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愛峰
(甘肅公航旅定臨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
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技術在飛速發(fā)展,樁基被廣泛應用于濕陷性黃土沉降中,灰土擠密樁法處理過的地基,它的承載能力更強,操作簡便,深度處理達 5至15米,可較好地消除黃土的濕陷性,提升地基強度,增強地基抗變形能力。和其他的處理措施相比,這一方法優(yōu)勢非常明顯。本文將借助甘肅省內黃土地區(qū)高速公路地基處理,總結灰土擠密樁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高速公路地基處理中的施工質量控制技術。
甘肅省濕陷性黃土分布面積廣、厚度大、濕陷性強烈,主要分布在隴中和隴東地區(qū)。經驗證明,黃土的多孔性是黃土濕陷性的基本原因。黃土中垂直節(jié)理的產生,一方面由于在重力作用下黃土內部在鉛直方向上受張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黃土中又有著眾多的鉛直孔隙,削弱了水平方向的合力,因而沿鉛直方向易產生裂隙。
通過調研相關黃土資料,甘肅省黃土顆粒不同,其成分也不一樣??紫侗缺3衷?.85~1.24,一般情況下,飽和度維持在15%~77%,外部環(huán)境稍微濕潤時,飽和度大部分維持在40%~50%之間。越低的水含量,有著越高的濕陷性,濕土和略濕的黃土濕陷性要小。通常情況下,黃土自然含水率<黃土塑性極限含水率時,就黃土抗剪強度而言,其會隨著水分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含水量增加則黃土凝聚力下降。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我國,黃土壓縮性通常在0.1~1.0MPa之間,土壤自然含水量以及地質時間是影響黃土壓縮性的主要因素。[1]
造成黃土地基濕陷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黃土自身的原因;二是外部環(huán)境中水的原因。因此,建設完善的防排水系統(tǒng),盡量避免地基受水浸濕,可有效預防黃土地基受到濕陷性破壞。當橋涵、路橋過渡段或防護結構物需要建設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上時,一般的地形加固措施很難滿足強度需求,就需要對黃土地基進行處理,以加固該部位的土體,提升路基承載力,降低濕陷引起的公路病害隱患。
灰土擠密樁是利用錘擊將鋼管打入土中,使之側向擠密成孔,將管拔出后,在樁孔中分層回填灰土夯實而成。灰土擠密樁與樁間土共同組成復合地基,以承受上部載荷?;彝翑D密樁成樁時為橫向擠密,可同樣達到所要求加密處理后的最大干密度指標,并可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提高承載力,從而降低壓縮性。
施工前完成開挖,等待石灰土樁頂標高挖出來之后,做好“三通一平”。進行軸線、樁位的測量工作,結合地基做好勘察工作,同時認真閱讀地質勘察報告、熟悉施工圖設計文件,制定較為詳細的施工計劃和施工安全保障機制,結合設計圖紙,確定路基中樁、邊樁的位置標記樁號時要用白灰?;彝翗稊D密樁施工質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控制。
成孔是灰土樁施工的第一個步驟,成孔質量直接影響著灰土樁的承載力,并且對灰土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也有著很大影響。結合不同的成孔方法,可以將成孔分為兩種:擠土成孔、排土成孔。甘肅省公路工程灰土擠密樁的成孔施工一般采用沉管法,施工設備進場前,應先切實了解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周圍環(huán)境,對沉樁區(qū)域進行整平,對石灰進行試驗,并做好灰土的標準擊實,測試并調整好現(xiàn)場素土的含水量,以確保其是否接近土的最佳含水量,再對樁位進行準確定位。沉樁時采取間隔成孔,二次插入,以利于沉管插入及拔出。
拌和前,測量土壤實際含水量,土壤實際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3%的為一批次,土壤體積小于5000立方米或土質有變時按一個批次進行計量。生石灰最大直徑小于5厘米,含石量要小于5%,石灰中活性CaO、MgO含量不低于55%。同一制造商的石灰,每批按200t計算,不足200t時,按一批次計算。
混合時要科學控制石灰土用量及含水量,混合要均勻,人工攪拌3次以上,機械攪拌3分鐘以上。要求不符要在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調整。
夯填施工由人工配合填料,機械連續(xù)夯擊,填土與夯擊要配合好,且要保證施工的連續(xù)性。夯實機就位要平正穩(wěn)固,夯錘與樁孔相互對中,使夯錘能自由下落,并且定時檢查夯錘的偏位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為保證夯填質量,要嚴格控制并記錄每一樁孔的填料數(shù)量和夯實時間,夯實施工由專人監(jiān)督和檢測,保證填料的壓實度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
樁孔中心點的偏差不應超過樁距設計值的5%;樁孔垂直度偏差不應大于1.5%;夯實機械的錘擊次數(shù)不能過少;灰土樁施工,決定工程質量的關鍵是樁孔夯填的質量,抽檢數(shù)量不應少于樁孔總數(shù)的2%。施工中嚴格控制填料量,專人操作并認真監(jiān)督夯填過程;填料的配合比、最優(yōu)含水率應符合設計,每批次拌合的灰土均應檢驗。
甘肅省某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地處濕陷性黃土覆蓋區(qū),沿線濕陷性黃土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濕陷性黃土,厚度一般5~20m左右,土體垂直節(jié)理和大孔隙發(fā)育,多具有自重濕陷性,濕陷等級多為Ⅱ~Ⅲ級(中等~嚴重)。為降低基底黃土的濕陷性,防止路基產生不均勻沉降,在橋頭填土范圍內基底采用灰土擠密樁處理;填方路段,地基濕陷等級為Ⅱ級以上且周圍條件受限,不能采用強夯和重錘夯的填方路段采用灰土擠密樁;擋土墻高度大于6m,且擋墻基底為Ⅱ級以上自重濕陷性黃土時,擋土墻基底采用灰土擠密樁的措施進行處治。
灰土樁樁徑采用40cm,等邊三角形布置,一般路段樁長為6m,路堤高度小于8m樁間距為1.2m;路堤高度大于8m樁間距為1.0m。具體樁間距根據(jù)施工試樁時黃土干密度及要求達到的最大干密度來計算確定。
經現(xiàn)場抽檢,樁身平均壓實系數(shù)大于97%(重型),且抽檢土樣平均壓實度最小值大于93%?;彝翑D密樁處理后的復合地基承載力均大于200kPa,說明灰土擠密樁在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方面效果顯著。
(1)灰土擠密樁與樁間土共同組成復合地基,以承受上部載荷?;彝翑D密樁成樁時為橫向擠密,消除地基土的濕陷性,提高承載力,從而降低壓縮性。
(2)灰土擠密樁的施工質量,可從施工放樣、成孔成樁、材料控制、灰土夯填等各工藝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和保證。
(3)通過實際工程現(xiàn)場試驗,灰土擠密樁樁身平均壓實系數(shù)可達97%(重型),處理后的黃土復合地基承載力大于200kPa,說明灰土擠密樁在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方面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