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強
記得人生中一段迷茫的時光里,我在博客里收到劉鐵芳教授的一句鼓勵:遵從你內(nèi)心的聲音。這句話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歲月變遷,我先后在四所學校任職,每到一個單位,都要面臨各種新問題,但內(nèi)心是篤定的,一直抱持著一份初心,從容而勇敢地工作著、生活著。
一
1998年9月,20歲師范畢業(yè)初出茅廬的我,帶著曾經(jīng)的夢想回到了山里,來到泰山北麓的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高而鄉(xiāng)中心小學。校園里的合歡樹正繁花似錦,如我的教育熱情般絢爛。
校長見我是正規(guī)師范學校畢業(yè),毫不猶豫地把少隊輔導員、班主任以及一大堆教學任務安排給我。就像一個學藝多年的廚師,終于有了自己的廚房,我興奮不已。
憑著扎實的基本功,我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喜歡中午到各個教室,和中午不回家的孩子聊天;喜歡帶著一群執(zhí)勤學生,煞有介事地落實常規(guī);喜歡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小故事……那段日子很累,也很快樂。
就這樣,工作一年之后,我成了學校的教導主任。我一邊帶著老師應付一個個檢查,一邊還要跑進教室去給孩子們上課。像一頭上了套的驢,蒙著眼睛,閉上嘴巴,賣力干活。安靜下來,我常有一種負罪感,源于自己過于忙碌,對學生不夠負責。我問自己:這就是你要的教育生活嗎?痛苦開始滋生。
2001年12月,我被任命為中心小學的校長,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最大的收獲是認識到農(nóng)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大的失落是弱化了自己的教學,終究沒有走出事務型校長的陰影,終日游走在教學與事務的邊緣。即便如此,我依然要感謝那段時光。它為我認識教育提供了多重視角,體制、教育管理、教育實踐的現(xiàn)實,刺痛了我,也提醒了我。
二
心往遠方,就會遇到神奇的感召。2006年,劉良華教授的報告深深刺激了我: “一個好的老師應該始終處在掙扎逃離的境地。”逃離與掙扎與其說是一種勇氣,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的姿態(tài)。我選擇了離開,面對新的挑戰(zhàn),讓自己的生命擁有更多可能。
2007年9月,我從泰山北麓來到了黃河岸邊一所農(nóng)村小學任教。異地漂流感讓我的教育生活生發(fā)出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個決定把自己置身新環(huán)境的人,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我把精力和熱情投向孩子們那里,過一種師生共同成長的生活。我開始閱讀,一本本教育專著、一個個教育學者走進我的教育生活,澆灌著我?guī)捉珊缘慕逃撵`。
讀書的同時,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孩子。給孩子們寫信,一封封地,我想與孩子擁有一種屬于我們自己的溝通方式。在信中,他們開始認識我,我也開始認識自己。我走到孩子們背后去,去了解他們的家庭,去認識他們的朋友,去和他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
信寫得多了,孩子們對我也有了更深的信任,他們有了問題,總喜歡到我這個 “非班主任”跟前理論一番,有時甚至面紅耳赤。于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走進了我的生活。故事中的孩子個性鮮明,質(zhì)樸真誠,我用文字記錄他們的故事,他們用故事潤澤我的心靈。
教育者對待兒童的問題,往往總是停留在解決的層面,缺乏深層次的思考。為了更好地讀懂兒童,我調(diào)整了閱讀方向。一改原來對教育信念的追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兒童心理上。 《接受我的愛》 《心理育兒》等書籍走上我的案臺?!敖處煹淖畲髽啡ぴ诤⒆由砩??!边@是我的切身感受,當我豐富了自己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再去面對兒童的時候,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分析,更愿意用文字寫出我的思考與感受。每個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我的責任是陪著兒童在校園里續(xù)寫他們的故事,讀懂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因為遇到我,生命發(fā)生積極的改變——我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教育讓兒童成為兒童,讓每個孩子的生命都獲得溫暖與激勵。
這次教職地之遷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不易。初到異地,同事們都用特別的眼神看待我,我在學校里慢慢學會了沉潛之道,時刻保持謙卑的姿態(tài)。今天想來,一個人到了新環(huán)境中要學會過兩種生活:現(xiàn)實的和夢想的。既要面對各種具體的、現(xiàn)實的問題,又要學會享受當下的教育幸福,讓內(nèi)心保留一份詩意與清遠。
三
追夢不息,故事總要不停延展,2011年2月,我被調(diào)到韓倉小學任校長。我告訴自己:每一天都要把自己置身于當校長的最后一天來對待。堅持自己的教育夢想,從改變一個老師開始,從幫助一個孩子開始。讓自己成為一個發(fā)光體,給老師和學生帶來正向影響。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初到這所學校,我遇到了各種問題。班子成員之間各自為政,互不配合,工作落實起來錯綜復雜;教師之間常有利益小集團,勾心斗角,工作松散;干群之間關(guān)系緊張,互不信賴,時有沖突……
記得我到學校的第二周,一批老師就在 “教師領(lǐng)袖”的帶領(lǐng)下給了我一個 “下馬威”。當時按照制度,在教育辦范圍內(nèi)老師們外出參加教研活動需要自行趕往。這位“教師領(lǐng)袖”堅持要學校安排車輛,否則,號召與會教師罷會……
記得第一次考核,班子成員因為有同志給自己打分不高,幾言不和,就將打分表撕得粉碎,不歡而散……
我意識到:最大的考驗是如何重塑這所學校的文化,讓每個人都成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代言人。如果人心不穩(wěn),談何管理?激勵人心是最重要的管理。
我在后來的日子里,修訂學校制度,任何評選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開展暖心工程,讓每個老師都有存在感和幸福感;提高教學質(zhì)量,讓老師們在社區(qū)內(nèi)有尊嚴、被尊重;開展學校文化建設(shè)活動,讓每個老師都行動起來,成為見證者和參與者……
學校一天天變化著,我在文章中寫道: “這是一所不斷生長的學校,每個人都在朝向陽光,努力成長。學校每一年的教學成績名列全區(qū)前列,得到了社區(qū)百姓的高度認可;青年教師們涌現(xiàn)出諸多名師,成為一顆顆耀眼的教學新星;班子成員情同手足,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感染著每一個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學校的班子成員一共七人。就這樣一個團隊,管理了兩所幼兒園、一所小學,工作地點分散了,心卻更齊了。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管理樣態(tài)。有班子成員跟我說原因就是兩個字——“相信”。我信任每一個成員,幫助每一個成員,團結(jié)每一個成員,事情自然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有朋友問我:在韓倉小學的四年時間,你做得風生水起,最滿意的事情是什么?我很慶幸自己能夠來到這所學校,在這所學校里我學會了如何做管理,這也是磨礪我成長的一所學校。從化解 “教師領(lǐng)袖”的危機開始,我就在想盡辦法尋找管理之道。在韓倉小學我懂得了管理就是團結(jié)人、發(fā)現(xiàn)人、激勵人、成全人。每一天,我都在接受挑戰(zhàn);每一天,我都在學習思考;每一天,學校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是一種特別美好的感覺——你能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四
2015年9月,我被調(diào)入濟南市洪家樓第二小學。這是一所主城區(qū)的老學校,學校規(guī)模大,辦學歷史悠久,人文底蘊好。從郊區(qū)的學校來,我是有壓力的——如何在前幾任領(lǐng)導的基礎(chǔ)上,推動學校的發(fā)展,這是我的責任。每一種經(jīng)歷都是一種財富,能夠在更大的平臺上鍛煉自己,是一種幸運。 “我能給這所學校帶來什么?” “我能幫助老師們什么?” “我能創(chuàng)造怎樣的教育給孩子們?”在不斷地追問中實踐,問題意識成為了推動自我成長和學校成長的關(guān)鍵。
初到學校,我主要是聽和看,多觀察和思考,少評論和指導。聽課、座談、參加各種活動,我走到老師們中間,成為安靜的傾聽者。我知道:最偉大的智慧來自于實踐,最真實的聲音來自一線。
“建設(shè)一所沒有圍墻的學?!薄敖ㄔO(shè)一所不斷生長的學?!?,這是我在調(diào)研之后提出的辦學思路。
學校受到各種資源的限制,辦學存在一定的瓶頸,如果僅僅局限于校內(nèi)的教育,就無法實現(xiàn)對人的成全。建設(shè)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旨在打破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圍墻、學科之間的圍墻、家校的圍墻、地域的圍墻、班級的圍墻……讓教育更開放包容,讓每個人都朝向陽光。
“建設(shè)一所不斷生長的學?!笔且寣W校的師生始終保持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從小處著手,不斷改進,不斷成長。學校的成長核心在于促進每個個體的生命成長,我希望學校是生命場,而不是政績場。
一所學校的文化需要傳承,在學校精神 “尚美和合”的基礎(chǔ)上,我提出了 “尚美教育”的辦學目標。 “尚美教育,和合共生”,我期待著老師們、家長們和孩子們一起建設(shè)有品質(zhì)的教育,一起因為教育變得更美好。
遵從內(nèi)心的聲音,我們才可以獲得生命的豐盈與喜悅。每一次教職地之遷,不是因為尋找一份舒適,而是因為還有夢想,不愿就此甘于平庸。任何外力都不是你成功的砝碼,關(guān)鍵在你自己。任何外力都無法阻止你的成長——保持旺盛的學習力,如果可能,所有的挑戰(zhàn)都可以成為你前進的動力。
有朋友說:你年紀輕輕已經(jīng)有這么多經(jīng)歷,都成了年輕的老領(lǐng)導了。似乎,我一路順利,可以安心于此了。其實,至今我還沒有完全找到自己最適宜的位置。我像是滄海一浮萍,依然在追尋與漂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