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麗娟
近年來檔案史料的開放程度逐漸增大,大眾對歷史的認知需求與懷舊情懷急劇提升,這使得大眾媒體開始增加歷史類報道。這類報道有的叫檔案新聞、解密新聞,也有的叫歷史文化新聞、紀念新聞,有學者統(tǒng)稱其為“史態(tài)類新聞”①。
做好歷史類報道,尤其是講好黨史故事,是黨報工作者的責任,而這類報道由于時間距離造成貼近性不足,所以需要增強貼近性,將這種責任化為實踐,融入現(xiàn)實。
時效性是新聞的基本特征之一。把握百姓關注的熱點新聞,緊扣當前熱點和焦點,深耕昨天的歷史,才能把歷史報道寫出新意,寫成今天的新聞。
把握熱點寫歷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深度挖掘當前新聞熱點背后的歷史。2017年9月下旬,廣西灌陽縣新圩鎮(zhèn)酒海井內的淤泥中打撈出一批被沉井的紅軍烈士遺骸,當?shù)嘏e行了隆重的烈士遺骸安葬儀式。這一新聞迅速傳遍網(wǎng)絡,但是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是泛泛而談。這些紅軍生前的身份是什么?為什么被沉井?為何時隔80多年才被發(fā)現(xiàn)?筆者經(jīng)過多方搜集史料、親赴廣西灌陽采訪當事人和黨史專家才發(fā)現(xiàn),灌陽縣新圩鎮(zhèn)——這個略顯陌生的地名竟然是長征途中湘江戰(zhàn)役三大阻擊戰(zhàn)的首戰(zhàn)發(fā)生地,而這些紅軍烈士正是當年在灌陽參加戰(zhàn)斗的重傷員,由于戰(zhàn)事緊急來不及轉移,被敵人抓住后竟活生生扔進井里而壯烈犧牲。如此一來,紅軍遺骸的新聞就與1934年底那場發(fā)生在湘江之畔的血戰(zhàn)緊緊聯(lián)系了起來。
不久,筆者采寫的《桂北英魂——廣西灌陽酒海井紅軍遺骨發(fā)現(xiàn)記》一文刊出,報道由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切入,從大眾熟知的紅軍長征與國民黨追繳,寫到80多年前那場血戰(zhàn)中“消失的番號”和“唯一幸存的團長”,再寫到灌陽縣近年來尋找散葬紅軍遺骸的工作,以及2016年就開始籌劃的酒海井打撈工作。兩個整版的報道將昨天的歷史與今天的新聞穿插講述,一條發(fā)生在廣西的新聞引起了各地讀者的關注,刊出后被多家媒體轉載,社會反響不錯。
再如,2018年5月,“無腿老人”夏伯渝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很快成為“刷屏”熱點。作為歷史類報道“紀事”欄目的記者,筆者采寫了《北凌絕頂——1960年中國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始末》一文,通過采訪當年的親歷者,首次在大眾媒體披露了致力于攀登珠峰的國家登山隊竟親歷過一場平叛斗爭的歷史,文章刊出后迅速獲得累計近百萬的點擊量。
把握熱點的另一種方法,即抓住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節(jié)點,提前策劃采寫。2016年12月,時值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筆者采寫《奉安紫金山》一文,集中報道了孫中山北上病逝以及亂世之中南京中山陵營建的坎坷風波;2017年12月南京大屠殺80周年時,筆者采寫了《南京血證——約翰·馬吉和他記錄日軍暴行的真實影片》。把握“昨天”的重大節(jié)點,方能貼近今天的讀者,讓讀者了解昨天的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歷史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善于挖掘宏大歷史與群眾個體的相關性,才能講好歷史——尤其是黨的故事,才能拉近宏觀歷史與微觀讀者的心理距離。
從普通人熟悉的生活寫起,可以很好地貼近讀者,觸動讀者。筆者在采寫《重建天安門》一文時,開頭就用了這樣的寫法:“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兒歌,也是一種真摯樸素的情感表達。一首兒歌,把重建天安門的大事件與每個人的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
此外,采訪時盡可能發(fā)現(xiàn)能夠觸動普通百姓的細節(jié),切忌將教科書上的歷史人物刻板化,也是一個好辦法。201 5年,筆者采寫紅色娘子軍的稿件,除了當年的英雄事跡,還重點采訪了娘子軍老年時的生活細節(jié),比如,在身邊人的印象中,晚年的娘子軍老戰(zhàn)士是“很好的阿婆”,“總愛把好吃的東西留給年輕人,年紀雖大,腿腳卻靈便,尤其是王運梅,視力特別好,自己縫補衣服,穿針紉線一點不比年輕人差……”
2017年,筆者采寫《素筆丹心——中共情報員沈安娜的潛伏14年》,通過沈安娜的女兒之口,描寫了沈安娜伉儷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案赣H喜歡音樂、繪畫,母親喜歡攝影、書法,兩人共同的愛好是捐錢捐被子。有一次家里的被子捐完了,居然讓保姆去買嶄新的被子捐贈,弄得保姆哭笑不得?!鳖愃频摹吧町嬅妗?,可以讓讀者感到黨史中的紅色英雄也有普通人的可愛一面,感到歷史人物跟自己一樣是有血有肉的,從而大大拉近抽象歷史與具體讀者、實際生活的距離。
前期的選題、采訪要貼近讀者,后期的編輯同樣如此。與時事類新聞相比,歷史類報道的內容決定了它與今天讀者的心理距離較遠,這就更要求黨報工作者通過編輯主動走近讀者生活,貼近讀者心理,抓住讀者的第一眼。
比如,筆者曾寫過一位穿越北京城幫助八路軍運送藥品的法國醫(yī)生貝熙業(yè),編輯標題時就用了“法國白求恩”的說法??箲?zhàn)期間發(fā)生在宜昌的大撤退,保存了大后方建設的有生力量以及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元氣,當時電影《敦刻爾克》熱映不久,編輯《宜昌大撤退》一文時,副標題就定為“盧作孚與他指揮的‘中國版敦刻爾克’”。這兩篇文章刊登后,讀者反響不錯,并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編輯《貝家往事——“法國白求恩”貝熙業(yè)的中國足跡》時,編輯將貝熙業(yè)當年在西山的照片與今天修繕完成的貝家花園(貝熙業(yè)位于貝家西山的家)照片放在一起,歷史仿佛穿越時空撲面而來,尤其是對北京本地讀者來說,身邊的建筑“景點”與歷史人物在一起,更有一種熟悉的親近感。
以《素筆丹心——中共情報員沈安娜的潛伏14年》為例,引言是這樣的:
南京丁家橋的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里,蔣介石站在主席臺中央,雙手撐在臺桌上正在講話。主席臺后排右側,一男一女兩位速記員正在埋頭記錄。這張發(fā)表于1948年4月14日南京的《中央日報》的照片,現(xiàn)存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無論是正在慷慨陳詞的蔣介石,還是當初拍下這張照片的《中央日報》記者,都不會想到,離蔣介石僅有幾人之隔的那位女速記員,竟然是中共派遣的秘密情報員。
人們喜歡稱她為“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她卻說自己只是中央特科后期的一名小兵。
……
這樣的引言,很容易吸引讀者問一句:她是誰?如此,讀者不由自主便想進一步閱讀歷史類報道了。
今天的媒體環(huán)境中,頭條號、微信號、百家號等各種新媒介渠道異常發(fā)達,通過手機端隨時隨地讀新聞已經(jīng)成為今天讀者的習慣。黨報的歷史類報道若能合理利用這些渠道,有助于將有距離感的黨報新聞化為讀者手中便于閱讀的好故事。舉個例子,前文所提的沈安娜一文,在新媒體中標題編輯為《潛伏十四年,她在蔣介石身邊從未暴露》,名人+懸念+渠道,推送當天即獲得20多萬的閱讀量。
2018年年初,諜戰(zhàn)劇《風箏》熱播,電視劇大結局時,熒幕上出現(xiàn)了11張我黨歷史上的地下情報人員的照片,以表達劇組對他們的敬意。11位致敬人員中,不乏筆者所在欄目采寫過的,因此筆者將多篇地下情報人員的報道重新摘編,通過鏈接集錦成文,在新媒體渠道推送,標題為《這些“風箏”們,同樣值得我們致敬》。文章迅速得到讀者一致好評,當天就有讀者直接留言:“有那么一群人,只有寥寥數(shù)人知道他們的姓名,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時刻處于最危險的位置,有那么一群人,他們?yōu)楦锩鼕^斗終生或許都不會有人記得。正是這群人,這些我們‘不知道’的人,我們不知如何稱呼的人,讓我看到了這盛世,由衷欽佩,還有謝謝您們?!边@樣方便快捷的互動,得益于新媒體渠道的重新編輯和“點睛”,得益于黨報放下身段,主動走近讀者,貼近讀者新的閱讀習慣。
注釋:
①楊琴.史態(tài)類新聞勃興動因透視[J].當代傳播,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