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濱河小學
低年級的孩子雖然小,但是只要教師教給孩子有效的閱讀策略,良好的閱讀習慣定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開辟圖書角:選擇一個較為安靜的區(qū)域作為圖書角,圖書角提供大量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閱讀材料,讓孩子能利用一日各銜接環(huán)節(jié)(如課間活動、餐點后、散學前等時間)隨時可以接觸書,可以和同伴一起坐下來閱讀,來獲得認同、接納、借鑒同伴的閱讀經(jīng)驗,孩子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由取放,并引導孩子帶著目的、帶著問題去看書,幫助孩子克服亂翻書的習慣。在閱讀圖書過程中,孩子可以輕輕交流,并和同桌交流;另外,還鼓勵孩子帶自己喜歡看的圖書來學校閱讀,也可以和小朋友互相交換閱讀,不僅能分享閱讀面,還能增強小朋友之間的友誼,大大提高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充分運用墻面。傳統(tǒng)觀念的閱讀是首要打開書本才能看書閱讀,我們利用墻面環(huán)境閱讀,學生抬頭就能看見圖畫和文字。無形中引導學生走進圖書世界。特別是板報墻,學生借助圖畫、資料可以輕松地掌握墻上的文字。每個月或者每個周都有不同的主題,隨著主題的變化,上面的文字圖畫也隨之變化,學生又會有意無意的認識新的文字。如在《學雷鋒》的主題中,我們設立了“雷鋒小故事”“雷鋒語錄”“我周圍的小雷鋒利”等欄目,收集了有關雷鋒的圖片等等。孩子們興趣很高,一下課就去看張貼的各種圖片與文字,并嘰嘰喳喳地與同伴討論。也可以結合本班孩子中發(fā)生的好人好事、分享趣聞或在電視節(jié)目和周圍環(huán)境中,把他們感到新鮮有趣的事,編寫一些兒歌、小故事放進新聞發(fā)布墻中,供孩子閱讀,使他們能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1.把閱讀融入活動中
為保證學生閱讀活動的連續(xù)開展,我校把閱讀列入一日常規(guī)活動中,每天中午都有固定的20—30分鐘閱讀時間。同時,在小學班級活動各環(huán)節(jié)中滲透閱讀活動。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閱讀打基礎
(1)故事引趣——感受書的神奇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要培養(yǎng)他們從小愛看書,老師利用每天的早會或者每周的班隊活動課的時間,聲情并茂地講述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故事,學生看到老師講得有趣,也會無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師要有計劃的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耳濡目染,學生就會覺得書是那樣的神奇,慢慢的也會覺得書里有很多故事在等著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種學習課外閱讀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調(diào)動讀書的欲望
老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設置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學生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想讀書的沖動,例如我給學生講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說: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還怕貓,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這時我說,想不想知道結果呢?學生紛紛要我講,我卻故作神秘說,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這時發(fā)給他們拼音版的故事閱讀,孩子們讀得可起勁了。
(3)體驗表現(xiàn)
在對故事重點情節(jié)或細節(jié)的把握中,教師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情、言語等外顯行為進一步理解作品,將靜態(tài)畫面與動態(tài)體驗結合起來。實踐中,我們?yōu)楹⒆觿?chuàng)設圖畫故事的情景,讓孩子在動態(tài)的情景中體驗故事內(nèi)容,并在情景中講述故事、表演故事,讓孩子將接收到的語言信息再現(xiàn)到相應的動態(tài)情景中。
(4)假設想象
教師引導學生跳出常態(tài)下故事進展程序,讓學生根據(jù)圖畫故事中提供的各種線索,通過思考、想象,假設出不同條件下故事進展順序,為故事添上新的色彩。
(5)指導讀書筆記
低年級的讀書筆記一般在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開始,主要以抄寫型、聽記型、摘抄型為主。前兩種閱讀筆記以教師讀,學生聽記、按原文抄寫等形式為主,不需要教師太多的指導;而摘抄型筆記則需要教師指導。低年級學生接觸的語言材料較少,語感差,如果放手讓學生去摘抄,他們不得其法,可能會胡亂地摘抄,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樣就失去了摘抄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摘抄的方法。首先哪些內(nèi)容需要摘抄,教師給予學生明確的規(guī)定:帶有生字的詞語,可以鞏固生字;學生口語表達中不規(guī)范的詞語書中正確的表述,可以規(guī)范語言;描寫人物、動物、景物的形狀、聲音、動作、色彩十分形象的詞句,描寫四季天氣變化的語句,精彩片段以及成語、格言、警句等,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用來概括總結道理,對人有警示、啟迪作用的語句,可以教育學生;學生感興趣的有關自然界等各方面的科學小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積累。這樣學生摘抄起來目標就很明確了。為了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摘抄的方法,學會摘抄,還可以采用集體示范法。以大家共同閱讀的一篇或幾篇文章為例,通過教師示范,講清摘抄的理由。還可以運用比較法,把學生的摘抄筆記進行比較,通過教師講評,指導他們哪些詞需要摘抄,哪些詞則不需要摘抄。通過反復摘抄訓練達到掌握摘抄方法的目的。
1.“我愛聽”活動——文學作品的欣賞活動(每天15分鐘左右)。時間可安排在早讀。目的在于給孩子規(guī)范的文學語言熏陶,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力和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力。
2.自制圖書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愛書、愛看書的一種好辦法。不僅可以制作各種連環(huán)畫、故事書、新聞快訊、照片故事、背景粘貼等。還可以是孩子自己畫的作品,或者是從舊報紙或舊書上剪下來的,裝訂成圖書,送給好朋友或父母,讓孩子們在體會成功的同時也學會分享。孩子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游戲,獲得了更多的閱讀材料,豐富了閱讀內(nèi)容,又保證了閱讀數(shù)量。
3.情境表演:在教學中,老師經(jīng)常為孩子搭建情境表演的平臺,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和《兩只小獅子》等,我請幾個小朋友排練好小話劇進行表演,讓孩子們觀看,這種生動的角色表演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jié)及對話,學起來顯得輕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孩子進行角色表演,孩子們表演的興致很高,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種表演情景的教學形式遠比枯燥的講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