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霞,蔣祁桂,蔡濤
(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
腦卒中在神經(jīng)內(nèi)科中發(fā)病率較高,具有病情進展快、復雜危重等臨床特點,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腦卒中死亡率逐漸降低,但致殘風險卻不斷提升,需盡早開展康復性訓練,有助于促其恢復、改善預后[1]。本文以腦卒中偏癱患者64例為觀察對象,分析采取常規(guī)康復+行為學療法、超早期康復+行為學法療法的療效差異。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4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齡55-83(72.38±10.71)歲,病程1-13(8.34±1.78)d;左下肢15例,右下肢17例。觀察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54-84(72.84±10.39)歲,病程1-14(9.56±1.91)d;左下肢16例,右下肢16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入院后接受頭部MRI檢查,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明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2)初次發(fā)病,病程≤14 d。(3)單側肢體障礙,下肢功能障礙程度較重。(3)意識清楚,無精神疾病。(4)對本次研究內(nèi)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除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以外其他急性腦血管意外疾病。(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3)腫瘤、凝血障礙、傳染性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行為學療法開展康復訓練;觀察組聯(lián)用常規(guī)康復+超早期康復+行為學療法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1)上肢康復,引入體感游戲Kinecr[3],并由研究人員告知患者如何參與高爾夫、乒乓球運動,每次30 min,第1-6 d運動,第7 d暫時休息,7 d/療程;在與患者溝通中,需采取鼓勵性語言,將游戲的趣味性及靈活性加入其中。(2)下肢康復,在研究人員輔助下經(jīng)由下肢機器人跑臺完成下肢康復訓練,比如步行訓練,逐步增加難度,并減少引導力[4]。(3)手部精細運動恢復[5],依次在健康志愿者、腦卒中偏癱患者群體中經(jīng)由數(shù)據(jù)手套采集手部運動范圍,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分析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手部精細運動康復方案,制定階段性目標及總目標,鼓勵家屬陪同,督促并支持患者嚴格執(zhí)行康復計劃。(4)空間感覺及肢體平衡恢復[6],開展高頻經(jīng)顱刺激療法,初始強度為95%患者目前肢體運動閾值,2次/d,每次10 min,治療1 d后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強度;第1-6 d治療,第7 d暫時休息,7 d/療程。(5)吞咽功能恢復,參照相關文獻[7],開展面部、唇部、下頜部及口腔內(nèi)訓練。(6)了解患者心理情況及一般資料,對其開展針對性心理安撫,注意人文關懷,且保護患者自尊與隱私;基于行為學理論,掌握患者習慣性動作,指導患者適當運動,比如床上運動,太極拳及散步等[8],其中太極拳、床上運動可配合虛擬現(xiàn)實技術完成,比如在患者身旁或面前設立不斷重復標準康復動作的三維立體投影。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干預后12周Fugl-Meyer評分(FMA評分)、改良Barthel(MBI)、標準吞咽功能量表(SSA)評分)。其中FMA評分用于評估肢體運動功能,分數(shù)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MBI用于評估生活自理能力,分數(shù)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高;SSA用于評估吞咽功能,分數(shù)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以SPSS 17.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經(jīng)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計量資料,開展t檢驗,以P<0.05為數(shù)據(jù)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干預前FMA、MBI、SSA評分分別為(31.25±15.36)分、(27.68±11.02)分、(34.52±5.39)分與對照組的(32.85±14.36)分、(27.73±12.38)分、(34.73±5.19)分間數(shù)據(jù)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12周FMA、MBI評分分別為(78.96±20.24)分、(80.74±14.3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84±16.48)分、(70.14±13.65)分(P<0.05);觀察組、對照組干預后12周FMA、MBI評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后12周SSA評分(20.17±1.4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84±1.53)分(P<0.05);觀察組、對照組干預后SSA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
腦卒中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造成患者在發(fā)病后逐步失能,這也是在我國康復治療的重點關注疾病。目前,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逐步更新以及民眾對于健康的愈發(fā)重視,使得腦卒中后死亡率不斷降低,但隨之而來的是致殘率的提升,造成患者本人及家庭重大心理壓力,而偏癱是其中比較嚴重的后遺癥,常見肢體功能障礙、吞咽障礙及失語等臨床表現(xiàn)。但需要注意的是,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
本次研究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基于行為學理論,并引入諸多先進設備及系統(tǒng)的超早期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12周FMA、MBI、SSA評分與對照組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在行為學療法的基礎上聯(lián)用超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提升腦卒中老年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