經歷上述三個階段,并正致力于信息技術與自身的深度融合。李艷和胡加圣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出發(fā)論證了外語教學已形成新的教育信息化教學范式。[4]何克抗及其團隊實施了包括英語學科在內的教學改革試驗,指出要在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理論的指導下,運用跨越式教學模式根本性變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5]
高校擴招給高職高專院校帶來的一個明顯影響就是生源質量逐年下降。高職學生總體來說學習習慣欠佳,學習主動性不強,自我控制和約束力較為薄弱,課堂學習過程中玩手機不聽講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但同時他們思維活躍,愿意嘗試新事物。只有從根本上以信息技術變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從單向、枯燥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近年來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就如何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進行了很多實踐,例如以QQ班級群、微信群、微博等來組織教學,并鼓勵學生使用英語學習網站(如“滬江網?!钡龋┗蛘n外英語學習APP(如“英語流利說”等),但是這些嘗試都有一個通病:課堂教學互動平臺缺失。無論是QQ、微信、網絡學習網站,還是課外英語學習APP,其設計初衷并不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基本缺乏課堂教學管理的功能,用于課堂教學時存在諸多弊端。而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只有以“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為核心,才有望產生成效。[6]
云班課是藍墨科技推出的一款移動教學助手APP,利用移動智能設備開展課堂內外即時反饋互動教學的云服務平臺。云班課以智能手機為載體開展教學,把手機從課堂管理的難題轉變成師生教與學的信息化設備。依托云班課平臺探索高職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有益嘗試。
云班課問世時間較短,因而以“云班課”和“英語教學”作為聯(lián)合搜索詞,目前在中國知網能搜索到的期刊論文數(shù)不到十篇,最早發(fā)表于2016年,主要是以云班課為平臺進行翻轉課堂教學、SPOC教學、或者混合式教學的實證研究,主要闡述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如王紅艷[7],盧春林、崔紅梅[8],程少云、楊芳[9])。
無論是翻轉課堂教學、SPOC教學或者混合式教學,都是由國外學者首先提出和實踐,國內學者引入借鑒,因而在教學實踐中難免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摸索、磨合以適應中國學情。目前,文秋芳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產出導向法”,2014年被正式命名為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該方法主要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因而適用于高職學生的英語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云技術的發(fā)展,教學似乎不再囿于固態(tài)的教室等學習場所,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教學活動,進入了泛在學習的時代,模糊了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社會學習的界限,但是目前學校教育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的,因而,如果在教學中界限不清、主次不分,是不可能實現(xiàn)教學質量提升的。POA的教學理念之一是“學習中心說”,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fā)生。[10]云班課是主要針對課堂教學的云服務平臺。兩者都聚焦于課堂教學,因而以POA來指引基于云班課平臺的高職英語教學具有可行性。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采用系統(tǒng)的方法,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對教學方式、信息內容呈現(xiàn)方式、師生互動方式、評價方式等進行的全新設計和組織。[11]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既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繼承,同時也是對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新模式探索與建構過程,但是無論何種教學模式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POA的教學流程分為“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如何在這三個階段運用信息化技術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四個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改革傳統(tǒng)課堂結構,提升教學質量,是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著重關注的問題。
POA“驅動”包含3個環(huán)節(jié):①教師呈現(xiàn)交際場景;②學生嘗試產出;③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
“促成”也包含3個環(huán)節(jié):①教師描述產出任務;②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③學生練習產出,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
“評價”部分,文秋芳重點闡述了延時評價,其產出步驟為:①師生共同學習評價標準;②學生提交產出成果;③師生課上評價產出成果;④師生課下評價產出成果。[12]
交際場景的呈現(xiàn)越是自然真實,才越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意識到自我語言的不足,感受到真實的交際壓力,從而“驅動”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云班課“班課資源”模塊允許教師以多種形式多模態(tài)(文字、音頻、視頻、網頁鏈接等)創(chuàng)設交際場景,盡可能接近真實場景。學生可在課前、課中,甚或課后,在云班課中反復揣摩場景資源,明晰自己在該場景中語言產出所面臨的困難,為“促成”部分的選擇性學習做好準備。
以往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的說明和描述主要是在課堂上以PPT、板書形式展示,同時教師口頭解釋為主。因為理解能力、課前準備方面的差異,總有部分學生不能及時理解這種“一過性”的說明和描述,影響了后續(xù)學習的效果。教師可在課前以PPT或word文檔形式上傳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的文本資料到云班課,以云班課為媒體把“一過性”的說明和描述固定下來,學生可反復查看直至充分理解。經過反復查看還是不能理解的,學生可在云班課的“討論答疑”模塊提出,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直接在“討論答疑”模塊為學生解答,或者在課上解答。
在“促成”階段,學生在進行選擇性學習和練習產出時,教師可在云班課的“討論答疑”模塊及時并“一對一”地解答學生疑問。為了提高學生課堂產出練習的質量和效率,教師課前可在“測驗”模塊預設以客觀題為主的練習,在課上限時測試以了解學生對于產出任務的語言形式和話語結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在學生進行產出練習時提供更個性化的幫助。
學生明確表示了解評價標準后,教師可在“作業(yè)/小組任務”模塊要求學生提交延時評價產出成果。POA產出的呈現(xiàn)形式口頭和書面皆可。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口頭產出只能在課上由教師指定特定學生展示,同時教師對于口頭產出成果的評價也受到成果載體特性的限制。在云班課中,學生可以以音頻或視頻的形式提交口頭產出成果,便于課中課后進行教師點評、生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
信息技術改革使得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無數(shù)外語界學者和一線教師都在探索如何面對信息化學習的變革,適應新的教學生態(tài)。無論是POA理論體系還是云班課都面世不久,還處于發(fā)展和完善期,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更多的教學研究來檢測其有效性。
[1] 陳堅林, 王靜. 外語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常態(tài)變化與發(fā)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可視化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 2016 (4): 3-9.
[2] 黃瓊珍. 2000-2013年教育信息資源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分析——基于八種教育技術學期刊刊載文獻關鍵詞共詞分析視角[J]. 電化教育研究, 2014 (8): 17-24.
[3] 萬昆, 蘭國帥, 葉冬連. 國內教育技術研究領域: 現(xiàn)狀、問題與前瞻[J].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5 (5): 68-75.
[4] 李艷, 胡加圣. 外語教學的范式轉換與外語教育技術的學科理據分析[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1 (12): 62-66.
[5][6] 何克抗. 新課改新課堂新跨越——教育系統(tǒng)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重大結構性變革[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3 (4): 3-8.
[7] 王紅艷. 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云班課支持的大學英語SPOC教學實踐探究[J]. 職業(yè)教育研究, 2016 (8): 69-75.
[8] 盧春林, 崔紅梅. 基于云班課平臺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6 (18): 130-131.
[9] 程少云, 楊芳. 基于移動終端云班課+SPOC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驗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7 (5): 183-188.
[10][12] 文秋芳. 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15 (4): 547-558, 640.
[11] 高東懷, 裴立妍. 基于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3 (1): 80-83.
Research o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Based on Mobile-cloud-classroom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Li Hongyan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Facing changes in IT-based learning modes due to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 new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obile-cloud-classroom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ts mobility, immediate feedback and interaction under the guideline of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mobile-cloud-classroom; POA;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H319.3;G712
A
1009-8429(2019)02-0029-03
2019-02-25
2018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8SJA1440)
李紅燕(1977-),女,沙洲職業(yè)工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