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明
(河南省遂平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河南 遂平 463100)
作為國家重要糧食作物,玉米生長期間容易受到大斑病的危害,導致玉米產量和質量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為保證玉米種植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還要加強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大斑病的控制管理,保證玉米產量和品質能夠提高。
感染玉米大斑病,初期玉米葉片會產生水漬狀青灰色斑點,之后沿著葉脈向兩端擴展,最終在中央位置形成淡褐色或青灰色大斑,在邊緣位置形成暗褐色大斑。發(fā)展至后期,病斑將發(fā)生縱裂,甚至發(fā)生融合,導致葉片變黃枯死。在潮濕季節(jié),病斑下將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部分位置出現壞死斑。而病斑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將通過氣流傳播,導致玉米受到多次侵害,造成玉米品質和產量下降。分析大斑病的發(fā)生原因可以發(fā)現,病原為大斑凸臍蠕抱真菌,冬天將以玉米殘體作為棲息越冬場所,而玉米種子只攜帶較少病菌。實施玉米連作,容易導致病菌積累。在第二年溫度適宜時,病菌會在適宜濕度下被激活,產生的孢子隨雨水和氣流進入玉米葉片內,導致葉片受病菌感染。環(huán)境越潮濕,孢子越多。在空氣濕度達到90°以上時,最適宜孢子形成,因此大斑病主要在中溫、高濕氣候下流行。在不同玉米品種間,抗性存在明顯差異,染病幾率也有所不同,抗病性較低的品種更容易患上大斑病。
在玉米大斑病防治上,首先應選取抗病玉米品種,使玉米對病菌抵抗能力得到增強。種植玉米前,應結合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土壤等因素進行品種選擇。在大斑病發(fā)病率較高的地區(qū),需要選擇抗病、耐病的品種,特殊條件下可以進行玉米品種搭配選擇,通過交替種植降低疾病發(fā)生率。此外,可以利用抗病品種進行抗病自交系的培育,將玉米大斑病單基因和多基因抗性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大斑病發(fā)生得到有效防治,從根本上防止大斑病的大面積流行。
考慮到玉米連作容易導致農田病菌積累,還要合理搭配作物,使玉米栽培技術得到改進。結合株型、根系等作物特性,可以進行間套種植,因地制宜的將玉米與馬鈴薯、小麥等作物進行套種。對夏玉米進行早播早種,能夠降低大斑病的發(fā)生概率。采取套種措施,進行寬窄行種植,窄行種植玉米,保持33cm行距和13~17cm株距,寬行種植其他作物,種植3800~4300株/667m2玉米,通過綜合運用田間管理措施,能夠使病害發(fā)生得到減少。
在玉米種植期間,通過科學管理能夠為玉米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在春夏玉米播種前,需要對上年殘株病葉進行處理,避免殘留病菌源導致種植地塊受到侵染。通過深耕、細作,能夠使病源得到有效去除。為對種植結構進行改善,可以進行輪作倒茬,保證田間透光,通風良好,能夠使玉米茁壯成長。在田間建設灌排系統(tǒng),確保干旱時及時灌溉,洪澇時排水及時,能夠為玉米創(chuàng)造適宜生長環(huán)境。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做好施肥工作,結合玉米發(fā)育情況施加肥料,如長效肥、有機肥、無機肥等多種,可以結合玉米生長需求和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搭配使用,使植株保持健壯,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在玉米抽雄期間,還應增加氮肥,避免后期出現脫肥問題。在生長中后期,需要做到中耕除草培土,降低田間濕度,將底部2~3片葉摘除,使田間保持良好通透性。在玉米收獲后,需要將田間病殘體徹底清除,采取燒毀或深翻方式使病原菌快速分解。使用玉米秸稈堆肥,需要高溫發(fā)酵將病菌去除。
采取化學防治措施,還應加強玉米大斑病預測,做到及時發(fā)現大斑病,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保證藥劑得到及時噴灑。采用農藥治療大斑病,通常在大田發(fā)病中心菌源處使用藥劑,需要找好發(fā)病主要時期,在病株率達到70%、病葉率達到20%時進行農藥噴灑,以便使玉米產量得到有效挽回。而在玉米大斑病防治方面,可以酌情用藥。在玉米發(fā)病初期,需要使用內吸性殺真菌藥劑,如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等等。在藥劑使用時,應做到均勻噴灑,保證用量充足。在玉米心葉末期到抽雄階段,也應當實時噴灑藥劑,如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40%克瘟散乳油等,通常每畝噴灑50~75kg藥液,應使整株葉片都能接觸到藥劑[1]。針對穗位上的葉片,需要重點噴施,還應做到交替使用藥劑。每間隔7~10d,可以進行1次噴灑,連續(xù)噴施2~3次。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需要適當增加藥量,以便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在玉米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需要重視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工作,以便使玉米生產水平得到提高??紤]到玉米大斑病主要受氣候、品種等因素影響,還要選取抗病玉米品種加強疾病防治,通過合理配置作物和加強種植管理盡可能降低疾病發(fā)生可能性,并采取化學防治措施實現疾病控制,繼而為玉米正常發(fā)育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