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1964年首次被發(fā)現(xiàn)[1],分布最廣泛的人類皰疹病毒之一,通過唾液,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EB病毒感染是兒科較為常見的病毒感染之一,兒童感染后癥狀常不典型,容易漏診。幼兒感染后常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2]。EBV長期潛伏在淋巴細胞內(nèi),以環(huán)狀DNA形式游離在胞漿中,并整合在染色體內(nèi)[3]。血清學抗體檢測對EB病毒感染的診斷尤為重要,近年來多采用多種EB病毒抗體的聯(lián)合檢測[4-5],EBV抗體譜可以綜合判斷出EBV感染時期,為EB病毒感染診斷的首選指標[6]。本研究聯(lián)合檢測4種EB病毒抗體,以評估兒科患者的EB病毒感染情況,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血清標本來自吉林省一汽總醫(yī)院2015年1月1日-2018年3月22日,兒科門診及住院患者3 277例,其中男1 910例,女1 367例,男女比例1.4∶1。將所有病例按年齡劃分為≤3歲,4~5歲,≥6歲三個年齡組。
采用德國歐蒙醫(y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生產(chǎn)的抗EB病毒衣殼抗原抗體IgM(EBV-CA IgM )檢測試劑盒、抗EB病毒衣殼抗原抗體IgG(EBV-CA IgG)檢測試劑盒、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體IgG(EBV-EA IgG)檢測試劑盒、抗EB病毒核抗原抗體IgG(EBV-NA IgG)檢測試劑盒。均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
TECAN洗板機,安圖Phomo酶標儀。
經(jīng)ELISA法進行4種抗體檢測,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結(jié)果以陰性/陽性報告。
應(yīng)用SPSS16.0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出現(xiàn)以下13種模式:模式1:EBV-CA IgM陽性。模式2:EBV-CA IgM、EBV-CA IgG陽性。模式3:EBV-CA IgM、EBVCA IgG、EBV-EA IgG陽性。模式4:EBV-CA IgM、EBV-EA IgG陽性。模式5:EBV-CA IgM、EBV-CA IgG、EBV-NA IgG陽性。模式6:EBV-CA IgG、EBV-EA IgG、EBV-NA IgG陽性。模式7:EBV-CA IgM、EBV-NA IgG陽性。模式8:EBV-CA IgM、EBVEA IgG、EBV-NA IgG陽性、模式9:全陽。模式10:EBV-CA IgG陽性。模式11:EBV-CA IgG、EBV-NA IgG陽性。模式12:EBV-NA IgG陽性。模式13:全陰。根據(jù)不同的組合模式,將EBV感染(階段/活動性)分為三類:1、急性感染: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2、既往感染:模式10、模式11、模式12。3、感染后復發(fā):模式5、模式6、模式7、模式8、模式9。
EB病毒的總陽性2 783例,陽性率84.93%(2 783/3 277)。急性感染779例,急性感染率23.77%(779/3 277);既往感染1 196例,既往感染率36.50%(1 196/3 277);感染后復發(fā)808例,感染后復發(fā)率24.66%(808/3 277);未感染494例,未感染率15.07%(494/3 277)。
2 783例EBV感染患兒中,男童感染1 577例,男童感染率82.57%(1 577/1 910),女童感染1 206例,女童感染率88.22%(1 206/1 367)。男女童感染率存在性別差異(χ2=19.916,P<0.05),且女童感染率高于男童。
各年齡組EBV感染階段見表1。各感染階段與年齡存在差異。急性感染階段,≤3歲與4~5歲組比較存在差異( χ2=47.012,P<0.05),與≥6歲組比較存在差異(χ2=133.3598,P<0.05);急性感染以≤3歲組最高(37.15%),≥6歲組最低(14.34%)。既往感染階段,≥6歲組與≤3歲組比較存在差異(χ2=148.0104,P<0.05),與4~5歲組比較存在差異(χ2=37.0399,P<0.05);既往感染以≥6歲組最高(48.28%),≤3歲組最低(21.16%)。感染后復發(fā)4~5歲組與≥6歲組比較存在差異(χ2=3.9159,P<0.05),與≤3歲組比較存在差異(χ2=16.1704,P<0.05);感染后復發(fā)以4~5歲組最高,≤3歲組最低。未感染階段,≤3歲組與≥6歲組比較存在差異(χ2=24.1711,P<0.05),4~5歲組與≥6歲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27,P>0.05);未感染以≤3歲組最高(21.65%), 4~5歲組與≥6歲組基本一致。
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EB病毒感染患兒以呼吸道感染為主[7],癥狀多樣,輕重不一,也可累及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有報道與兒童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有關(guān)聯(lián)[8]。一旦感染,EBV在人體B細胞建立潛伏感染,受感染者將成為終生攜帶者。EBV健康攜帶者咽部不定時排毒,在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和某些因素觸發(fā)下,潛伏的EBV可以被再激活,引起病毒復制和臨床癥狀[9]。原發(fā)性EBV感染過程中首先產(chǎn)生針對衣殼抗原抗體IgG 和IgM(抗CA-IgG/IgM ),在急性感染的晚期,抗早期抗原抗體(抗EAIgG)出現(xiàn),在恢復期晚期,抗核抗原抗體 (抗NA-IgG)產(chǎn)生??笴A-IgG 和抗 NA-IgG 可持續(xù)終生。
約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體陽性。本研究EBV在兒科患者中的感染率達到了84.93%,高于陸萍等68.84%的報道[10]。另外,本研究顯示女童感染率高于男童,與陸萍等對寧波地區(qū)的報道[10]一致,與竇蕾等對烏魯木齊地區(qū)患兒及及杜坤等對荊州市EBV感染無性別差異的報道[11-12]不一致。可能與地區(qū)、民族差異有關(guān),有待進一步研究與確證。
隨著年齡的增長,EBV急性感染率下降,既往感染率增加。兒童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加之成人病毒攜帶率達90%以上,極易傳染給嬰幼兒,年齡越小,發(fā)生急性感染的幾率越大。隨著年齡增大,大部分患兒已成為既往感染者,免疫功能增強,發(fā)生急性感染的幾率下降。感染后復發(fā)以4~5歲組最高,≤3歲組最低,EBV健康攜帶者咽部不定時排毒,在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和某些因素觸發(fā)下,潛伏的EBV可以被再激活,引起病毒復制和臨床癥狀。未感染率≤3歲組最高,與其大部分在家中看護,與群體環(huán)境接觸相對較少,接觸病毒幾率相對較低有關(guān)。而大于3歲,大部分兒童已經(jīng)進入幼兒園,與社會接觸的幾率也增多,感染病毒的幾率也增加,未發(fā)生過EB病毒感染的幾率則大大減少。
總之,EB病毒在兒科患者中的感染率還是很高的,四種抗體的聯(lián)合檢測可區(qū)分不同的感染階段。
表1 不同年齡組不同感染階段例數(sh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