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光
摘 要:唐山港曹妃甸港區(qū)通用散貨泊位三期工程水工結構工程沉箱浮游穩(wěn)定吃水14.4m,由于公司自有半潛駁3#最大潛深18.7m,半潛駁型深4.5m,甲板上臺座高1m,因此沉箱可下潛至吃水13.2m,不能滿足沉箱浮游穩(wěn)定條件,需采用大型起重船助浮。本工程中,我們根據(jù)沉箱助浮出運的施工技術難點進行研究,制定出技術方案并成功實施,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值得類似工程借鑒。
關鍵詞:浮游穩(wěn)定吃水 起重船助浮 沉箱出運 m值
1.工程概況
1.1 工程規(guī)模
唐山港曹妃甸港區(qū)通用散貨泊位三期工程水工結構工程位于曹妃甸一港池西岸,建設15萬、10萬、5萬噸級泊位各1個,水工結構按照20萬噸級泊位預留,碼頭主體為正南正北方向,采用重力式沉箱結構,岸線長度855m。
本工程主體段共有沉箱4 6座,其中A型1 8座、B型2 1座,且A、B型沉箱尺寸最大,為17.45m×16.1m×21.6m(長×寬×高),沉箱單重約2750t,浮游穩(wěn)定校核吃水14.414m,故選擇對A、B型沉箱進行出運工藝研究。
1.2沉箱浮游穩(wěn)定分析
本工程A、B型沉箱校核吃水如表1。
正常出運時,m值取0.3,此時A、B型沉箱浮游穩(wěn)定吃水14.4m,由于公司自有半潛駁3#最大潛深18.7m,半潛駁型深4.5m,甲板上臺座高1m,因此沉箱可下潛至吃水13.2m,不能滿足沉箱浮游穩(wěn)定條件,需采用大型起重船助浮。
采用起重船助浮時,m值可取0 . 1 m,此時沉箱穩(wěn)定校核吃水14.1m,5、8、9~12倉格壓載3.62m海水,1~4、6、7倉格壓載4.59m海水。
沉箱調離臺車的距離按0.3m考慮,則需起重船起吊高度1.2m,此時起重船起吊沉箱和壓倉水的重量,等于排開海水的重量17.45×14.8×1.2×1.025=318t。同時考慮到4根鋼絲繩重7t,8個卡環(huán)重0.6t,6人重0.4t,因此需起吊總重量326t,重力3195kN,需配備500t以上起重船輔助沉箱出運。
結合公司自有的起重28(1600t全回轉起重船)良好的起重能力和操縱性能,因此采用起重28進行沉箱助浮出運。
2.工藝難點分析
(1)本工程屬水上大型構件吊裝,在吊浮計算時必須認真仔細,再三校核,確保吊索具受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
(2)大型船機起重28與半潛駁3#相互配合是關鍵,在半潛駁壓水至接近最大下潛深度時,起重28即開始準備加載起吊力,避免此時沉箱m=0.1時受風浪、暗流影響而導致沉箱傾斜。
(3)沉箱下潛時,各倉格的壓水精確度是關鍵,采用刻度明顯的鋼芯膠皮測繩。
(4)潮流流速大,潮差大,最大潮差可達3.0米,對沉箱出運的穩(wěn)定性有一定影響。
3.助浮工藝研究
3.1 吊浮計算
3.1.1吊環(huán)布設位置
下潛起浮A型沉箱需起吊重量P = 3 2 6 t,自重力標準值Gk=3195KN;起重船作業(yè)時采用主鉤(4個鉤爪)起吊,吊環(huán)及鋼絲繩布置見圖2。施工中必須保證4根串扣鋼絲繩長度相同、吊環(huán)埋設位置精確,以保證按照8點吊裝計算的正確性。
3.1.2吊環(huán)受力計算
①依據(jù)《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JTS 151-2011),構件單個吊環(huán)鋼筋截面面積可按下式計算:
A=3F/(2nfy)
其中
A——單個吊環(huán)鋼筋截面面積(mm2);
F——構件的總重力設計值(N);
n——吊環(huán)數(shù),當一個構件設有4個吊環(huán)時,按3個受力計算,設置8個吊環(huán)時,按6個吊環(huán)受力計算;
fy——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吊環(huán)采用Q235圓鋼制作,取190N/mm2。
計算得,A=4204mm2;吊環(huán)半徑r=36.6,直徑d=75mm;
選用直徑d=80mm,Q235圓鋼制作吊環(huán),滿足設計強度要求。
3.1.3卡環(huán)選擇
連接鋼絲繩與吊環(huán)的卡環(huán),選擇85噸弓形卸扣,共8個。
3.1.4吊浮用鋼絲繩計算和選擇鋼絲繩允許拉力按下列公式計算:[Fg]=αFg/K
式中[Fg]——鋼絲繩的允許拉力(kN);
Fg——鋼絲繩的鋼絲破斷拉力總和(kN);
α——換算系數(shù),6×37取0.82;K——鋼絲繩的安全系數(shù),作吊索、無彎曲時,安全系數(shù)取6~7。
①鋼絲繩吊索的允許拉力取決于所吊構件的重量及吊索的水平夾角,水平夾角應不小于30°,一般用45°~60°;本項目每根吊索的豎向拉力3195kN/6=533kN。
②每支吊索的斜向拉力[Fg]= F=533/cosβ(kN),β為吊索與垂直線的夾角;在此取β=20°,則[Fg]= 533/ cos20°=533/0.94=566kN。
圖3中a、b為吊環(huán)位置,h為選用的起重船重載作業(yè)時吊鉤在吃水線以上高度減去(沉箱干舷與吊環(huán)高度之和);沉箱提升高度則考慮吊鉤距離起重拔稈頂部的鋼絲繩長度之中。
③通過②、①計算出Fg——鋼絲繩的鋼絲破斷拉力總和(kN),
Fg=[Fg]×K/α=566×6/0.82=4141kN。
依據(jù)《GB/T 20067-2006粗直徑鋼絲繩》選擇鋼絲繩的規(guī)格,最小鋼絲破斷拉力總和=鋼絲繩最小破斷拉力×1.321(鋼芯)=4141kN,則需要鋼絲繩最小破斷拉力=3135kN。
選取直徑82mm,鋼絲公稱抗拉強度1770MPa的鋼芯鋼絲繩,鋼絲繩最小破斷拉力=4240kN﹥3135 kN。
3.2 主要工序施工工藝
沉箱出運施工前,提前收聽天氣預報,確保海況良好。根據(jù)氣象資料,確定出運時滿足:風速≤6級,流速≤1.0m/s,波高≤1.5m,視程>1000m。
3.2.1沉箱平移上半潛駁
沉箱自預制場采用千斤頂、橫縱移臺車和頂推器進行橫縱移,推上半潛駁,然后進行封車加固。3.2.2半潛駁3#起浮、拖運
封車加固后,半潛駁開始排水起浮,由兩艘3000hp拖輪系纜拖運至下潛坑位置。在拖運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半潛駁的縱橫傾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壓水,確保半潛駁及沉箱安全平穩(wěn),并通過調整航向來降低半潛駁的搖擺度。
3.2.3起重28駐位
起重28船頭朝下潛坑駐位,左右舷前后均拋200m錨,兩前錨的東西向位置在下潛坑的中心線上,可使起重28通過絞船進行沉箱吊浮。
3.2.4半潛駁3#駐位、下潛
拖輪拖運半潛駁進入現(xiàn)場后,根據(jù)起重28的駐位位置及水上浮標進行粗定位,并拋前后錨。
隨后半潛駁通過調整錨纜,進行精確定位,利用GPS對半潛駁角點進行位置校核,確定準確無誤后開始下潛,半潛駁下潛時橫傾≤0.33°,縱傾≤0.55°,下潛過程各個階段由起重班長通知主辦工程師、測量人員及調度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由起重班長下達繼續(xù)及停止下潛命令。
3.2.5沉箱壓水
半潛駁下潛淹沒沉箱截門時,沉箱開始自然壓水。沉箱壓水過程中重心位置可能會發(fā)生較大變化,此時注意調節(jié)半潛駁各艙室的進水速度,以克服由于沉箱重心位置變化及不平衡壓載造成的傾覆力矩。為保證安全,沉箱下潛過程中,先將各倉格壓水至m值0.1時沉箱浮游穩(wěn)定時壓水高度。
3.2.6起重船與沉箱吊環(huán)掛鉤和起吊
半潛駁3 #下潛至最大潛深18.7m之前進行掛鉤(此時沉箱吃水小于13.2m),起重人員將Φ82鋼絲繩和85t卡環(huán)連接至沉箱預埋吊環(huán)上,并將沉箱帶兩根牽牛纜至起重船駕駛室前絞纜樁上。
掛鉤后開始起吊,起重28緩慢增加起吊力,當起吊力達到326t時,停止增加,此時已達到沉箱設計吊浮受力,若此時沉箱未起浮,繼續(xù)增加起吊力,直至沉箱被吊離半潛駁臺座30cm。起重人員再次觀察沉箱和起重設備的情況,無誤后起重船方可將沉箱緩慢沿左側舷吊浮出半潛駁。
3.2.7沉箱出駁、拖輪接套
沉箱起浮后通過起重28吊浮和固定在沉箱上口的牽牛纜牽引,使沉箱在半潛駁內移動。沉箱移動方向注意要與半潛駁3#船體方向保持垂直,從半潛駁左舷出駁。
待起重28吊浮沉箱離開半潛駁50m后,由起重28旋轉扒桿,吊浮沉箱至起重28右舷,扒桿起桿,待沉箱靠近右舷后,繼續(xù)對沉箱進行壓水,使此時m值達到0.3(即5、8、9~12壓載3.985m,1~4、6、7倉格壓載4.953m,沉箱穩(wěn)定吃水14.414m),隨后將沉箱帶纜至起重28錨樁上。
此時兩艘1000hp拖輪靠近沉箱,起重工將拖輪上纜繩帶至沉箱頂口吊環(huán)上,并將拖輪與沉箱用纜繩帶緊,此時起重人員將卡環(huán)打開,起重船與沉箱分離,并向后絞船50m,由拖輪拖帶沉箱至儲存場或現(xiàn)場安裝。
4.結語
曹妃甸通用散貨三期工程,采用1600t起重船助浮3000t半潛駁工藝,實現(xiàn)了安全出運大型沉箱46座。
該工藝進一步完善了現(xiàn)有的半潛駁出運沉箱工藝的不足,即使在將來4000t,乃至5000t的大型沉箱出運,均可參照本工程大型起重船助浮半潛駁出運沉箱工藝進行施工。同時,本工程沉箱結構為20萬噸級,我公司通過現(xiàn)有船機設備,大膽地進行技術實踐,可繼續(xù)向更高更大泊位的沉箱結構進軍,顯著提高了沉箱施工能力同時,也驗證了大型沉箱結構在水工結構中的良好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張耘浩,劉思國,姜恒志,朱德華.起重船助浮大型圓沉箱半潛駁出運工藝[J];水運工程;2012年08期.
[2]殷詩昌;200t起重船助浮圓沉箱安裝技術[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4,14(6).
[3]趙佳波;王洪濤;馬青松;趙校輝;孟凡林;半潛駁工程應用功能的新發(fā)展[J];中國港灣建設;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