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蘭
(中山市市政排水事務中心, 廣東 中山 528400)
城市內澇問題時有發(fā)生,任何地區(qū)都有可能發(fā)生城市內澇,例如2012年的北京內澇,非常嚴重,為60年一遇?,F在極端天氣頻發(fā),隨便一場暴雨便能出現“撐船上班去”的場景,再加上現在網絡發(fā)達,各種調侃段子都是在挑戰(zhàn)著城市在防洪排澇方面的管理工作,政府在這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大。
針對城市防洪排澇管理工作上常見的問題,有如下幾點:
在很多城市中,防洪排澇的工作都屬水利系統(tǒng)管理,這樣能對城市的整個水體及管道進行全局化把控,是好事。但問題就在職責細分過程中的不合理性。水利系統(tǒng)承擔防洪排澇工作的管理職責,但是城市防洪排澇設施的維護管養(yǎng)工作也歸并在水利系統(tǒng)的話,反而會嚴重阻礙工作的開展。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區(qū)別?
城市內澇的產生就是由于強降水或連續(xù)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也就是說城市內澇的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城市管網及河涌等設施的綜合排水能力不足。城市的管網通常都位于道路以下,與各種市政設施密不可分。管網及河涌管網排水能力的影響因素除了設施本身的損壞或淤積因素外,還可能是垃圾或是樹枝樹葉的堵塞。這里就涉及了市政、園林和環(huán)衛(wèi)等部門,而這些部門都歸屬于城市管理系統(tǒng)。
在如此密不可分的設施管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上,卻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在項目的開展之前都必須走互相報批互相審核的流程,大大延長了項目開展的流程和難度,還會產生互相推責的問題。例如要進行管道維修了,就要涉及道路或是綠化帶的破壞恢復。若是一段路面產生了積水,市政部門說是排水管道的問題,排水部門也同樣可以說是路面下陷的問題,當看到有樹枝樹葉遮擋排水口了,還可以說是環(huán)衛(wèi)或是園林的問題。這種問題很小,但是可能每次暴雨都會發(fā)生,而且每次都會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取證、檢測等工作才能最終確定責任部門和解決方式,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要知道,城市內澇嚴重影響著市民的出行及城市的運營,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涉及市民生命。此工作是一項應急搶險工作,是要分秒必爭的,不像普通的工程能按部就班地走各種流程。因此,這樣的設施分頭管理模式不利于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不利于防洪排澇工作的管理,更不利于防汛工作的開展。
老舊城區(qū)都存在雨水管和污水管隨意混接的情況,現在很多城市都在開展雨污分流工程。實現雨污分流,不讓污水錯排雨水管,避免污水通過雨水管直排入河是治理水污染一個重要的舉措,這本是一項利民工程。
但是對于如此大的工程,往往會出現監(jiān)管不到位或者規(guī)劃不合理的情況。在某些城市,雨污分流的項目實行了劃分標段去招標,在不同的施工單位實施過程中,就按自己的圖紙施工,在劃分的交界處直接做了管道的封堵,大家都認為會有對方會做管網銜接的,而各項目負責人也很容易忽略了銜接的問題,就此恢復了覆土和路面,完成驗收和移交。似乎全過程各方都沒有任何過失責任。但最終卻導致上下游管道銜接不上,不通水,下游管道全部荒廢,一下雨全面積水,各種污水混雜在積水中,臭氣熏天,給市民帶來巨大困擾,也給管理部門造成很大壓力。
以上只是雨污分流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其中一種小問題,在雨污分流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可能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最終形成的連鎖效應都由管理部門來承擔,為防洪排澇管理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管道及河涌的淤積嚴重影響城市的排水能力。根據規(guī)范要求,管道淤積量達到管徑的1/5時便需要進行清淤。對于這項工作,先要確定清淤的管段,然后還要確定清淤的效果,而淤泥的處理也是要經過合法的途徑的,所以最后還要確定淤泥處理量。
在維護管養(yǎng)過程中,最好便是定期找檢測單位全面排查管道及河涌的淤積程度,確定需要清淤的地點,在維護單位進行清淤前后,通過檢測單位對清淤位置進行事前事后檢測,確認清淤效果。這前后的檢測結果對比,便可比較準確地得出淤泥處理量。
但是在真正實施過程中就會發(fā)現這樣是難以操作的。因為維護是長期的日常的工作,城市的管網量也是很大的,做一次全面排查的費用及人力非常巨大,要檢測單位跟著維護單位天天跑各種地點去做事前事后檢測也是不實際的,需要一種更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很多城市的防洪排澇設施管養(yǎng)期限都是3年或者5年,但是治水不是游擊戰(zhàn),而是持久戰(zhàn)!3年或者5年的維護項目最多只會在原有設施的情況下維護成原有的水平,對防洪排澇管理工作很難有突破行的進展。同時也很難要求維護單位去提高責任感和項目投入力度。這樣的維護年限限制,讓管理工作難以開展,只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小打小鬧,哪里有洞補哪里,根本不可能做到長遠規(guī)劃和全面布局。
現在很流行海綿城市的理念,這對于城市內澇問題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理念,對城市的整體運營會有很好的促進效果。
道路白改黑工程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排水瀝青路面采用大空隙瀝青混合料作表層,將降雨透入到排水功能層,并通過層內將雨水橫向排出,從而消除了帶來諸多行車不利作用的路表水膜,是海綿城市概念實現的一大功臣。
這一看似乎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白改黑項目是相互相成的,但是請回到第一點關于管理工作分配問題,還有對海綿城市理念有利的是排水瀝青路面而非傳統(tǒng)瀝青路面。傳統(tǒng)瀝青路面的水損害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雨天行車安全問題也成為交通隱患。這兩者之間存在材料、工藝技術及造價上的種種區(qū)別。試想,若是路面的管理單位及路面以下設施的管理單位分別隸屬于兩個不同的主管部門的話,會有可能做到統(tǒng)一規(guī)劃互相協調地去實現如此目標嗎?要何等級別和魄力的領導才能做到?
因此,針對城市防洪排澇的管理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法著手解決:
在水利部門對防洪排澇工作負責管理、規(guī)劃和監(jiān)督的同時,建議把城區(qū)防洪排澇設施的日常維護管養(yǎng)工作與市政、環(huán)衛(wèi)、園林設施一起歸并到城市管理系統(tǒng)。這樣有利于實現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也有利于設施的精細化管理和各種項目的協同開展,更有利于搶險工作的統(tǒng)一指揮和處理。
任何工程項目的開展都是為了完成后能有效運營。無論是對于雨污分流工程還是其他的防洪排澇項目,都需要有全局觀念,充分了解項目的特殊性,切莫為了各種原因去縮短工期,壓縮進度。做到項目研究、設計、立項、預算、招標、施工、驗收、移交全過程的嚴格監(jiān)管和科學規(guī)劃,前后協調,重視日后防洪排澇項目運營的難度和問題。
在管道及河涌清淤管理方面,下屬維護單位是有義務去讓設施達到管養(yǎng)要求的。建議強化下屬維護單位自行檢測自行申報清淤計劃的方式,然后監(jiān)管單位及監(jiān)理單位則可會同第三方檢測單位不定期不定點抽查淤積情況,最后加大違反淤積要求的處罰力度,這樣既能提高下屬維護單位的自覺性也能節(jié)省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在淤泥量方面,則可要求其提供合法處理淤泥單位的接收有效憑證,結合監(jiān)理確認及抽查的結果便可。
在政策允許及做好風險防控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防洪排澇設施維護管養(yǎng)的合同年限。這樣有利于提高維護單位的投入力度和項目責任感,有利于做出更長遠的規(guī)劃,更有利于不斷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工作的效果。
城市防洪排澇管理工作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有長遠的規(guī)劃,有全面的布局,同時還要有能應急的設備、預案,綜合性非常強。希望以上總結的問題及建議能有助于城市防洪排澇工作在實施過程中解決相關的難點,讓城市防洪排澇管理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