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蘭稻,屬于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先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實踐中篩選出來的,根據海南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培植出來的適于旱地、刀耕火種的旱稻品種。
在海南漫長而原始的農耕歷史中,山蘭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賴以為生的口糧,從原始時代到現代社會,山蘭稻也從未消失于黎族人民的飯碗,一家煮飯,全村飄香。
一株旱稻,穿越千年,書寫出一部屬于黎族的農耕歷史,也記載下勤勞的黎族先民在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向大地索要果腹之糧的那一份勇敢。如今,香飄千年的山蘭稻,在每年的11月,用更加沉甸甸金燦燦的稻穗奏響黎家豐收曲,讓黎族山蘭稻文化在我們的唇齒間長流。
白沙“啦奧門”名聲越叫越響
白沙是海南黎族先民聚居地之一。千百年來,滿山的山蘭稻,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沙兒女,也衍生了燦爛的黎族文化。
在白沙青松鄉(xiāng),每年11月山蘭稻飄香時,當地黎族群眾會用傳統(tǒng)的祈福儀式,在嘹亮悠遠的黎族慶豐收山歌聲中,邀請賓客吃山蘭新米,慶祝豐收。一米穿越千年,黎族山蘭稻文化在唇齒間長流,這一慶豐收的傳統(tǒng)習俗也得以保留,并漸漸演變成白沙黎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啦奧門”豐收節(jié)。
山蘭飄香,稻滿倉。11月11日下午,2018白沙“啦奧門”豐收節(jié)活動走進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xiāng),在擁處村根深葉茂的千年大榕樹下,按照黎族古老祈福儀式,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黎族同胞手捧著一捆捆山蘭稻穗,在感恩大自然饋贈的同時,也在虔誠祈福年年豐收。
滿飲一杯山蘭酒,嘗一口山蘭新米飯,再細品黎族節(jié)慶米糕、三色飯、竹筒飯等,親手體驗黎鄉(xiāng)原生態(tài)山蘭稻的收割流程,親身感受黎族沿襲千百年的豐收節(jié)慶……賓客們驚喜地發(fā)現,白沙黎族“啦奧門”豐收節(jié)的學問可不小。在黎語里,“啦奧門”寓意吃新米、慶豐收,“燦門”寓意挑稻谷,“摸門”寓意磨米,“帆門”寓意“脫米粒”,“巫吐溜”寓意篝火晚會……
為了豐富活動文化內涵與互動體驗性,2018白沙“啦奧門”豐收節(jié)還精心組織了黎苗鄉(xiāng)宴及黎苗歌舞、白沙非遺展示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各地賓客在黎族長桌宴上“一站式”品嘗白沙各類特色美食,感受黎族豐收節(jié)慶氣氛。同時,還可以通過“非遺”泥片制陶、古法磨米、舂米打米粑等一系列互動體驗活動,盡享白沙黎族豐收節(jié)的風情與樂趣。
中共白沙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志群介紹,千百年來,“啦奧門”已經成為黎族人民慶祝豐收的特色文化。自2017年白沙黎族自治縣首次啟動“啦奧門”豐收節(jié)以來,白沙山蘭稻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有力提升了白沙民族活動的文化影響力,“啦奧門”成功申報白沙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海南黎族文化里,這一傳統(tǒng)是除“三月三”之外又一盛事。
野生山蘭稻漢代被“馴化”
山蘭是海南黎族百姓傳統(tǒng)種植的一種山稻,海南全省目前山蘭稻種植面積約有8000畝,其中白沙縣的種植面積4600畝,占全省半數。
46年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亞南紅農場的水溝邊發(fā)現了一株野生水稻,從而改寫中國糧食低產的歷史。而早在兩漢時期,海南島西部的少數民族先民就已經“馴化”了野生旱稻,并將之作為主要的口糧來種植。據《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記載:儋耳、珠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纻麻”?!昂痰尽奔春档?,但據我省西部缺水的地理環(huán)境,應是山蘭稻無疑。盛唐名臣李德?!顿H崖州司戶道中作》詩中的“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蘇軾《和勸農詩六首有序》(二)中的“天禍爾土,不麥不稷。民無用物,怪珍是殖。播厥熏木,腐余是穡?!钡鹊龋济枋龀隽死枳逑让穹N植山蘭的生動場景。
關于山蘭稻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在明代。明代《海槎余錄》這樣記載:“徐徐鋤轉,種棉花,又曰具花;又種旱稻,曰山禾,米粒大而香,可食。連收三四熟,地瘦棄置之,另擇地所,用前法別治。”
海南瓊山人唐胄主修的《瓊臺志》卷八《土產上》中這樣記載:“稻,粳糯二種。粳為飯米,品著者有九:曰百箭……曰山禾。擇久荒山種之,有數種,香者味佳。黎峒則火伐老樹挑種,謂之刀耕火種?!薄吧胶獭本褪巧教m稻。
1932-1933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崖縣(今三亞市)發(fā)現了“龐粒”的野生稻種,在保亭亦有類似的野稻栽培種發(fā)現。
根據大量史料的記載,民國時期,山蘭稻的種植在海南島西部地區(qū)仍舊普遍,新中國成立后,優(yōu)秀水稻品種的廣泛種植,才慢慢使山蘭稻的種植面積減少。
如今,海南獨有的山蘭稻不僅仍在繼續(xù)種植,甚至還走出國門,生長在非洲國家科特迪瓦的海岸邊,為當地居民提供著可靠的食物來源。而千年的時光并未沖淡黎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每到山蘭稻收獲的季節(jié),黎族同胞們會用盛大的慶祝儀式來回饋自然的贈予。
千年不變的刀耕火種方式的“技術突破”
種山蘭稻,是過去黎族同胞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一年一造,不用耕作翻土,就在砍山后放火燒過的土地上播種、管理、收獲。白沙“啦奧門”豐收節(jié)現場展示了黎族先民們種植山蘭的情景:在種植山蘭之前,先舉行簡短的祭拜儀式,祈求五谷豐登。隨后是“燒山”、“播種”。男性挖洞,女性下種,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唱著民歌,還跳起了勞動舞,讓觀眾穿越了千百年的時空,感受了一番黎族古老的刀耕火種方式。
千年來,關于山蘭稻的種植方式從未變過,都是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盛唐宣宗年間,被貶謫來崖州的名臣李德裕曾在《貶崖州司戶道中作》詩中,用“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來描述海南先民刀耕火種的場景。
山蘭稻的種植特點,決定了其無法大規(guī)模擴大種植面積。目前,省內僅有白沙、五指山、瓊中、保亭、樂東等地有種植山蘭稻。近年來,在省農科院山蘭稻技術團隊的指導幫助下,白沙山蘭稻種植面積也從2016年的不足千畝,增長至2018年的4600畝。經初步統(tǒng)計,截至今年底,全省山蘭稻種植面積約有8000畝,白沙占全省半數。白沙種植的山蘭稻品種也在不斷完善中,除原有山蘭紅、山蘭糯、山蘭香、山蘭黑糯等6個品種外,今年白沙青松鄉(xiāng)首次試種300畝山蘭陸1號高產品種,迎來了不錯的收成。未來3年至5年內,白沙將推廣種植山蘭稻高產品種至上千畝,以幫扶當地更多的貧困戶及農戶實現增產又增收。
山蘭稻產業(yè)前景看好
山蘭米是很珍貴的食物,有關資料記載,“其粒絕白”,“一家煮山蘭飯全村香”,營養(yǎng)豐富,是黎族招待貴客的珍品。在物以稀為貴的現代社會,黎族傳統(tǒng)的山蘭米慢慢成了消費者的寵兒。據介紹,隨著科研機構不斷公布對山蘭稻的研究成果,種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讓山蘭稻的價格節(jié)節(jié)攀高。山蘭稻谷分秈稻和糯稻兩大類,每個大類又分多個具體品種。比如秈稻分香米、紅米、紫米等。香米口感好,香味濃郁,深受歡迎。紅米、紫米,富硒品種,也深受人們喜愛。品質好、營養(yǎng)足、口感佳,近年來山蘭稻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價格也持續(xù)走俏。
在山蘭稻日漸走俏的前景下,由于山蘭稻的種植特點,種植規(guī)模和產量成了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瓶頸,青松村駐村第一書記陳立斌介紹,最初青松村山蘭稻種植規(guī)模僅有四五百畝,產業(yè)不成規(guī)模;同時,由于缺乏科學管理,產量不上去,市場銷路也較為平淡。近年來,在省農科院務實幫扶下,青松村的山蘭稻種植規(guī)模逐年遞增,截至今年增至1750畝,除原有的山蘭紅、山蘭糯、山蘭香、山蘭黑糯等6個品種外,今年首次試種的300畝山蘭陸1號高產品種也迎來了收獲。
“前兩年,我們種植的山蘭稻畝產約為120公斤,真沒想到,今年這個高產品種的產量幾乎翻了一番!”捧著掛穗累累的山蘭稻,貧困村民張光明難掩內心激動。據悉,他今年種植了7.4畝山蘭陸1號高產品種,每公斤收購價為14元,僅此一項,今年大約能入賬2.3萬元,脫貧致富成效喜人。
近日,在海南省農科院牽線協(xié)調下,海南恒達偉實業(yè)有限公司一行專程趕赴青松村簽約交付10萬元訂金,認購5萬公斤山蘭稻。這對于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xiāng)青松村的1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說是一件大喜事。
據了解,目前青松鄉(xiāng)山蘭稻種植面積約有4000畝,其中青松村約占1750畝,預計該村今年產量將近20萬公斤。按照規(guī)劃,未來一兩年,省農科院糧作所將繼續(xù)在青松鄉(xiāng)推廣山蘭陸1號高產品種至上千畝,以幫扶當地更多的貧困戶及農戶實現增產又增收。
青松興民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林優(yōu)堅介紹,此次簽約的5萬公斤訂單優(yōu)先向青松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收購,每公斤收購價為14元。
“這只是長遠合作的一個開始。”海南恒達偉實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藝偉介紹,未來,將依托青松黎苗少數民族文化,將山蘭稻包裝成特色旅游產品,有效提升品牌效益,進一步延伸山蘭稻的產業(yè)鏈條,山蘭稻產業(yè)的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