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龍
根據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57.7%,每位網民每周有超過一個整天的時間在使用網絡。①人們的工作、生活、交往等日?;顒佣荚诤艽蟪潭壬舷蚓W絡轉移,并且范圍不斷拓展,程度不斷加強。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依托于我們生活的實體空間但又相對獨立的存在。人類社會由個體行為交互作用構成,如馬克思所說,“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雹谌绱丝磥恚W絡空間也能夠被稱為另一個人類社會。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得任何人或組織都無法形成絕對的壟斷勢力,阻隔信息的傳遞。人們在網絡空間中可以輕易建立連接,獲取信息,成為他者的在場。盡管網絡能夠實現跨越時空的連接,但是工業(yè)革命以來社會的“原子化”反而在不斷加劇。個體與群體的疏離、個體與個體的疏離、深度意義的消解,成為網絡空間的現代性后果。
另一方面,網絡空間終究無法完全脫離實體空間獨立存在,其對人的影響還是要反饋到現實中,對人們的現實生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試圖借用由阿倫特首先提出并由哈貝馬斯繼承和發(fā)揚的公共領域理論作為基礎,以社會學的視角探究網絡空間內部的主體關系和相互作用;采用文化治理這樣包含著多元主體、自我反思、自治等獨特性質的治理方式作為治理工具,探究網絡空間的良性發(fā)展路徑。
中國學者在利用公共領域理論分析網絡空間時,多集中在法治和傳媒的角度,側重公共領域的公共性、政治性、產生公共輿論的功能。如陸宇峰在《中國網絡公共領域:功能、異化與規(guī)制》中就通過探討傳統(tǒng)公共領域在以互聯網為主要媒介的當代中國公共領域中的異化,來探索公私合營的新型規(guī)制模式。而熊光清的《網絡公共領域的興起與話語民主的新發(fā)展》則是將網絡公共領域視為話語民主發(fā)展的載體和動力。郭玉錦和王歡更是以專著《網絡公共領域建構探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網絡公共領域的存在、建構和功能。哈耶克在《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中指出,“稍加思索就會知道,當然還存在許多非常重要但未組織起來的知識,即有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它們在一般意義上甚至不可能稱為科學的知識。但正是在這方面,每個人實際上都對所有其他人來說具有某種優(yōu)勢,因為每個人都掌握可以利用的獨一無二的信息,而基于這種信息的決策只有由每個個人作出,或由他積極參與作出,這種信息才能被利用?!雹劬W絡空間,或者說人們在網絡空間進行的文化活動,正是這種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原因和結果。
根據上述理論,仍然可以將作為公共領域的網絡空間視為生產性的,但是這種生產性可以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同時也為文化治理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礎。
根據上述內容,可以將作為公共領域的網絡空間視為信息生產和傳遞的場域,在這一過程當中,網絡空間也成為文化的載體和生產場。結合相關理論以及網絡技術的進步,可以將網絡空間建構成為具有如下特質的公共領域。
1.能夠確證個人主體性和普遍表達權的空間。隨著社會進步,公民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網絡空間個性化的結果不是“單向度的人”,而是能夠進行自我確證和自我反思的個體。另一方面,公眾表達權的普遍實現和保證也是網絡空間作為公共領域的基本特質。
2.具有實踐內涵的話語空間。網絡空間相較于傳統(tǒng)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但是絕不可能脫離現實空間而存在。這就要求其作為公共領域必須具有實踐性。文化治理的最終目的也就是希望作為公共領域的網絡空間能夠成為“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
3.作為文化本身和治理對象的空間。網絡空間的不斷普及和優(yōu)化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雹芪幕卫肀厝皇侵卫眢w系中的重要支柱。
網絡空間文化治理屬于文化政治的范疇,需要經由相關文化政策進行文本呈現和制度保障,即以政府作為治理主體,對其他兩者進行規(guī)制。
作為公共領域網絡空間的文化治理,既是宏觀的頂層設計,也是微觀的具體實踐。其文化治理是由政府、企業(yè)、個人作為三元主體共同參與其中,形成相輔相成的互嵌型分工合作體系,主體間相互連接、相互合作,同時相互制約,在各自發(fā)揮作用、實現自身追求的同時,產生更大的合力作用。
首先,政府要起到方向引領作用,建設網絡空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國家政治民主化和政府行政服務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政府轉變職能、放松規(guī)制與下放權力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政府在文化領導權,尤其是方向引導上的核心地位不能放松,尤其是作為公共領域的網絡空間,目前僅存在有限理性,加之其空前的信息傳播能力,很容易造成惡性的輿論事件,對三元主體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在網絡空間文化治理中,政府需要牢牢把握執(zhí)政黨意識形態(tài),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新時代的新方法,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網絡公共文化服務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延伸,在網絡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基本生活方式的時代趨勢下,文化服務也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公立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傳統(tǒng)文化等的網絡化,豐富公民文化生活,真正提高民眾藝術審美能力,扎實推進國家文化治理,堅實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
其次,要通過良性市場競爭,發(fā)展網絡空間文化產業(yè)。由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互聯網企業(yè)憑借其提前性可能會占據著比政府更多的主動,這是伴隨互聯網的發(fā)展而不可避免的。這就更需要在政府引導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文化企業(yè)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責任意識。需要進一步推進市場競爭機制,不斷擴大網絡文化產業(yè)規(guī)模,增加公民可選擇的數量和種類,提高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活力與張力,形成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氛圍,避免“格雷欣現象”,讓公民文化素質提高和網絡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提高齊頭并進。
最后,要積極培育網絡空間文化組織,發(fā)揮其公共領域作用。網絡空間的文化治理需要建立起文化社會組織,發(fā)揮公益性、多元性、靈活性的作用,成為公民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形成文化組織,公民才能具有對政府權力或市場資本的制衡力量,抑制政府官僚化和市場逐利化的固有缺陷,修正兩者的失靈機制,形成以實現文化權利、享受文化資源為目的的文化治理合力,保障自身權利。網絡社會組織可以視作網絡空間作為公共領域固有功能的發(fā)揮,公民依據公共利益而結合在一起,能夠以集體力量開展活動,推動政府制定相關文化政策,制約和改良企業(yè)行為,創(chuàng)造更優(yōu)質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
因此,在公共領域的理論視角下,網絡空間的文化治理需要形成政府、企業(yè)、個體的多元協(xié)同網絡,提升文化治理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滿足公民文化需求,推動網絡空間良性發(fā)展。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EB/OL].2018-08-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0.
③方軍.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7:55.
④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 告 [EB/OL].2017-10-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19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