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活動為主要載體的心理健康課,其課堂教學秩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活動能否順暢推進,學生體驗是否深刻,相互分享是否充分,從而影響心理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本文主要從營構和諧課堂氛圍,健全小組活動機制,精心組織教學活動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維持與調控課堂教學秩序。
關鍵詞:職高心理健康課;課堂秩序;調控
1 研究背景
1.1 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特點
其一,我校學生甚少有對未來的規(guī)劃,普遍缺失學習動力。他們對自己的專業(yè)不甚了解,只是根據自己的想象或是道聽途說而選擇了專業(yè)。筆者在個別輔導中接待過一位女生,她的苦惱是想換班、換專業(yè),因為班主任對他們管得太嚴、太死,讓她受不了。而在她原來的想象中職高的學生是沒有任何壓力、很輕松的,不怎么需要學習的。
其二,中職生生源素質可謂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在初中是班級中成績不良者,而成績不良很大程度上是不良的學習習慣造成的。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睡覺者有之,百無聊賴者有之,“靈魂出竅”者有之,竊竊私語者有之,整個課堂的參與度頗成問題。而有些學生在課堂上以“笑話”博人眼球,以發(fā)表“高見”挑戰(zhàn)老師,以“惡作劇”擾亂課堂,使得課堂散亂、拖沓,讓其他學生沒有安全感。
1.2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特點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學科課程注重外顯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而心理健康課更希望學生有自己獨有的感悟、感受,這就需要以生動的活動為載體,只有使課堂“活”起來,學生的感受才會更深、更“活”。這種活動性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是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秩序的失控,從而影響甚至阻礙課堂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這種“活”必須有序、適度?!盎疃粊y”“活而有度”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在其中全面體驗、深度分享、快樂成長。筆者深切地感受到不斷優(yōu)化和提升構建與維持心理輔導課課堂秩序的能力是每位心理輔導教師的必修課。
2 研究策略
2.1 營造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意遵守課堂秩序
2.1.1 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喚起學生學習的動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動力的作用,它能讓我們的注意聚焦、持續(xù)維持、不懈堅持,從而非常大地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要在課中、課后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與他們平等的,老師是接納他們的,老師是信任他們的,從而營造出心理上相容的課堂氛圍。
學生接觸一門新課程,其實他們更愿意先了解教課的新老師。所以我的第一課是先從自我介紹開始的。比如我會從姓名、性別、星座、生肖、籍貫、最崇拜的人、學生時代我最頭疼的學科等介紹,每介紹完一個信息,我會請跟我有共同點的學生舉手示意,當我們一起舉手時,我們就成了“自己人”。通過這樣的自我介紹學生一下就接受了我這個新老師,是一個跟他們有很多共同點的,陌生但又熟悉的朋友。
2.1.2 體驗心理課堂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他們的學習熱情自然地被點燃了,他們會不知疲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他們自然也沒有多余的精力去破壞課堂秩序。
針對學生對“心理學能看穿一個人,心理老師能知道一個人心里的想法”這一想法半信半疑的情況,我就說你們想現(xiàn)場來試試嗎?那誰愿意來當志愿者?此時學生的興趣被點燃了,但是要主動站出來被老師分析還是有很大壓力的。在沉默了幾秒鐘之后,有個男生勇敢地站了起來:“老師,你看我是怎樣的人?”邊說還邊跟旁邊的同學使眼色。其他同學也都安靜了下來,我故意慢慢地從頭到腳掃視他一番,略作沉思之后說:“你是個有自己想法的人,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輕易接受;你是個希望別人喜歡并尊重你的人;你不喜歡一成不變,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你很多時候外向、善于與人交往,但有時你也希望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呆著……”我慢慢地說著,他不斷地點頭,做出大大的驚愕的表情,其他同學也在旁邊驚嘆:老師,你怎么這么了解他的!在同學們好奇的眼神中,我問大家想知道謎底嗎,所有人此時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課堂上。當我告訴同學們其實只是利用了一個叫做“巴納姆效應”的心理效應時,同學們豁然開朗。然后我告訴他們我們的心理課就是一門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的課程。
2.1.3 共同制定課堂契約,將規(guī)則內化為需要
大多數學生從沒有上過心理輔導課,一開始是拘束的,當參與到活動中時又會收不回來,因此第一堂課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心理課的魅力,更要讓學生體會到良好秩序對于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對頗具獨立意識的中職生來說,教師制定的規(guī)則,往往令他們不由自主地反感,乃至抵觸。所以在制定課堂規(guī)則時,教師只做一個組織者,學生才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讓規(guī)則成為學生的自我需求,有效保障規(guī)則的執(zhí)行。
在第一堂課學生對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課有所接觸與了解的基礎上,我會和學生形成一個共識:心理健康課是一門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挑戰(zhàn)自我的課程,它主要通過活動、討論、角色扮演、視頻賞析等方式來開展,因此需要每位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這樣同學們在快樂的同時能有所收獲。但是在課堂上也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現(xiàn)象:上課瞌睡蟲?上課手機控?上課拖拉王?上課嘰喳精?(PPT出示文字的同時配上夸張的圖案)學生們一看就會心地笑了。對于這些現(xiàn)象同學們你們說該怎么辦呢?我將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就熱烈地討論起來。最后我會總結學生的觀點,形成我們的課堂契約:積極參與(主動而認真地參與到我們課堂的各項活動中)、主動分享(在小組、全班同學中分享自己此時此刻的想法、感受)、學會尊重(同學發(fā)言時認真傾聽、尊重每一位同學的思想與感情,不歧視不嘲笑不敷衍)。而對于違反我們的課堂契約的同學,我們給予小小的懲罰:給大家表演一個小節(jié)目。課堂契約在同學們的全體贊同聲中通過。
2.1.4 積極運用期望效應,喚醒學生向上本能
有了課堂契約的約束,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課堂,但是在每個班級中總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遵守課堂秩序的“潛能生”,整堂課都睡覺或游離在課堂之外,他們像一塊塊頑石,刀槍不入,似乎對所有的一切都無所謂。對這樣的學生怎么辦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而這些“潛能生”們在過去的學習生涯中受到的批評、訓斥與打擊,讓他們學會了用冷漠與敵對來面對外界、保護自己。因此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更要關愛他們,接受他們,期望他們。當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為老師和其他同學所接受和喜歡時,實施課堂紀律便會變得十分容易,教師的指導也會被學生自覺接受。
開學第二節(jié)課,我發(fā)現(xiàn)坐在中間排的一個男孩子一上課就開始睡覺,這狐貍尾巴也露得太早了吧。我想可不能讓他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于是我在他身邊走了幾個來回,他一點沒有反應,同桌的女孩也不敢叫醒他。今天的課堂是讓同桌相互介紹,當我讓同桌兩兩相互了解并寫下對方的信息時,他依然一點沒反應,他的同桌也很無奈。我走到他身邊叫醒他,問他為什么睡覺?哪里不舒服嗎?看我沒有任何批評他的意思,他倒回答得很坦率:“我覺得沒什么意思?”
“什么事情沒意思?”
“讀書沒意思。”
“你都沒有嘗試,你怎么知道沒有意思呢?”
他話鋒一轉“我不了解她(指同桌)?!笨磥硭]有真正地睡覺。
“正因為不了解,所以現(xiàn)在給你們了解的機會??!你試試好嗎?”
在整個過程中,我的語氣始終非常平和,既沒有刻意說教,更沒有批評指責。當他微微點頭,我便知道他已經同意了。果然接著他開始與同桌討論,一開始很勉強的樣子,等討論時間快結束時卻非常投入了。等同學們到講臺上來相互介紹同桌時,我發(fā)現(xiàn)他聽得很投入。至此之后他在心理課堂上不再睡覺了,偶爾還能在課堂上看到他會心的微笑。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當時沒有去斥責他,而是平等地與他交流,讓他說出了心里的想法,讓他愿意接受我的想法,從而去改變。我也覺得很幸福,我的幾句話得到了學生的積極回應。
2.2 健全小組活動制度,讓學生不忍破壞課堂秩序
2.2.1 自主制定小組契約,約束學生的課堂行為
課堂契約是維持課堂秩序的大綱,能預防并有效控制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不利于課堂發(fā)展的心理與行為,但并不能顧及所有課堂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心理課的課堂活動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于是筆者想到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主制定課堂自由秩序也即小組契約。小組契約是由所有小組成員在自愿、平等、自主的討論中共同約定的,作為組員他們既是制定者也是實行者,因此對他們來說小組契約的約束力更強。具體實施時,筆者是這樣做的:先通過紙牌或者報數、拼圖等游戲將個體學生組織成6人或8人小組。接著通過“建設我們的家”的活動來定格小組,建設我們的家主要通過讓學生來設計小組名稱、小組徽章、小組口號、小組組歌、小組契約來增強小組成員的歸屬感。接著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疊高塔、心有千千結等活動,激發(fā)小組的動力,聯(lián)結小組的情感,凝聚小組的力量,讓小組真正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小團體。
在建設我們的家活動中,我看到了小組成員們的無限創(chuàng)意與能力,體會到了他們?yōu)樾〗M榮譽而戰(zhàn)的團結,感受到了有效的團體活動的魅力。下面是15園林3+2班的一個小家:
小組組名:不朽
小組口號:太陽尚遠,但必有太陽
小組組歌:和你一樣
小組契約:文明,尊重,保密,說真話
小組成員:葉佳麗、許益芳、朱魯萍、楊丹、肖雨晴、李晗
小組組徽:
2.2.2 明確小組成員分工,保證小組活動有效開展
當課堂活動進入工作階段,多個小組活動同時展開,教師不可能也無法同時關注到所有小組活動,為了保證小組活動有效開展,明確小組成員分工,責任到人,能充分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保證小組順利完成各項任務。特別是小組長和記錄員的作用非常關鍵,小組長起到表率與組織作用,記錄員要快速記錄下各成員發(fā)言要點,并能將各種觀點進行整合,形成自己小組的觀點。
2.2.3 小組表現(xiàn)納入課程評價,保障活動的有效完成
評價是一門課程的必備要素之一,也是課堂秩序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因其特殊性其評價也與一般課程有所不同。
小組活動是我們課堂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我們將小組表現(xiàn)納入課程評價之中,它既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精神又能促進其良好課堂行為的形成。小組考核主要應關注小組遵守團體規(guī)范、活動規(guī)則的情況,完成任務的時間,全體成員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分享的程度和狀態(tài)等。每堂課最后5分鐘,各小組相互評價。
2.3 精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師能有效調控課堂秩序
2.3.1 設計合理活動,貼近學生心理特點
課堂活動的設計與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中職生抽象思維能力大幅提高,獨立意識增強,自控能力得以強化,自我意識日漸成熟。因此課堂中宜少一些身體活動,多一些團體討論、辯論活動、聯(lián)想活動、比擬練習、紙筆練習等活動形式,體驗和調適應成為教學的重心。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課堂主題和活動,能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能幫助他們探索、認識自我,接納、超越自我;能引導他們學會處理各種困難,適應環(huán)境;幫助他們思考自己的價值取向。對此,他們當然愿意在課堂上認真學習。
2.3.2 完善活動規(guī)則,確保學生明確要求
完善的活動規(guī)則是課堂順利開展的基礎。活動規(guī)則即活動指導語,是對活動操作過程的梳理,學生要按照教師的說明進行活動。因此,指導語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指導語中不僅有操作的步驟,還有活動的注意事項。為確保學生真正理解了活動的步驟和要求,教師在說明規(guī)則后,可以適當問學生“聽明白了嗎?”“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比如在講創(chuàng)新思維的時候會做到一個“打結游戲”,這個游戲是希望同學們能打破常規(guī)思維,換一個方法來完成一個任務,所以在講游戲規(guī)則的時候必須字斟句酌,不能誤導學生也不能提示學生。經過不斷實踐, 活動指導語完善為“每人拿一根繩子,請你用左右手分別拿著繩子的兩端,你能打一個結嗎?”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誤區(qū),再補充一提示:雙手不得離開繩子兩端,五指不能分開,且不得將自己的手捆在繩中。
2.3.3 形成課堂“公約”,有效保證課堂秩序
課堂契約因其內容較多,往往難以靈活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生之間默契逐漸增強,教師可適當引導,與學生達成更為簡明自然的課堂公約。教學中,筆者覺得運用得比較好的,如在討論或活動結束時,用十到一的倒計時提醒學生,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當倒計時到三二一時學生也便安靜下來;老師伸出一個手指指向發(fā)言同學,提醒其他同學將注意力轉向發(fā)言同學;將手放在耳朵后面,做出傾聽狀是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同學發(fā)言。
2.3.4 善用截斷技術,及時有效制止不良行為
當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出現(xiàn)時,除了顯性的即時性評價,教師還可以通過更委婉的截斷技術來處置。截斷技術是指教師以非懲罰性的方式阻止學生的不良行為,使課堂朝著預定的方向前進的方法。如在討論時學生偏離主題,教師可以說:“這個話題非常值得探討,但是現(xiàn)在我們先回到今天的主題”。在分享時,有學生總喜歡在底下插話,教師可以說:“當有人發(fā)言時,我們先傾聽,等他講完了我們再補充,可以嗎?”如有學生出現(xiàn)不尊重語言時,教師可以說:“不好意思打斷一下,在團體中請相互尊重、理解?!?/p>
在運用截斷技術時,需要把握好幾條原則:要避免給學生貼標簽,而是對事不對人;要在關心和尊重的前提下表達對學生的不滿;要以嘗試的態(tài)度去觀察和感受,而不應武斷甚至粗暴地對待學生;要關注問題本身,而不僅僅執(zhí)著于結果或處理的方式。
3 成果與思考
從剛走上講臺時的不知所措,到后來能十分從容地應對課堂上各種破壞秩序的行為,筆者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課堂正在朝著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效的方向前進,教師花費在維持紀律上的時間明顯減少,能將更多的精力用于課堂的生成與學生的互動上。學生從一個活動轉移到另一活動的時間損耗也降低,增加了學習的時間,總之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保證。
以上只是筆者對個人教學實踐的梳理與思考,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秩序的調控是每位心理老師的必備技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出版社,2007.
[2]孫瑞英.高職院校課堂秩序問題原因及對策[J].職業(yè),2011(33):139-140.
[3]吳麗素.和諧的師生關系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14).
[4]林永森.談中職教育的課堂秩序[J].職業(yè)教育,2011(1).
[5]朱金平.心理輔導課課堂秩序保衛(wèi)論[J].素質教育,2011(11).
[6]賈張杰.中職學校課堂秩序的組織與維護[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3(1).
作者簡介
陳黎清(1982-),女,浙江省杭州市,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二中等職業(yè)學校,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