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經(jīng)學、哲學之辯與海派中國哲學
        ——2017—2018年上海中國哲學學科發(fā)展評議*

        2019-02-20 04:06:07
        思想與文化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經(jīng)學儒學儒家

        引子

        近四十年來,上海的中國哲學研究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目前來看,一方面其在中國的學術(shù)版圖上越來越清楚地書寫出一種“海派中國哲學”的獨特字跡,另一方面則于其內(nèi)部形成了一種各派爭鳴和相互促進的學術(shù)圈小生態(tài)。如果說前幾十年的發(fā)展使得上海的中國哲學逐漸顯示出開放、務實、多元、純粹等海派品質(zhì),那么近些年來,尤其是2017—2018年則使我們看到上海中國哲學界的內(nèi)部呈現(xiàn)出清晰的脈絡化趨勢。

        2017年5月23日,此前成立不久的“上海研究院”開設(shè)了一個名為“延長思考”的人文社科思想交流平臺并于當天策劃了其第一次活動,一場特殊的研討會。這場研討會的主題是“儒家哲學的多維形態(tài)”,其特別之處在于: 其一,獲邀者事先大都不知道主題,也無需做任何準備;其二,與會者囊括了上海中國哲學相關(guān)研究機構(gòu)的眾多中青年學者。這場研討會中間出現(xiàn)了激烈的爭論,參與者圍繞著如何研究儒學明確分為三種立場: 一是主張儒學經(jīng)學化,一是主張儒學哲學化,還有調(diào)和或主張其他路向的。實際上,圍繞儒學研究的進路,自本世紀初開始就出現(xiàn)了有關(guān)中國哲學“合法性”的持續(xù)討論,近年來又有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之爭。上述研討會中的爭論從宏觀方面講是整個中國哲學研究大氣候下的小氣候,從微觀層面看則反映了上海中國哲學研究的精微化和具體化。

        在這場研討會之后,我們就能比較容易地辨識出上海中國哲學界的某種脈絡構(gòu)成,其中,有些學者像朱承、貢華南、劉梁劍等比較明確地站在哲學立場上,另一些學者像曾亦、郭曉東、余治平等人則較為明確地站在經(jīng)學立場上。此外,研討會的發(fā)言后經(jīng)整理發(fā)表在《澎湃新聞》等網(wǎng)絡媒體上。一些發(fā)言人還將其完整發(fā)言稿公布于《儒家網(wǎng)》以及相關(guān)微信公眾號等網(wǎng)絡平臺上,引發(fā)了更大的學術(shù)和社會影響。當然,由于上海中國哲學界所具有的多元性的特點,并非所有學者及其研究都可以納入經(jīng)學和哲學的二元架構(gòu)??傮w而言,上海的中國哲學研究還是呈現(xiàn)出一種多維研究的形態(tài)。以下我們將通過哲學陣營、經(jīng)學陣營以及多維角度三個方面,大致描摹上海中國哲學近兩年的情況。

        一、 哲學陣營

        上海大學哲學系朱承教授應當看作是這一陣營中打頭陣的,因為那場“儒家哲學的多維形態(tài)”研討會正是他牽頭的,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上海研究院”合作處處長。朱承教授在這場研討會的開場引論和結(jié)會陳詞中表述了兩個觀點: 第一,認為“儒家哲學”的概念可以成立。具體而言,宋明理學或者用某種抽象性的觀念來思考儒學的就屬于儒家哲學。第二,儒家本身有豐富的維度,可以“一儒多表”。儒家哲學只是思想多元格局中的一支,在世界哲學的版圖上,儒家哲學也是多元化趨勢的其中一脈。由此可見,朱承教授雖然站在儒家哲學的立場上,但所持的態(tài)度卻是開放的。或許正因如此,這場研討會才能在他的牽頭下將觀點不同的學者聚攏在一塊兒。實際上,朱承教授對這個問題的關(guān)注由來已久,在這場研討會舉辦的五個月之前,他剛出版了《儒家的如何是好》一書,集中思考儒學研究中的難題和困境,提出儒學傳統(tǒng)有多重維度,比如觀念化的儒學、倫理化的儒學、政治化的儒學、譜系化的儒學以及生活化的儒學等,他希望將這些以孔夫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儒學與以胡適之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傳統(tǒng)從對立的歷史糾葛中解脫出來。(1)朱承: 《儒家的如何是好》,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16頁。朱承教授這種儒學研究進路也體現(xiàn)在近兩年的研究成果中,一方面發(fā)表了多篇論文討論“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問題,另一方面則于2018年1月出版《信念與教化——陽明后學的政治哲學》一書(2)朱承: 《信念與教化——陽明后學的政治哲學》,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這表明儒家的政治哲學面向是其思考和融匯孔夫子和胡適之兩種傳統(tǒng)的一種具體的維度。

        比較而言,華東師范大學貢華南教授對其與儒學的關(guān)系則并未明確表態(tài)。他區(qū)分了研究者與儒學的兩種關(guān)系,一是自覺從儒學出發(fā),最后歸宗于儒學;二則是與儒學或親或故,途經(jīng)儒家。那么,他本人屬于哪種儒者呢?其實,只要稍微考索其作品和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他顯然屬于后一種類型,也就是“從問題或者說從自己的學問出發(fā),中間也會途經(jīng)儒學。我說途經(jīng),因為很多人不會限于儒學,還會讀那些儒學瞧不起的書,包括老莊、佛學的書,也會讀西方百家的書”(3)上海研究院: 《一儒多表: 儒學經(jīng)學化還是哲學化》,《澎湃新聞》,2017年6月27日。。貢華南教授以“味”為基本線索貫通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這種鮮明的研究進路其實就是帶著自己的問題途經(jīng)儒學。從其研究問題的起源來看,貢教授的早期著作《知識與存在》對中國近現(xiàn)代的知識論做了一種存在論的考察,從而將其研究立定在廣義認識論的視域中。(4)貢華南: 《知識與存在——對中國近現(xiàn)代知識論的存在論考察》,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4年。后來的《味與味道》正是沿著這種視角找到的一條具體的涵攝了存在的中國知識論研究道路。(5)貢華南: 《味與味道》,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018年12月,貢教授又出版了其“味”系列思想的第二本著作《味覺思想》,該書是《味與味道》的姊妹篇,主要側(cè)重于解釋味覺思想歷史的演變脈絡。(6)貢華南: 《味覺思想》,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這樣就與后者側(cè)重于勾勒中國思想方法基本面貌的立意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史”與“思”結(jié)合的完整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顯然帶有濃郁的哲學的味道。(7)以“味覺思想”為中心,貢華南教授還分別于2017年10月21日和2018年5月26日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集了兩次“酒與哲學”論壇,圍繞著“酒”這一特殊的味道介質(zhì),展開具體的味覺哲學探討??梢哉f,圍繞著貢華南教授,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一種他稱之為“味覺思想者”的思想家聚落群。

        從這場研討會的總體來看,可以歸入哲學立場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華東師范大學劉梁劍教授。當涉及“儒家”和“哲學”問題及其關(guān)系時,劉教授首先考慮的是對兩個概念的開放性予以討論,并分別提出“哲學如何是好”和“儒家如何是好”兩個問題。實際上,這種保持對概念的追問和澄清的立場是劉教授的一貫致思路向。在此前出版不久的《漢語言哲學發(fā)凡》一書中,劉教授從漢語言哲學的角度關(guān)注哲學語言的古今中西轉(zhuǎn)化問題。(8)劉梁劍: 《漢語言哲學發(fā)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017—2018年的一系列文章則分別研討了幾位中國哲學家的哲學語言問題,比如以“用可感的說理詞做中國哲學”討論馮契思想,以“有‘思’有‘想’的語言”討論金岳霖思想以及用“可感的語言和中國的哲學”來討論貢華南教授的味覺思想。(9)劉梁劍: 《用可感的說理詞做中國哲學: 論馮契的哲學話語》,《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有“思”有“想”的語言——金岳霖的語言哲學及其當代意義》,《哲學動態(tài)》,2018年第4期;《可感的語言和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期。從哲學就是概念的反思這一點來看,劉梁劍教授的研究可以加上哲學二字。另一個則是筆者本人。筆者于2016年出版《孔子正名思想研究》,之后就逐漸明晰了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思路。(10)茍東鋒: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在這次研討會中,筆者主要表達了兩個觀點: 第一,研究中國哲學應該注意中國哲學的“底本”,中國哲學的“底本”是“名”,因此儒學研究應當關(guān)注“名”的問題,這是一種哲學視角。第二,可以從名理儒家的角度審視和反思經(jīng)學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命名何以可能?什么樣的名才是正名?傳統(tǒng)經(jīng)學以天、圣人和王權(quán)為依據(jù)并不能解決正名的普遍必然性問題,從學理上容易走向經(jīng)學獨斷論,從政治上則難以擺脫專制體制,因此我們應當走以哲學統(tǒng)攝經(jīng)學的道路。筆者2017到2018兩年間發(fā)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從這兩個角度出發(fā)的。(11)比如茍東鋒: 《前孔子時代的名學》,《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2期(第513期),2017年2月;《控名責實何以可能——儒家名分思想初探》,《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2期。

        有些學者并未參加那場研討會,不過,在聽到相關(guān)消息之后也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比如華東師范大學方旭東教授就在一篇訪談中明確表示:“我看最近網(wǎng)上傳的一個學者的文章,里面就提到所謂儒學的經(jīng)學和哲學兩種研究范式之爭。從大的范疇來講的話,我是偏向于儒學的哲學研究?!?12)方旭東、張小星: 《分析的儒學: 不要做開歷史倒車的儒家——方旭東教授訪談錄》,《當代儒學》,2018年第2期。方教授在這篇訪談中提出“分析的儒學”,從此立場出發(fā),他既反對儒學的經(jīng)學方式,也反對儒學的史學方式。按照方教授的說法,“分析的儒學”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甄別儒學的基本價值,剝離出儒學真正的“大經(jīng)大法”;二是做一個創(chuàng)化的工作,運用儒學的“大經(jīng)大法”回應當下問題。方旭東教授近些年的著作和文章都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儒學特別是儒家道德哲學的解讀,另一方面則是以之為思想資源介入當代社會問題的討論。2017年4月,方旭東教授出版了一本名為《香港新儒家》的書,其實就是其“分析的儒學”的一個組成部分。(13)方旭東: 《香港新儒家》,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因為在他看來,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三方的儒學比較起來,只有香港儒學真正擺脫了儒學對于權(quán)力的路徑依賴,它在一個多元和自由社會中的形態(tài)更接近一種百家爭鳴的“分析的儒學”。

        如果稍微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主張以哲學方式研究儒學的學者大都有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的背景。一些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出身的學者,即便沒有參加和介入那場討論,其研究儒學的立場也往往傾向于哲學而不是經(jīng)學,例如上海師范大學郭美華教授,從其近兩年發(fā)表的論文中對于“生存論”、“認知主義”和“普遍主義”等哲學概念的強調(diào)就能看出。(14)比如郭美華: 《認知取向的揚棄——〈孟子·告子上〉“生之謂性”章疏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性善論與人的存在——理解孟子性善論哲學的入口》,《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原因就在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特別是其中國哲學專業(yè)素有“金馮學脈”的傳統(tǒng),近代以來以哲學的方式研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做法在這里一直延續(xù)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楊國榮教授可以看作這一華東師大傳統(tǒng)的代表。對于儒學研究的進路問題,楊國榮教授明確反對儒學經(jīng)學化的路向,主張揚棄經(jīng)學的視域,以更為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傳統(tǒng)儒學。這一觀點在其《走向現(xiàn)代儒學》一文中有集中表達。(15)楊國榮: 《走向現(xiàn)代儒學》,《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楊老師的這個觀點在2017年的一個訪談中也有表述,見李耐儒: 《當代儒學對接現(xiàn)代社會的有效路徑——楊國榮教授訪談錄》,《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6期。“儒家網(wǎng)”轉(zhuǎn)載時的標題是《切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儒學經(jīng)學化》。這篇文章后來于2017年5月10日被“儒家網(wǎng)”以《經(jīng)學化將使儒學本身失去生機》為標題發(fā)表到網(wǎng)絡媒體上,引起了一定的關(guān)注和影響。(16)關(guān)注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那場研討會中,有學者比如上海交通大學余治平教授就予以評論,另一方面“儒家網(wǎng)”還以這篇文章的觀點為契機采訪蔣慶,并于2017年6月5日發(fā)表了名為《專訪蔣慶: 回歸經(jīng)學是文明自信與儒學成熟的體現(xiàn)》的文章,提出了與楊國榮教授針鋒相對的觀點。楊國榮教授認為在經(jīng)學傳統(tǒng)中,經(jīng)典的儒學文獻往往只能解釋,不能批評,其義理不允許有任何異議,這往往導致儒學的獨斷化、權(quán)威化。對待儒學應當持一種理性認同和情感把握互動的態(tài)度,僅僅側(cè)重情感認同往往導向經(jīng)學意義的衛(wèi)道意識,僅僅強調(diào)理性認知則容易將儒學只看作認知意義的對象,忽視其內(nèi)在的價值意義。楊國榮教授多年來的論著都可以在這一立場中得到理解,其中包括2018年11月出版的新著《政治、倫理及其他》。(17)楊國榮: 《政治、倫理及其他》,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

        二、 經(jīng)學陣營

        明確表達了以經(jīng)學立場研究儒學的主要是同濟大學曾亦教授和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他們共享相同的學術(shù)立場,但在對自身立場的理解方面卻有不同的側(cè)重。曾亦教授主要從傳統(tǒng)學術(shù)到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變的角度理解儒學研究的進路問題,并由此認為經(jīng)學的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 首先,近代的學制改革導致傳統(tǒng)學術(shù)的研究內(nèi)容散入文史哲等不同學科領(lǐng)域,現(xiàn)代意義的儒家哲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的。由此可見,如果要保持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整全性,回到經(jīng)學似乎是一條必由之路,哲學的進路顯然不能擔當此任。其次,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大都站在西方思想的角度對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思想進行比較性研究,就傳統(tǒng)思想的理解和詮釋而言,這很難說是恰當?shù)?。在曾亦教授看來,所謂西方思想的角度主要是古希臘和基督教傳統(tǒng),這與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根本品質(zhì)是不相應的。由此,他提出我們或許應當將伊斯蘭教作為考察儒家的參照系,也許會更合理一些。上述看法也體現(xiàn)在其2017年5月與黃銘博士合著的《董仲舒與漢代公羊?qū)W》以及2018年9月出版的《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兩部著作中。(18)曾亦、黃銘: 《董仲舒與漢代公羊?qū)W》,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傊?,對于現(xiàn)代學術(shù)特別是儒家哲學,曾亦教授認為“若從西方文明對近現(xiàn)代中國的巨大影響來重建現(xiàn)代中國思想,或許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因此延伸到對古代中國思想的理解和詮釋,則完全沒有合法性可言”(19)曾亦: 《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第Ⅱ頁。。

        如果說曾亦教授側(cè)重于闡發(fā)經(jīng)學立場的合理性,那么郭曉東教授則善于廓清經(jīng)學和哲學的內(nèi)涵并在此基礎(chǔ)上明確提出“經(jīng)學化的儒學可以統(tǒng)攝哲學化的儒學”的觀點。這個觀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從儒學多維形態(tài)的角度來講,儒學的經(jīng)學化和哲學化之間可能是一種最尖銳的對立,其他維度之間的論說都未顯得如此尖銳。第二,近代的學科建制尤其是哲學化的儒學使得儒學主要變?yōu)橐环N知識形態(tài),從而不能擔當過往儒學那種安頓世界和安頓人生的總體性任務,因此經(jīng)學化儒學的內(nèi)涵要遠大于哲學化的儒學。第三,就儒家哲學而言,往往追溯到宋明道學,但是宋明道學亦有經(jīng)學的面向。第四,人們往往將儒家經(jīng)學等同于小學化,然而從經(jīng)學重建的角度來看,今文經(jīng)學的思路是可以借鑒的,今文經(jīng)學強調(diào)微言大義和通經(jīng)致用,而這兩個方面可以成為今天講經(jīng)學化儒學的主要依據(jù)和致力方向??梢园l(fā)現(xiàn),盡管曾、郭二位學者的具體表述不同,但也可以理解為相互說出了對方想說的話。兩位教授的治學方向和志趣之所以如此接近,不僅在于其師出同門,還有賴于他們于近二十年前就共同致力的《公羊》學研究。(20)曾亦、郭曉東: 《春秋公羊?qū)W史》(下),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555頁。曾、郭二人的導師是復旦大學謝遐齡教授。此外,主張經(jīng)史研究進路的余治平、王江武二人的導師也是謝遐齡教授。不過,考察謝先生的學問進路,一方面是對著康德和牟宗三講的內(nèi)在義理,另一方面則是對著社會問題而發(fā)的理論思考,其實是一種哲學的進路。在哲學的師門孕化出經(jīng)學的學脈,這一現(xiàn)象或可說明本世紀以來的經(jīng)學化思潮主要是在與哲學進路的對抗和對話中因時而起的。2017年3月,二人研究《公羊》學的第一個學術(shù)成果《春秋公羊?qū)W史》出版,該書分為上中下三冊,字數(shù)達百萬,并于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21)曾亦、郭曉東: 《春秋公羊?qū)W史》(上中下)??梢哉f,要了解上海儒學界的儒學經(jīng)學化立場以及整個中國哲學界的經(jīng)學化思潮,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

        相對于曾、郭二人,有些學者雖然沒有亮出經(jīng)學派的銘牌,但在討論過程中,或者批判儒學哲學化此路不通,或者對經(jīng)學進路進行某種辯護。上海交通大學余治平教授屬于前一種情況,余教授當時表達了四層意思: 第一,對儒家哲學化的傾向表達了質(zhì)疑,一方面,他認為研討會主辦方所擬的主題“儒家哲學的多維形態(tài)”應當正名為“儒家研究的多維形態(tài)”;另一方面,他還對網(wǎng)上流傳并被媒體重新命名為《經(jīng)學化將使儒學本身喪失生機》的楊國榮教授的文章所引起的不同意見做了介紹。第二,對儒家哲學化的現(xiàn)象進行了評價,認為哲學化為儒學提供了一個體制化的寄托場所,但同時也給儒學本身帶來了不少傷害。第三,主張未來儒學的研究應當回到儒學的正宗上去,所謂儒學的正宗肯定汲取了現(xiàn)代學科分工的智慧和成果,因此儒學研究范式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第四,明確提出儒學的未來不可能走哲學化的道路,相信“歷史敘事無疑會比哲學敘事更接地氣,更有未來”(22)上海研究院: 《一儒多表: 儒學經(jīng)學化還是哲學化》,《澎湃新聞》,2017年6月27日。。總體來看,余治平教授的早期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學進路,后來則偏重于經(jīng)史進路。比如他2018年7月出版的新著《周公〈酒誥〉訓: 酒與周初政法德教祭祀的經(jīng)學詮釋》就從經(jīng)史的角度對周公《酒誥》的相關(guān)問題進行了集中探析。(23)余治平: 《周公〈酒誥〉訓: 酒與周初政法德教祭祀的經(jīng)學詮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即使其西方哲學的作品,如2017年7月出版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系統(tǒng)引?!匪坪跻搀w現(xiàn)了一種以經(jīng)學方式研究西方哲學經(jīng)典的傾向。(24)余治平: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概念系統(tǒng)引?!?,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究其原因,余教授曾引用孔子作《春秋》的那段自白:“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25)上海研究院: 《一儒多表: 討論“如何是好”比獨斷“惟此是好”,更有意義》,《澎湃新聞》,2017年6月28日。這段話同樣被曾亦教授等人一再提及。(26)曾亦: 《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第Ⅱ頁。

        同濟大學谷繼明副教授站在為經(jīng)學辯護的立場上表達了兩方面的看法: 首先,他提醒在近代學制改革的過程中,哲學門的設(shè)置“并非要完全復制西方的哲學系模式,因為它吸收了之前經(jīng)學科的內(nèi)容,也就被寄予了類似經(jīng)學的地位,以及闡發(fā)經(jīng)書義理、引領(lǐng)中國文化、解決中國問題的期望”(27)上海研究院: 《一儒多表: 儒學經(jīng)學化還是哲學化》,《澎湃新聞》,2017年6月27日。。因此,中國的哲學系應當通過容納經(jīng)學義理來豐富和擴大自身。其次,從經(jīng)學在近代以來的情況來看,其權(quán)威地位已然喪失,下降為諸子之一,因此經(jīng)學的一些價值和立場已經(jīng)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了。由此可見,當代經(jīng)學是需要自我辯護和證成的。然而,這種辯護和證成,不一定非得走先懸擱、懷疑的路徑,而應當立足于當代最關(guān)鍵的問題,通過反求諸經(jīng)典本身的義理系統(tǒng)來思考一種新的解決??傮w而言,谷教授是希望在哲學或哲學系的名義下展開一種新型的經(jīng)學研究。這種立場也表現(xiàn)在其近年來的研究中,2017年3月,他出版了《周易正義讀》一書,概述歷代圍繞《周易正義》的學術(shù)史問題并作了回應,在這部扎實的經(jīng)學著作中,他力圖能賡續(xù)和發(fā)揚經(jīng)學傳統(tǒng)。(28)谷繼明: 《周易正義讀》,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說到上海學界的經(jīng)學研究,除了上述學者的研究之外,還存在著一條特殊的學脈,這條學脈的代表性人物是復旦大學陳居淵教授。陳教授于2017年12月出版《漢魏〈易注〉綜合研究》,全書共123萬字,分上中下三冊。(29)陳居淵: 《漢魏〈易注〉綜合研究》,濟南: 齊魯書社,2017年。此前,陳教授已經(jīng)出版了大量的經(jīng)學相關(guān)著作??疾礻惤淌诘膸煶校环矫?,他曾經(jīng)跟隨沈延國學習,沈延國不僅有家學淵源,而且是章太炎的弟子;另一方面,他還是復旦大學朱維錚教授的高足,朱維錚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最后的經(jīng)學家”,而朱教授的老師則是在新中國的學科體制下唯一開展經(jīng)學研究和開設(shè)經(jīng)學史課程的周予同先生。由此可見,以經(jīng)學的方式研究儒學,一方面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對以哲學進路研究儒學的一種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傳統(tǒng)經(jīng)學學脈延續(xù)至今的表現(xiàn)??梢哉f,傳統(tǒng)經(jīng)學在清末以后并沒有完全瓦解,只是轉(zhuǎn)變了存在形態(tài),正如陳教授所言:“由經(jīng)典和經(jīng)典詮釋所構(gòu)成的傳統(tǒng)經(jīng)學并沒有因此而中斷,經(jīng)學的研究形態(tài)開始轉(zhuǎn)向?qū)W術(shù)層面?!?30)陳居淵: 《20世紀中國經(jīng)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第4期。陳居淵教授的研究可以視為這種轉(zhuǎn)變之后的經(jīng)學存在形態(tài)之一。

        三、 多維視角

        除了上述可以分別判定在哲學陣營和經(jīng)學陣營的兩派學者之外,那場研討會還有一些學者并未明確表態(tài),表現(xiàn)了儒學研究的多元或調(diào)和的形態(tài)。比如華東理工大學陳迎年教授認為,一方面現(xiàn)代新儒家古今中西交匯的現(xiàn)代化視野并未過時,另一方面我們應當在儒家的多維視角中找一個“一”,由此他主張重建一種新的儒家政治哲學。陳教授早年研究牟宗三,近年來的文章多涉及政治哲學,由此可以看出其基本的研究進路。再如同濟大學陳暢副教授反思了宋明理學研究中以牟宗三為代表的哲學化研究方式的問題,他主張應當以經(jīng)學等研究方式對哲學的研究進路做一個多維度的補充。陳暢于2017年12月出版《理學道統(tǒng)的思想世界》一書,該書重點在于還原理學的思想史面貌,這顯然與其談到的致思路向是一致的。(31)陳暢: 《理學道統(tǒng)的思想世界》,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年。又如上海財經(jīng)大學朱璐副教授,她認為就儒家研究的多維形態(tài)來看,大家基本都是從儒士的角度談的,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士、農(nóng)、工、商的分疏來看,是否存在“儒農(nóng)哲學”、“儒工哲學”以及“儒商哲學”呢?朱璐個人的研究似乎偏于政治哲學,但是她所在的上海財經(jīng)大學則致力于“儒商”概念和問題的研究和推廣,比如他們于2016年12月召開了“首屆中華儒商論壇”,2017年7月又成立了“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儒商高等研究院”。東華大學沈云波副教授的觀點可以視為一種調(diào)和論,他認為我們的目標都是回到原原本本的儒家,那么儒家的經(jīng)學化和哲學化就沒有那么大的矛盾,所謂原原本本的儒家就是“以中國為中國而居于中國與天下(世界)之間的儒家”,“儒學要有這種抱負”。(32)上海研究院: 《一儒多表: 討論“如何是好”比獨斷“惟此是好”,更有意義》,《澎湃新聞》,2017年6月28日。

        前面談到,就上海的經(jīng)學研究來看,除了有曾亦和郭曉東教授這種因時而起的經(jīng)學研究之外,還有以陳居淵教授為代表的經(jīng)學學脈的現(xiàn)代傳承。(33)除這些學者之外,研究中涉及經(jīng)學的學者還有一些,比如上海師范大學王江武副教授,其近期的代表作為《淺論康有為對“孝悌”觀念的重新詮釋》,《現(xiàn)代儒學》第三輯,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同樣,上海中國哲學的研究也并非鐵板一塊,實際上,從整個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學脈傳承來看,有兩個學脈顯得生機勃勃,一個是以熊十力為源頭的“十力學派”,另一個則是經(jīng)金岳霖而由馮契開創(chuàng)的“金馮學脈”。從前面兩派爭論的情況來看,哲學派主要是后者的延續(xù),但這并不能說明前者在上海哲學界沒有影響。從地緣角度看,熊十力晚年定居上海十幾年,其《原儒》《體用論》《明心篇》等均寫于這一時期。當然,十力學派后來的影響主要經(jīng)由牟宗三、唐君毅和徐復觀等人而在港臺展開,但他們的學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又回溯到大陸,包括上海。因此,上海哲學界受到十力學派影響的學者大有人在。當然,這種影響也分厚與薄。

        厚者以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為代表,楊教授認為研究中國哲學,牟宗三是無論如何不能輕易越過去的,他常常自稱是牟宗三的私淑弟子。楊澤波教授專精研究牟宗三幾十年并于2014年出版巨著《貢獻與終結(jié): 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34)楊澤波: 《貢獻與終結(jié)——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全五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但是由于這套書有五大冊,字數(shù)多達240萬,所以他又于2018年12月出版了一個濃縮版《走下神壇的牟宗三》。(35)楊澤波: 《走下神壇的牟宗三》,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于該書的評價不是幾句話能夠概括的,可以肯定的是楊澤波教授的研究進路顯然是一種受到了十力學派影響的哲學的進路。楊教授批判繼承十力學派的這種哲學進路也影響到其弟子,就上海而言,復旦大學徐波的牟宗三佛學思想研究可以視為對楊教授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的補充,上海大學曾海龍的熊十力哲學研究則是對十力學派源頭的挖掘。(36)曾海龍: 《唯識與體用——熊十力哲學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作為楊澤波教授的學生,筆者的哲學立場也與十力學派的這種當代影響有關(guān)。

        薄者則以復旦大學張汝倫教授為代表,張教授早年研究西方哲學,后來進入中國哲學。2017年6月,張教授出版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明》一書,這是他近年來有關(guān)中西哲學的一本論文集。(37)張汝倫: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明》,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7年。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發(fā)現(xiàn),張教授站在古今中西的視野中,一方面掘發(fā)西方哲學自古至今隱微而關(guān)鍵的問題,另一方面則關(guān)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義理并系統(tǒng)反思了近代思想尤其是熊十力和馮契的哲學。他一邊將熊十力的學說看作“中國哲學的《獨立宣言》”,另一邊則盛贊馮契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融為一體的做法。當然,張教授最后都以其“實踐哲學”的主張加以批判和厘定。這種開闊的哲學視野使他不可能局限在一家一派的哲學中,而是站在當代中國以及當今世界的立場上直面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或許可以概括為: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明?不管怎樣,從研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角度來看,張汝倫教授的學問是一種哲學的進路。

        誠如郭曉東教授所言,儒學的經(jīng)學化和哲學化之間的緊張是儒家多維形態(tài)中最尖銳的對立。不過,在經(jīng)學進路沒有強勢崛起之前,上海中國哲學界的研究本來是在中國哲學史的名義下自成脈絡的。從某種程度而言,這類研究近年來不僅沒有衰落,反而顯得更加生機勃勃。這些研究可以根據(jù)“反向格義”的經(jīng)典中國哲學史研究范式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以西方哲學的某個區(qū)塊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比如中國的歷史哲學、政治哲學、語言哲學、認識論等等;另一種則是從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的角度進行的劃分,比如諸子研究、魏晉玄學研究以及宋明理學研究等等。當然,這些研究也可以有交叉。

        就前一種類型而言,從史學或歷史哲學的角度研究中國哲學是一個熱點,而這種研究又往往與政治哲學牽涉在一起。2018年12月,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學科主辦舉行了“經(jīng)史之間——古典時期的中國歷史哲學工作坊”,向外界宣示了一種不同于經(jīng)學和哲學的中國哲學的研究進路。會議主要召集人鄧輝教授是以歷史哲學的進路研究中國哲學的典型,2017年7月,其代表作《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出了修訂版,增加了多篇近年來研究該問題的力作。(38)鄧輝: 《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修訂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其他幾位學者也于近期推出其歷史和政治視角研究的作品。復旦大學李若暉教授于2018年5月出版《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治政制研究》,該書從反思歷史的角度回到作為儒家政制起點的漢代,以“德性政治”為核心系統(tǒng)討論了漢代政治哲學。(39)李若暉: 《久曠大儀——漢代儒學政治政制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8年。復旦大學吳震教授于2018年10月出版《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 中國政教問題再思》,該書不僅梳理了儒家政教問題的來龍去脈,而且重點考察了近代新儒家的政教觀,進而指出政教問題依然是我們的時代課題,關(guān)乎未來。(40)吳震: 《孔教運動的觀念想象: 中國政教問題再思》,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華東師范大學陳赟教授于2019年1月出版《周禮與“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論〉為中心》,該書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近幾年的為學方法,即一種經(jīng)史之學的進路,由史而經(jīng),進而探究中國思想的起源。(41)陳赟: 《周禮與“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論〉為中心》,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上述學者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國歷史哲學,上海師范大學吾淳教授的《重新審視“軸心期”: 對雅斯貝斯相關(guān)理論的批判性研究》則提供了一種世界歷史哲學的大視野。(42)吾淳: 《重新審視“軸心期”: 對雅斯貝斯相關(guān)理論的批判性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此外,就政治哲學這個大概念來講,其實很多學者的研究都有所涉及,比如楊國榮教授、朱承教授、朱璐副教授,以及上海社科院張志宏教授、上海大學袁曉晶副教授等等。(43)比如張志宏: 《政治哲學之于當代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范式意義》,《學術(shù)月刊》,2018年第2期。袁曉晶: 《〈孟子〉王道政治的自由觀念——以“義利之辨”為核心》,《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當然,也有從語言哲學研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比如復旦大學才清華副教授對魏晉言意之辨的語言哲學考察。也有將其研究定位為認識論的,比如華東師范大學郁振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張永超副教授等。也有從倫理學角度切入的,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德安博副教授對中國古代思想中撒謊與假裝的研究。(44)Paul J. D’Ambrosio, “Incongruent Names: A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Dao, vol.17/no.3,2018. “Authority without Authenticity: The Zhuangzi’s Genuine Pretending as Socio-Political Strategy,” RELIGIONS, vol.9/no.12,2018.也有從本體論角度展開的,比如上海應用技術(shù)大學茍小泉教授有關(guān)老子及陶淵明的研究。(45)茍小泉: 《陶淵明的本體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就后一種類型而言,諸子哲學和宋明理學的研究無疑是重點。復旦大學林宏星教授多年來專注于荀子研究,2016年12月出版《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2017年1月又推出《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46)林宏星: 《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復旦大學李若暉教授則深入老子哲學,2017年4月出版《道論九章: 新道家的“道德”與“行動”》。(47)李若暉: 《道論九章: 新道家的“道德”與“行動”》,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復旦大學劉康德教授長期從事魏晉玄學的研究,2017年10月推出其代表作《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的修訂版。(48)劉康德: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復旦大學徐洪興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宋明理學的研究,于2018年10月出版新著《唐宋之際儒學轉(zhuǎn)型研究》。(49)徐洪興: 《唐宋之際儒學轉(zhuǎn)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復旦大學吳震教授亦專精于宋明理學,尤其專注于陽明學,近年來,新作迭出,2018年11月出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傳習錄》,這可以視為對陽明《傳習錄》作整理解讀的一部集大成之作(50)吳震: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傳習錄》,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2018年12月,又推出《朱子思想再讀》,以一個陽明學專家的視角解析朱子思想。(51)吳震: 《朱子思想再讀》,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可以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中國哲學史各個區(qū)塊的研究中,復旦大學哲學系是一大重鎮(zhèn),前面是老一輩學者,新一代學者中張子立的研究涉及宋明理學和現(xiàn)代新儒家,何益鑫的研究則側(cè)重于先秦子學。復旦大學之外,其他學者也涉及此類研究,比如同濟大學陳徽教授2017年7月出版《老子新校釋譯》(52)陳徽: 《老子新校釋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季蒙教授2018年6月出版《周易的思想體例》(53)季蒙: 《周易的思想體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杜保瑞教授于2017年推出兩本著作,《話說周易》和《牟宗三儒學平議》,一本涉及先秦哲學,一本涉及當代新儒家。(54)杜保瑞: 《話說周易》,濟南: 齊魯書社,2017年;《牟宗三儒學平議》,北京: 新星出版社,2017年。上海師范大學崔宜明教授2018年出版《從鵬扶搖到蝶蹁躚: 〈逍遙游〉〈齊物論〉通釋》(55)崔宜明: 《從鵬扶搖到蝶蹁躚: 〈逍遙游〉〈齊物論〉通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上海電機學院趙麗端2017年出版《在通與獨之間——莊子哲學的闡明》,屬莊子哲學研究。(56)趙麗端: 《在通與獨之間——莊子哲學的闡明》,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上海社科院張錦枝近年主要研究宋明理學。(57)比如: 張錦枝: 《朱子誠意論及其對明中晚期主意學者的影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上海健康醫(yī)學院陳焱近年來聚焦王船山哲學的研究,屬明末清初哲學。(58)比如: 陳焱: 《船山與變法——論王船山對譚嗣同的精神氣質(zhì)與哲學思想之影響》,《船山學刊》,2017年第4期。

        除以上各種類型的研究之外,上海中國哲學界的多維視角還有以下幾種: 其一,觀念史的視角。華東師范大學高瑞泉教授長期從事近代觀念史研究,就近兩年的作品來看,2017年發(fā)表的《重建“信德”: 從“信”的觀念史出發(fā)的考察》可視為一篇代表作。(59)高瑞泉: 《重建“信德”: 從“信”的觀念史出發(fā)的考察》,《學術(shù)月刊》,2017年第7期。高教授的弟子上海師范大學蔡志棟副教授分別于2018年6月和7月推出《從“天理”到“真理”——先秦諸子與中國現(xiàn)代認識自由論》和《先秦諸子與中國現(xiàn)代政治自由的誕生》兩本書,關(guān)注“自由”觀念。(60)蔡志棟: 《從“天理”到“真理”——先秦諸子與中國現(xiàn)代認識自由論》,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先秦諸子與中國現(xiàn)代政治自由的誕生》,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年。上海財經(jīng)大學吳曉番副教授以及上海社科院鮑文欣亦涉及觀念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顧紅亮教授于2017年和2018年相繼出版《論責任》和《責任中國》兩本書,關(guān)注“責任”觀念。(61)顧紅亮: 《論責任》,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責任中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此外,華東師范大學陳喬見副教授近年來對于中國古代“公私”觀和“義”觀念的研究,也屬于一種觀念史研究。(62)比如,陳喬見: 《春秋時代的義勇觀念及其道德精神》,《哲學動態(tài)》,2018年第10期;《儒家的公私觀》,《國際儒學論叢》,2018年第1期。其二,古典學的視角。同濟大學中國哲學學科在古典學的旗幟下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7年12月,柯小剛教授出版《生命的默化: 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力圖探索在當代社會開展古典通識教育以及重建古典生活方式的可能性。(63)柯小剛: 《生命的默化: 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年。2018年5月,張文江教授則出版了其《古典學術(shù)講要》的修訂本,重申了其通過閱讀古代經(jīng)典而獲得生命啟迪的古典學立場。(64)張文江: 《古典學術(shù)講要(修訂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其三,地域儒學的視角。吳震教授于2018年1月出版《東亞儒學問題新探》,涉及“東亞儒學”的概念。(65)吳震: 《東亞儒學問題新探》,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由上海師范大學石立善教授等主編的《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共5輯30冊,于2017年3月出版,這涉及日本儒學及思想。(66)石立善、周斌主編: 《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年。2018年11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和上海儒學院等舉辦的“江南儒學構(gòu)成與創(chuàng)化”學術(shù)研討會則提出了“江南儒學”的概念。其四,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比如華東師范大學陳衛(wèi)平教授多年來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系的思考(67)比如: 陳衛(wèi)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因時、因史、因事”建構(gòu)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話語》,《江海學刊》,2018年第1期。;上海師范大學樊志輝教授的研究也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與華夏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等問題。(68)比如: 樊志輝: 《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與華夏傳統(tǒng)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敘事方式的開放性》,《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跨越時空的遙契與超越——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想象的精神資源》,《理論探討》,2018年第2期。其五,身體哲學的視角。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張震從身體哲學角度對王船山的討論。(69)比如,張震: 《“顯諸仁,藏諸用”奚以可能?——論王船山以身載道的道德哲學》,《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其六,詮釋學的視角。比如華東師范大學潘德榮教授近年來提出“德行詮釋學”的概念,力圖建立一種中國詮釋學(70)比如,潘德榮: 《“德行”與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06期。;上海交通大學王金鳳有關(guān)宋代經(jīng)典詮釋學的研究亦屬此類。(71)比如,王金鳳: 《歐陽修的經(jīng)典詮釋范式及其有效性思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余論

        本文的目標是圍繞2017—2018兩年間上海中國哲學界的基本情況進行簡單的梳理和評介,這當然只能是一種粗線條的描摹??傮w而言,上海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一種多維視角的態(tài)勢,各種視角之間既有相互依存和共進的一面,也有相互對立和緊張的一面。其中經(jīng)學和哲學的對立和互動最明顯。從當代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分化是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反思的結(jié)果。具體說來,當以西方哲學裁定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這種“反向格義”的研究范式逐漸老化以后,必然有一個儒學走向何處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思路無非兩條: 一是遠離哲學的進路,經(jīng)學就是這種進路中突出的一種;二則是反思哲學的進路,即依然堅持哲學的進路,但是拒絕對哲學產(chǎn)生教條化的理解。進一步來看,經(jīng)學和哲學的對立源于對“整全”概念的不同理解,在經(jīng)學派看來,經(jīng)學代表了某種整全性,但在哲學派看來,哲學才意味著真正的整全。這種吊詭的現(xiàn)象說明兩派之間的爭論或許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雙方完全可以在進一步的對話和爭鳴中實現(xiàn)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72)就筆者之見,經(jīng)學派拒斥哲學,但作為其根本關(guān)懷的“整全”問題仍然是一個哲學問題,舍此問題則經(jīng)學的合法性無從談起。因此,如果可以消解對哲學的教條化理解的偏見,那么經(jīng)學和哲學之間的互相理解還是可能的。這也是我們可以在“中國哲學”的名義下來談經(jīng)學問題的一個理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上海中國哲學界的范圍內(nèi),一種多元共存和諸家爭鳴的風氣正在形成。這樣的風氣將有助于其進一步發(fā)出上海的聲音并參與世界范圍內(nèi)的百家爭鳴。

        2001年9月11日,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訪問上海,在設(shè)宴招待環(huán)節(jié),德里達于席間有意無意地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這句話引發(fā)了在座上海學者尤其是王元化先生的錯愕,于是他便與德里達進行了一番辯駁和交流。(73)參見: 《是哲學,還是思想——王元化談與德里達對話》,《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12月13日。以此事件為導火索,一場遍及中國大陸甚至延伸至海外的有關(guān)中國哲學“合法性”的持續(xù)討論就此產(chǎn)生。十幾年過去了,這場國際性的對話所產(chǎn)生的影響余波未了,上海中國哲學界近年來所逐漸形成的多維互動的局面尤其是經(jīng)學、哲學之辯可視為一個突出代表。有趣的是,有關(guān)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的大討論源于上海而又在上海醞釀出一個典型,其中的原因或許只能訴諸于上海中國哲學界的上海性,由此,“海派中國哲學”的概念就浮出水面了。

        猜你喜歡
        經(jīng)學儒學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jīng)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jīng)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jīng)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儒學交流在路上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經(jīng)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什么是儒學之本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五月天激情电影|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中文字幕34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青青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av日韩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人妻| 亚洲av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 中文字幕人妻熟在线影院|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情侣| 人妻少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六月丁香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成av人最新无码| 国产高跟丝袜在线诱惑| 丰满人妻猛进入中文字幕|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无码一级视频在线| 国产av一区二区内射|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毛茸茸| 国产精品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偷窥村妇洗澡毛毛多| 成年人视频在线播放视频|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不卡二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蜜柚| 把插八插露脸对白内射|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国内嫩模自拍偷拍视频|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视频|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不卡|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