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新新 劉欣瞳
1.新穎性
新技術的出現往往能夠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受眾在某一特定時間受這種獵奇心理的驅使會成為新技術的“忠實粉絲”。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現,使人們對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它以“假人”的本質表現出“真人”的樣態(tài),吸引著人們的關注,從而獲得人們的支持,這種新穎性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會沖擊傳統(tǒng)真人播音員主持人的地位。
2.模仿性
對播音主持領域而言,人工智能包含的語音系統(tǒng),只要輸入足夠的語音數據就可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語言符號。比如,向人工智能輸入某一著名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素材,就可以完全模仿出他的聲音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制造出真人的形象,仿佛就是真人播音,由此就出現了人工智能主播。播音員主持人有一天會下崗,但這種模仿性會使人工智能長期存在下去。
3.便利性
人工智能的出現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自助系統(tǒng)的運用省時省力,方便快捷;人工智能機器可進行唇語識別,幫助聽障人士交流;通過一張照片可進行自動修圖美顏,將來還可用于面部整形和修復。在人工智能的語音系統(tǒng)領域,高德地圖可選擇多位明星進行語音導航;《看東方》的天氣播報員“微軟小冰”替代了真人播報;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等都不需要真人來執(zhí)行,只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就可以達到真人的效果。
1.缺乏多樣性
人工智能主播可以選擇不同播音員主持人的語音素材進行模仿,但是現實中的播音員主持人只能用自己相對固定的風格進行播音主持,并且形成個人特點。播音主持特點和風格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這也導致個人風格缺乏多樣性。
2.執(zhí)行能力較差
傳統(tǒng)的真人播音需要很強的業(yè)務素養(yǎng)才能做到零失誤,但目前還存在著專業(yè)素養(yǎng)欠佳的播音員主持人,在面對鏡頭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另外真人播音員主持人長時間工作會產生疲勞感,亦會因為個人情緒的浮動出現失誤,造成節(jié)目質量低下,影響收視率。而人工智能主播不知疲倦,沒有情感,只要有完整的文本就可以零失誤地完成播音,避免了失誤。所以相比之下,真人播音員主持人的執(zhí)行能力還有待完善。
3.效率較低
為了確保節(jié)目播出效率,播音員主持人往往需要集采編播于一體。節(jié)目完成度因人而異,無法得到保障。相比之下,人工智能主播就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高效率地完成播出。例如《看東方》的天氣預報員微軟小冰,可以進行天氣狀況預測及結構化天氣大數據的深度學習,還可以對天氣數據進行即時點評,并以極高的準確度進行播出,這是真人播音員主持人無法超越的。
人工智能為機器,機器不具備人所特有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無法與人產生共鳴。就播音主持行業(yè)而言,播音員主持人不僅是信息傳遞者,還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新技術會給人們帶來新鮮感,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但卻無法滿足人類特有的情感需求,與受眾溝通交流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在這個越來越需要人文關懷的社會中,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情感的有效構建者,播音員主持人在人文關懷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特別是當受眾群體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等弱勢群體時,更需要播音員主持人提供心靈上的慰藉。人所特有的人性化傳播是很難被機器所取代的。
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模仿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外形等條件,但它依然需要以現實的人為依據。人工智能主播目前還需要以真人播音員主持人的視頻和音頻作為模仿來源,以他們的外形、聲音為依據進行播音主持活動。但這種模仿往往缺乏個性化的表達。端莊大方的董卿、穩(wěn)重大氣的康輝以及“段子手”朱廣權他們都有自己不可模仿的特點,通過個性化的表達獲得人們的喜愛,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
播音主持不是簡單地說話、傳遞信息,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知識儲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還需要具有藝術審美。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藝術情感的共鳴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人工智能雖然能制作音樂、完成繪畫,但這種“藝術”并不是自生的,是在技術的支持下“復制”出現的。藝術存在的意義可以說是對生命的一種體驗,播音員主持人對事物的具體感受和事物本身所呈現出的美進行傳播,他們所能給觀眾帶去的審美享受、審美愉悅和共鳴亦是人工智能主播不能實現的。
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形式也更加新穎。由傳統(tǒng)報紙雜志到網絡傳輸,由耗時費力的真人播音到人工智能主播,都體現了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性。但無論是真人播音還是人工智能主播播音,其主要職能依然是傳遞信息,所以在新背景下傳統(tǒng)的真人播音仍有一席之地。
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媒體行業(yè)不斷變革,新技術新形式會逐漸涌現,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即便人工智能主播可以代替部分播音主持崗位,但依舊無法完全取代播音員主持人。因為它背后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人,只有具備獨立意識的人才可以進行創(chuàng)新。在技術加速發(fā)展的社會中,要想崗位不被取代,人們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度”。因為只有人才可以具備獨立意志,成為唯一的背后主體。
由于人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新的技術被催生。新事物能取代舊事物是因為它能夠符合歷史邏輯,順應時代潮流。對于人工智能亦是如此,人工智能有利有弊,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新的技術超越人工智能,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社會制度在變,生活方式在變,硬件設施也在變,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所以作為社會的主體,人掌握著主動權,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撼動的。
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任何事物只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淘汰。面對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現,播音主持行業(yè)只有融合新技術,播音員主持人不斷完善自身,在傳統(tǒng)真人播音主持基礎上汲取人工智能的長處,從而發(fā)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展現出特有的優(yōu)勢,才能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人工智能的缺陷就是它始終是機器,不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傳統(tǒng)真人播音員主持人要想站穩(wěn)腳跟,就要堅持正確的道路——人性化路線。尤其對于弱勢群體而言,更需要播音員主持人給予人文關懷。在未來的播音主持行業(yè)中,要發(fā)揮好服務受眾的功能,走平等親切的路線,深入基層,與人民群眾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才能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在播音主持行業(yè)中,除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需形成自己鮮明的主持風格,才會被受眾所喜愛。播音員主持人要靈活轉變角色定位,適應節(jié)目需要,才能滿足受眾需求。播音員主持人是有獨立意識的,而機器是沒有的,所以要善于抓住機遇,應對挑戰(zhàn),化不利為力量,開拓新的領域。
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個事物只有否定另一個事物才能促使社會進步。人本能地會對現存事物進行否定,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使社會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確會取代部分崗位,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會比人完成得更好,但是人工智能卻不具有人的獨立意識,無法決定自己的行為,只能通過技術控制來完成動作,所以人類還是掌握著主動權。播音主持行業(yè)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應積極變革,不斷完善,向著更具人文關懷、更優(yōu)化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