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肇慶市鼎湖區(qū)鼎湖中學
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表現(xiàn)為:能夠用觀察調查等方法,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有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能與他人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獨立思考并選擇適當?shù)牡乩砉ぞ?;能夠實施活動方案,在主動體驗和反思中學習,實事求是,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方法。
雖然我校教師已經開始嘗試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但是當前本校學生地理實踐力水平依然比較低。原因主要是下面兩方面:
1.實踐活動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本校高一地理周課時2節(jié),但由于學校各種大型活動或考試,有時候半月才有1節(jié)地理課。在有限的時間里要完成教學任務,老師課堂講授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同時,本校只有一間地理功能室,缺少地理園等校內其他空間,加上學生外出受到時間、距離、安全等因素的限制,適合學生發(fā)展地理實踐力的空間也相當有限。
2.教師指導實踐活動意識淡薄及能力欠缺
長期以來,教師都處在重課本輕實踐的應試教學模式中,在唯分數(shù)論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去做不能立竿見影的實踐活動。加上實踐活動的實施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更高,一般地理教師開展一兩節(jié)課還是可以的,但是系統(tǒng)開設整個高中階段的地理實踐活動還是心有而力不足。
因此,針對各種情況,本校對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主要形式為校內培養(yǎng)。地理實踐課程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以觀察體驗為主的基礎性培養(yǎng)、以操作實驗為主的拓展性培養(yǎng)以及以室外校內探究性為主的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
1.以觀察體驗為主的基礎性培養(yǎng)
生活是地理之源,地理事物與地理現(xiàn)象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生活體驗呈現(xiàn)現(xiàn)實情境,就是把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踐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結合起來,調動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皩W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師應善于將生活素材引入到地理課堂中,讓學生從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fā)提出問題,從而達到了解、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
我校位于東南沿海地區(qū),學生在每年夏秋季節(jié)都會通過媒體或者親身體驗,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臺風的危害。因此,在教學《臺風及其危害》一課時,我都會展示當年的臺風圖片及視頻給學生看。當學生直觀地看到被水淹的縣城及粗壯的樹木被連根拔起的慘狀,就會真正認識到臺風的危害。
2.以操作實驗為主的拓展性培養(yǎng)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學校地理實驗室相關設備,針對課程需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或者模型制作。在培養(yǎng)學生操作能力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地理觀測能力以及問題探究的能力。
例如,《三圈環(huán)流》一課是地理學習中的重難點,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如果采用傳統(tǒng)方式結合示意圖講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能流于形式;如果采用三維動畫演示教學,學生對知識依然是看得見摸不著,而且學生的空間思維難以培養(yǎng)。因此,我在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合作互助的形式,結合課本對三圈環(huán)流的描述以及對三圈環(huán)流制作的要求,讓學生進行三圈環(huán)流模型的制作,最后每個小組展示模型,并結合模型說出三圈環(huán)流的過程,老師最后進行糾錯、補充、總結。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理解了相關的地理知識,還分析、解決了問題,地理實踐力得到了提升。
3.以室外校內探究性為主的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
教師在有限的空間下,盡量找準時機帶領學生在教室外學校內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地理室外觀察、描述、分析地理現(xiàn)象以及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以及應用》之前,我選擇了陽光明媚的一天,引導學生觀測日出、上午、正午、下午以及日落五個時間段太陽的方位,探究不同時間某一固定物體影子的方位和長短,以及太陽與地平面之間夾角的大小變化。利用這一生活中的探究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能很好地掌握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以及日影與太陽方位的關系,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習慣了從生活中學地理。
總之,地理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課堂主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地理知識,促進地理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提高學習效率。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地理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改進教學方式;學校也要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加強對教師的系統(tǒng)化培訓,讓地理實踐活動生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