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濤
社會化理論是研究在特定的人類社會交往中,個體經過與外界環(huán)境互相影響,逐步轉化成為社會屬性過程的理論。作為貫穿從生到死的思想實踐活動,人的青年時期因為是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個階段的社會化尤為重要,特別是大學生作為社會文明生活重要的一環(huán),其社會化的水平高低既決定著本人的人生發(fā)展,又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1]。進入新時代后,受到我國社會轉型矛盾增多,外國糟粕思想的沖擊等影響,社會思想觀念更加復雜多變,個體價值觀日益多元化,水平良莠不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個別大學生甚至存在價值觀扭曲、政治意識淡薄等問題,這就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思政工作模式,來引領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穩(wěn)步前進[2]。
社會化理論最早來源于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和羅伯特海斯,他們提出社會化本質是個體得到政治思想和工作行為的階段,是傳承社會知識、政治文化、價值觀等的有效措施,以政治心理為出發(fā)點,系統(tǒng)論述了這一詳細過程,逐漸形成系統(tǒng)的社會化理論體系[3]。當今作為社會政治學科重要研究內容的社會化研究,被學術界重新定義,大體上來說,社會化理論本質就是單個自然人通過學習不斷獲得相關理論知識,領悟主流文化,樹立自身關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過程,形成自己所堅持的政治信仰。
首先,作為大學生社會化重要理論依據的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們是人類文明歷史至今最科學、最富有生機的思想體系。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在要求就是讓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哲學本質,系統(tǒng)學習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其次,吸收中國千年歷史文化傳統(tǒng)精髓,將其作為中國當代大學生社會化的理論根本,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忠義禮智信等優(yōu)良作風,為大學生的社會化提供寶貴的精神資源[4]。最后,西方學者專家從不同方面對社會化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獲得十分豐富的理論成果,這也值得我們去借鑒西方政治社會化理論的精華,避免西方國家走過的彎路。
大學生領悟踐行社會政治理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屬于社會化的范疇,這種過程是全面立體的,其基本內容包括:一是知識社會化,學習作為社會化理論基礎的政治知識不僅能領悟理解馬列主義理論體系基本知識,而且有助于提高專業(yè)研究能力,使得大學生具備社會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前提基礎。二是方向的社會化,全球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影響力大小不一,這都影響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所以在受到各種思潮沖擊時,大學生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主流人生觀,就變得尤為重要。三是素質的社會化,素質是社會化理論的有機結構基礎,并成為衡量社會化理論的重要標準,作為大學生社會化的核心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生的政治立場是否堅定[5]。四是情感的社會化,讓大學生個體主動融入社會,主觀上培養(yǎng)認同感,孕育愛國主義,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社會認同情感。
在信息化時代大潮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搜集更新信息的速度不斷加快,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大學生和現實社會的關系,但是凡事有利有弊,互聯網的發(fā)達也帶來諸多干擾,個別大學生個人意志不夠堅定,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想沖擊,迷失自我[6]。為減少類似情況的發(fā)生,當代大學生要加強完善自我評判標準,完成社會化轉變的過渡。學習轉變的同時,大學生在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吸引時,有的喪失在物質享受中,不再追求精神上的滿足,直接降低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動力。通過分析大學生思想的特點,得出因為大學生思想還不成熟極易受到環(huán)境影響,所以加強思政工作就必須要針對思想動態(tài),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增強思政工作的魅力。
一是隨著新興媒體的發(fā)展,思政工作的范圍逐漸從現實世界滲透到虛擬世界,虛擬交往容易遮蔽人本來的面目,對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工作增加了難度,傳統(tǒng)思政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并不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
二是大學生群體雖然接受能力強,但是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在社會多種文化思潮的沖擊下,容易歪曲自身的價值觀[7]。
三是過度的商業(yè)化為大學生思政工作開展帶來不良影響,商業(yè)的繁榮發(fā)展為社會帶來物質財富,但是過度的商業(yè)化干擾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帶有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起到一定反作用。
隨著科技文化的迅速進步,思政工作在互聯網的帶動下,面臨著新的困難局面,傳統(tǒng)文化觀念受到侵蝕,個別大學生存在消極的思想觀念,沒有遠大理想信念,三觀不正,不講誠信沒有愛國情懷,愛國精神有所淡薄等新問題,創(chuàng)新思政工作模式是適應新時期發(fā)展形勢的要求,及時創(chuàng)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基礎勢在必行[8]。同時,思政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也是滿足自身進步的需求。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大學生來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高校應切實提高思政工作的實際效果,堅持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彰顯思政工作充沛的活力[9],使得大學生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
作為時代的天之驕子,當代大學生思想比較活潑,個人精力旺盛,勇于探索未知領域,關注社會民生問題,對國家充滿感情,對實現自我價值有著現實需要。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存在的不足,他們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思想價值體系,自身認知能力有限和生活閱歷不足,在追求個性的道路上,容易受到社會錯誤思想的帶動,無法真正了解、認識、解決自身遇到的難題[10]。針對這種客觀存在的現狀,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復雜環(huán)境影響下,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的復雜性,思政工作開展應因地制宜,順勢而為。以大學生日常為出發(fā)點,社會化關注思政理論培育,貼近實際,在思政工作中抓好教育新時代理念的落實。從大學生的角度,緊密深入了解社會活動,關心關注大學生思想波動,滿足其實際需要,有機融合社會化工作的實際問題和教育理念,掌握思想底數,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優(yōu)質的思想保障服務,引領大學生團體建設健康發(fā)展。
社會化理論影響下,為更好地服務當代大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體系,思政工作模式需要加以創(chuàng)新拓展[11]。與之前相比,思政工作不能局限于教育課堂這個框架內,而是要滲透到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學習生活等密切相關的區(qū)域。大學生思政教育要關聯課堂文化學習、社會崗位就業(yè)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針對性的開展創(chuàng)新。在高校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工作中,思政工作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好一技之長,還要積極開展社會化教育,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完善社會化思政教育工作,強化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組成一個有機整體。
高校以往的主要思政工作方式是采取填鴨式說教性質的課堂教育,但是自從互聯網教育擴散以后,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受到很大沖擊,甚至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其生命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與生活學習密切結合,從而引發(fā)大學生思政工作模式更加豐富多彩,也需要持續(xù)發(fā)展大學生思政工作新模式。把傳統(tǒng)的、有效的思政工作方式和創(chuàng)新的、有活力的思政工作方式結合在一起,同時融合多種教學實踐和工作實際,順應“互聯網+”時代新需求,轉變思路模式,開創(chuàng)思政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的舞臺,在嶄新舞臺上強化社會化教育,在日常交往學習中感悟思政工作,無聲無息中讓其接受社會化教育成果[12]。日常注重更新思政工作新理論,探討社會民生問題,發(fā)出大學生自己的聲音,為社會化發(fā)展建言獻策,讓思政工作新模式達到常態(tài)化。
作為高等學府思政工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持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從理論感知和實際行動兩個方面去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提升大學生社會化水平。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面臨更多新局面的挑戰(zhàn),國內外文化思潮的沖擊,為大學生價值觀形成既提供有益借鑒,又帶來糟粕影響。在互聯網日益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下,思政工作形勢不容樂觀,思政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應緊貼大學生思想新特點,使社會化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改革創(chuàng)新社會化模式,不斷拓寬工作范圍,有機融合社會化工作的實際問題和思政教育理念,掌握思想底數,開創(chuàng)思政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平臺,強化思政社會化教育,為思政工作模式發(fā)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為大學生社會化成長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