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李英鋒
安徽省近日出臺 《安徽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實施辦法》。《實施辦法》指出,要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窮。此外,取消學生申請資助時需由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予以證明的環(huán)節(jié),改為學生本人 (或監(jiān)護人)書面承諾。 (8月7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教育部等部門已經連續(xù)下發(fā)多個文件,強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要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安徽省此番出臺的 《實施辦法》進一步劃清了保護貧困生隱私的紅線,簡化了貧困生認定程序,體現了人本理念,體現了貧困生扶助工作的進步。
曾幾何時,不少學校都將貧困生評定搞成了 “比慘大會”,將學生當眾訴苦設定為貧困生評定的必經程序。很多貧困生是敏感的,甚至有自卑情結,讓貧困生當眾比慘,很可能觸及他們心中敏感脆弱的部分,讓他們的感情受到傷害。對此,貧困生往往是抵觸的,是被動無奈的,有人甚至因不愿公開“比慘”而放棄了接受幫助的機會。嚴令取消或屏蔽學生比慘這一流程,不公示學生身份證件號碼、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出生日期等個人敏感信息,能夠有效保護貧困生的隱私和尊嚴,照顧貧困生的感情,讓貧困生站著體面地接受幫助。
在戶籍地或居住地的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開貧困證明也曾讓很多貧困生感到為難,因為,跑東跑西填表蓋章并非易事,且開證明、提交證明的過程也是一種對貧困的“蓋章”確認,也在無形中擴散著學生的貧困信息。由個人承諾代替證明,減輕了貧困生的負擔,給貧困生提供了便利,減少了學生貧困信息暴露的環(huán)節(jié),也能夠提升貧困生認定的效率。當前,政府大力推進證明減負工作,以個人承諾代替相關證明便是一條重要措施,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選擇信任優(yōu)先,取消貧困證明,改為學生書面承諾,符合證明減負的總趨勢,符合政策要求。
呵護貧困生的尊嚴和隱私,全面優(yōu)化相關流程,用更細致、更周到、更符合貧困生需求的操作輸出幫扶措施,才能讓貧困生接受自然、平等的幫助。這樣的幫助更人性化,更有溫度,也更符合現代文明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