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玲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不要給他吃多穿多。孩子長大一些,我們?nèi)匀灰嵝炎约海灰粤硪环N方式過度教養(yǎng)。
生活中的各種安排,需要多個因素綜合權衡。大人過好了,孩子的生活也會隨之而好。另外,我們以為的對孩子好的種種安排,不見得真有那么大價值。各種選擇,結果或許并沒有好壞之分。所以,如果給孩子的安排和家長自己的心愿有沖突時,盡力想一個兩全之策,不必一切都為了孩子讓步。
海藍老師在書中寫:她當年去汶川災區(qū)做了三年心理治療工作,她把在美國長大的十歲女兒也帶去了三年,在那里上學、成長。我想,這樣的經(jīng)歷,將是孩子的一筆財富。究竟這樣好,還是在大城市讀名校好?愛孩子的家長們,似乎總是處于各種類似的糾結之中。 其實,只要把家長的利益都考慮進去,就不難算清這個賬。并且最終,我們都需要一種豪邁和勇氣——接納各種選擇所包含的一切利弊:就這樣了,這就很好了!
平時的生活里,也不必一切活動都以孩子為中心。我們不要把全部時間都圍繞孩子的時間表來安排。有時,他也要陪著媽媽去買菜、跟著爸爸去辦件事,或者因為家庭的某件事情而臨時忍受一下、將就一下。
過于以孩子為中心,看似效率高、很完美,實際上卻錯過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孩子未來的生活究竟如何,多一樣才藝不會帶來太多的不同。而在他在成長中,和家人共享放松的親情時光、懂得尊重和關照別人而不是時時以自己為中心、看到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并得到休息、免于“家長犧牲自己,都是為了孩子”所帶來的無形壓力……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割草機式父母,控制不住想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的沖動的父母。這種沖動幾乎每個家長都有,我們都希望孩子繞開所有的不利和小陷阱,面前一片光明坦途。但正是那些小障礙,才能幫孩子成長、強大。都掃清、避免了,孩子就會總是保持低幼年齡時的弱小無力,不能逐步變強。
很多家長,無法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在心里總把他當作小寶寶,總覺得他是弱小的幼苗,被暴露在外面風雨飄搖的兇險世界里。這樣想,就會做多了。比如,為了幫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在同齡人中受歡迎、有領導地位,而付出很多時間和錢去籌辦高端生日派對;為了不讓孩子在同齡人的攀比中感到自卑,給孩子提供與消費能力不相稱的費用;為了不讓孩子受一點受挫,凡事都預先替他想到各種可能的情況,并采取措施避免……
保護沖動特別強的家長,也常會對別人要求過高。比如,對家里帶孩子的老人、對老師,有過高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別人也能像自己一樣事無巨細地都做到完美。遇到一些狀況,也很容易責怪周圍的環(huán)境。
這種狀態(tài),本質(zhì)上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應對。
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我們時時需要培養(yǎng)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孩子長大一些,我們或許對他的日常起居已經(jīng)有了信任,但又對他的學習等其他方面生出新的不放心,然后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依然在為他做各種輔助、掃清障礙、善后,只是換了不同的陣地而已。
其實我們幾乎每天都應提醒自己——感謝孩子所經(jīng)歷的各種不適和小挑戰(zhàn),相信他會因此而成長、強大起來。
孩子每長大一點,我們對他的要求就要隨之提高一點。比如,在時間管理、自律自控、做家務、行為規(guī)范、禮節(jié)等等方面,始終記得有比他現(xiàn)有程度高一點點的要求。此刻我們一分一寸地堅持,以后回頭看,就是大段的進步。很多家長看到有些孩子某方面做得特別好,很羨慕,總想討教,要得到怎樣一個具體做法或竅門。其實沒那么多秘訣,都在于平時家長持續(xù)地堅持去做。
能持續(xù)地對孩子提高要求的家長,不是多么有毅力,只是對自己孩子的潛力、能力特別有信心。
他們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既保證完成作業(yè)和學習,又能完成一定量的家務活;相信如果自己不幫忙,孩子經(jīng)過幾次忘帶東西后,可以學會收拾和檢查書包;相信獨睡的夜晚,他能學會給自己壯膽;相信他足夠強大,可以承擔一些責任,可以承受一些失敗……
在生活方面,家長如若敢于把他趕出“舒適區(qū)”,他就會回報以更強的能力;你敢于放他自己去承擔,他就會變得更獨立。
要他追求卓越和優(yōu)秀,但不求他最優(yōu)秀、做第一。我希望孩子凡事都努力做好,這和要他做第一、最好的那一個,完全不同——這只與他自己有關。
我想,能接受別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自己孩子做得更好,這是健康的心態(tài),是一種有信心、不焦慮、并且對所有孩子都愛、都尊重的態(tài)度。而認為只有自己孩子應該第一,這里隱含了一種對別人的蔑視和不尊重。
每個孩子都不同,哪里有那么多的“最”和“第一”可爭?外界的種種“第一”,只是人為設定的激勵機制,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孩子學東西,并非越多越好。他需要在一些無聊、空閑中去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去學會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需要在無意撞到的事物中去遇見新的發(fā)現(xiàn);在自由探索嘗試中去試錯;他更需要在張弛結合的節(jié)奏中,保存心理復原力和心靈的活力,不被過早地榨干……
讓他學太多,仿佛是在說:“孩子,說實話,我們實在不知道究竟怎樣可以保證你以后過得更好,沒辦法,都先學著吧,這樣保險點。不學這么多,怎么配得上被人尊重、被人好好對待!”
其實,未來這個世界,人才多、信息量大,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并擅長的事情去做,才會做好。怎么找到?答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家長只能提供資源。孩子首先需要從“小夾板”上脫離出,來到自由空間里,才能去找。
另外,他要相信:自己很好——哪怕不是第一,也并不是什么都會!
孩子在長大,一個確定的趨勢就是父母開始更多地從他的生活中脫離出來,漸漸遠離。這是自然規(guī)律,沒什么可傷感的。在孩子一點點學會獨立之前,先是父母要學會長大。
比如,我相信孩子有眼光和主見,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和同學有了矛盾,只要沒有嚴重問題,我就不會真的插手,相信他們自己可以解決。
我相信他有能力在學校課堂上學會,不會能夠去問老師,所以不會給他補課。
我相信,在我視線所不及的地方,在我控制范圍之外,他有能力處理好各種情況,有靈活的策略去應變,所以,不會做“直升機父母”。
我仍然會繼續(xù)對他教育,但隨著他長大,我也必須清楚,總有一些方面將體現(xiàn)出兩代人的區(qū)別,總有一些我以為的正確和好,將被不一樣的東西所替代。時代在變化,每一代人都將有他們所認同之物。所以,我會尊重他的喜好、口味、選擇、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
過度教養(yǎng),大概是這個時代家長共有的一種現(xiàn)象。每天,看著朋友圈里轉(zhuǎn)的那些文章的標題,會覺得每條都那么要緊。我們怕錯過一點新的理論觀念方法和資源——萬一孩子因此被落下了怎么辦?我常常覺得,家長們既想多了,也想錯了。我們想方設法要給孩子提供的東西,不見得就是他想要的、對他有益的。我們總以為他要的是大魚大肉,可他實際上只想簡單地喝點紫菜湯。我們?nèi)绻麤]帶他去游樂場或境外游,就感到愧疚,而其實他或許只想在樓下酣暢淋漓地瘋跑一會。
我父親年輕時能力較強,能為我做許多事情?,F(xiàn)在父親快80歲了,回想一下,我所記得的他給我的,沒有任何所謂的“有用”的東西,我印象最深的,只是兒時日常生活的平凡片段:清晨他帶我和哥哥出門跑步,馬路邊上有挖出來的巨大管道和土堆;夏日中午,我們躺在床上聽評書連播,邊聽邊各自搖著扇子,搖搖停停,昏昏欲睡;晚飯前,父母一起做飯,聽著他倆東一句西一句,各自說著白天的見聞,看似不同頻,實際也是一種默契的連接……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功利的東西,而是這些日復一日簡簡單單的家庭生活。孩子們在其中長大,不知不覺間,就儲備了一種穩(wěn)定、溫暖的能量。這種能量,是貯存于孩子心靈深處,無法被拿走的力量;是不論外界形勢如何變化,都將永遠滋潤他的養(yǎng)分!
所以,如今當了母親,我時常告訴自己:放輕松,好好過簡單平凡的生活,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