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黎明,張俊杰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自我懷疑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自從人類有了自我意識,自我懷疑就一直存在。作為元認知的一種,自我懷疑是伴隨著認知過程而產(chǎn)生的情緒體驗。近幾十年來,西方心理學界對自我懷疑的研究方興未艾,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而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分析了自我懷疑的內涵、應對策略等研究熱點,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自我懷疑本土化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在社會心理學家和人類心理學家看來,追求確定性和清晰性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動機,它們與理解的需要一并處于人類動機系統(tǒng)的中心位置[1]。人們希望能夠快速、清晰地了解事物并預測事物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但是現(xiàn)實往往相反,很多時候,人們對自己都不能準確地認知和判斷,陷入到不確定(Uncertainty)的狀態(tài),導致自我懷疑的產(chǎn)生。
Van den Bos 和 Lind認為自我懷疑是懷疑自己的行為或狀態(tài),它是一種“主觀的對自我看法的懷疑或不確定”[2]。當人們對事物的真相或現(xiàn)實不確定時,這種(主觀的)狀態(tài)會導致對事件真相的懷疑;當這種不確定狀態(tài)涉及到自我,就是自我懷疑。
自我懷疑與自我價值、自尊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自我價值包括兩個方面:自我悅納(Self-liking)和自我勝任(Self-competence)。自我悅納是將自己作為一個社會客體進行評價,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自我勝任是對自己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評估。Tafarodi 和 Swann在2001年的模型中指出:自我勝任是自尊決定性的、獨特的維度[3]。而自我價值和自尊又是自我的核心成分。依據(jù)上述模型,自我懷疑就是對自我勝任能力的質疑。在此基礎上Matthew D. Braslow等人提出:自我懷疑主要指對自我所認同的能力的不確定感[4]。按照這一觀點,自我懷疑就是對自我能力的元認知,具體來說,自我懷疑被認為是對個人能力不確定性的元認知表現(xiàn)。
前人在研究中成功地揭示了自我懷疑與能力的關系,明確了自我懷疑與能力不確定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能力、自主與歸屬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三大基石”[5]。擁有能力是人類內在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是根深蒂固的。能力需求的實現(xiàn)與否是決定個體內在動機的根本,能力需求同樣也是成就動機的核心。Susan Fiske強調:控制或能力需求作為理解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跨越了社會心理學的范疇[1]。同樣的,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也具有強烈的動機性質。
當前,西方學術界對自我懷疑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這些方面。
能力和價值是自尊的兩個基本維度。如果一個人把自我價值與其能力相對應,那么自我懷疑可能就會傷害到他(她)的自尊。當個體對重要的能力不確定時會引發(fā)到自我價值的懷疑,這就可能威脅到他的自尊。西方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懷疑與自尊呈中等程度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從-0.44 到 -0.68[6]。自我懷疑高的個體,自尊水平相應較低[4,7]。除了與自尊的負相關,自我懷疑還會引起不同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等。大量的研究認為,長期的自我懷疑與消極情緒、低自尊水平、無價值感等負性心理狀態(tài)相聯(lián)系[4,6-7]。
如果個體對在特定情境中需要做出反應的能力不確定,即意味著可能面臨失敗,會引起防御性、保護性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個體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應對,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和主觀高成就(Subjective Overachievement)是兩種最常用的解決長期自我懷疑的應對策略[6,8-9]。
1.自我設限
自我設限[10]作為一種事前就準備好的預防性保護策略,指的是個體在活動之前,就找好借口,一旦失敗了就將失敗歸因于其他原因而不是能力,比如說,身體不好、睡眠不足等影響了成績。如果個體對自我能力不確定,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他們的成功愿望和自我形象就會受到威脅。自我設限為個體提供了混淆失敗真正原因的機會,它用各種障礙(藥物、酒精、拖延癥等)來解釋失敗,而不是個體的能力不足。實際上,這些障礙干擾了行為結果,以犧牲成功的代價保護了自我懷疑者的能力觀。對自我設限者而言,對失敗歸因暗示的關注超過了對成功的渴望,對他們而言,結果的影響往往比結果本身更有分量。但是,自我設限策略的使用并沒有減少自我懷疑,反而導致自我懷疑常態(tài)化,個體也因此難以獲得關于自身能力水平真實、有用的信息。
近三十年對自我設限的研究不斷拓展、深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涉及到個體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其中對學業(yè)自我設限[11]的研究最為深入。
2.主觀高成就
主觀高成就是另外一種應對自我懷疑的策略,與自我設限的自我破壞策略不同的是,主觀高成就者采用額外的努力來避免失敗,確保成功;其特點是高度關注能力表現(xiàn)與高自我懷疑相結合,這種策略進一步破壞了對個體能力的正確歸因。在經(jīng)歷自我懷疑時,如果個體關注的是他的能力,可能就會采取自我設限策略(例如更少的練習);如果個體關注的是良好表現(xiàn),可能就會采用高成就策略(例如更多的練習與努力)。但是,與自我設限策略的結果一樣,高成就者一旦取得成功,就會混淆表現(xiàn)與能力之間的關系。雖然主觀高成就者往往都能獲得積極的結果,但他們無法得知是自身的能力還是努力,或是兩者的結合,還是運氣使然帶來的成功,意味著他們對自身能力不能正確地認知和判斷。
3.自我能力否定傾向(Imposter Phenomenon,簡稱IP)
這種策略很少被提及,但卻是自我懷疑最常見的經(jīng)歷。最早是由CLance和Imes于1978年提出的[12]。按照客觀標準評價,自我否定者是成功的,可是他們卻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取得成功;他們的成功只是“成功”地欺騙別人了,讓別人相信他們是有能力的。當自我否定者取得成功以后,會把成功歸結于其他因素(如幸運或良好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他們的自身能力。因此,他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需要能力的位置。自我否定者在獲得成功時,也會短暫欣喜,但是因為他們對成功的不當歸因,成功的經(jīng)歷并不會減少他們的自我懷疑,反而會導致他們的自我價值更加不穩(wěn)定,而這又可能會使個體反復經(jīng)歷自我懷疑。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否定傾向現(xiàn)象與個體不良應對策略、低自尊、神經(jīng)質相關[13]。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之間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68,與自我設限相關也很高[14]。
4.防御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
防御性悲觀是Norem 和 Cantor于1986提出的一種應對自我懷疑的策略[15]。為了應對可能的失敗,個體故意降低期望和目標,減少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防御性悲觀者“凡事先往壞處想”,他們把悲觀當成是一種管理焦慮的策略,通過運用“降低期望”等做法,把關注的焦點轉移到防患未然之上,來消除心中對自我能力不確定的緊張。對于防御性悲觀的個體而言,持有消極預期會減少失敗給他們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一旦取得成功,意外的驚喜會給個體情緒更長久的影響。盡管對成、敗情感反應的預期作用似乎對防御性悲觀者來說是積極的,但這種對成敗結果的歸因模式,很可能讓防御性悲觀者將失敗歸因于能力,將成功歸因于諸如運氣之類;而歸因的這種變化又導致了自我懷疑的延續(xù),不管成敗結果如何,自我懷疑可能會一直存在。
除了自我設限、高主觀成就等策略,還有像拖延癥、抬舉他人現(xiàn)象等,都反映了人們對于能力的自我懷疑,為了避免喪失自我價值感,導致自尊水平下降,而在心理和行為上采取的管理策略。
隨著對自我懷疑內在結構的揭示以及對自我懷疑應對策略的了解,人們開始嘗試運用心理干預治療技術,消除或減少自我懷疑。
1.合理情緒行為療法在自我懷疑上的運用
心理學家試圖通過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來干預、消除自我懷疑。合理情緒行為療法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個體對事件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導致在特定情景下出現(xiàn)的情緒和行為后果,個體不當?shù)恼J知和信念才是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直接原因。
運用合理情緒行為療法來干預自我懷疑,主要使用四個標準技術來改變不合理的認知信念。它們分別是功能辯論、經(jīng)驗辨析、邏輯分析、哲學思辨[16]。功能辯論技術是試圖讓自我懷疑者意識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與感覺良好的目標之間的不相容之處;經(jīng)驗辨析技術指的是要求自我懷疑者提供證據(jù)來評估自我懷疑相關的認知;邏輯分析技術是對自我懷疑者進行追問,通過對不同結果的追問、反思讓其質疑所持的觀念;哲學思辨目的是為了說明自我懷疑者的懷疑對他/她的經(jīng)驗的限制。通過這些技術,讓自我懷疑者對自己所持的絕對觀念、不合理信念進行辨析、糾正,從而消除、改善自我懷疑。
2.正念技術對自我懷疑的干預
正念(Mindfulness)[16]指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On Purpose)、將注意力引導在當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斷(Nonjudgemental)。正念的特點之一是開放,即使對消極的想法也是開放的,當個體沒有正念的時候,情境性因素可能會誘發(fā)個體采取自我設限或主觀高成就的方式來試圖減少因自我懷疑而導致的焦慮;但是,如果個體有了正念,不僅僅是對這些想法和感覺的本質有了清楚的認識,特別是當它們與不合理信念相聯(lián)系的時候,更有可能謹慎而不是盲目地做出反應。個體考慮事情的本質,會深思熟慮地做出反應,而不會受到個體自我介入的影響;這樣可能會減少自我懷疑和無效的安全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自我設限。
正念干預技術可以減少對預期結果敏感而產(chǎn)生的大量負面影響,這種技術對高水平自我懷疑的治療療效較好。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干預技術能有效緩解個體的焦慮水平,降低自我懷疑,正念干預部分調節(jié)了自我懷疑對自我設限影響,相關的實驗研究正在進行。
對于自我懷疑的研究始于西方,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實證分析,大多數(shù)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語境下,以西方被試來進行的。中國心理學界對于自我懷疑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多問題需要厘清。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國人對自我懷疑的認識。
自我懷疑是人類的普遍現(xiàn)象,中西方個體都有自我懷疑的時候,在西方以“自尊”為本的文化語境下,自我懷疑主要是與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由于個體對自身能力的不確定,誘發(fā)對自我價值的質疑,進而影響到個體的自尊水平,所以對西方對自我懷疑的研究是基于能力之上的,關注的是與能力不確定而引發(fā)的個體元認知體驗以及與此相關的情緒、行為和認知策略。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人情化社會,自我的結構中包含了家人、朋友,與西方人的自我結構有較大差異,對自我的認識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特別注重他人的評價,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面子”。為了保全“面子”,免得“自我”受到損傷,他們采取的策略是不斷的自我反省,對自我言行進行懷疑,這種懷疑更多的是作為動機的力量來幫助他人提升自己,所以在對自我懷疑現(xiàn)象進行中國本土化研究時,需要在“面子”文化的前提下,分析“自我懷疑”的內涵,厘清中國人“自我懷疑”的內在結構,探究其與西方語境中的“自我懷疑”有何異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睂ψ晕覒岩涩F(xiàn)象開展研究,需要信效度較高的測量工具,目前國內已有學者對Oleson(2000)等人的自我懷疑分量表[17]進行修訂編制。但是,在他們的研究中,該量表信度不是特別理想,在刪除了2 個區(qū)分度不良的項目(5、7) 后的問卷α系數(shù)才達到了0.74[18]。除此量表,國內尚無其他關于自我懷疑的量化工具,而Oleson的自我懷疑分量表是在構建主觀高成就(SOS)問卷的框架下編制的,其理論依據(jù)完全是西方語境下對自我懷疑的解讀。對中國人的自我懷疑現(xiàn)象進行研究,需要在中國的語境下,基于自我懷疑的本土化內涵,開發(fā)更有針對性,信效度更有保證的工具。
不同的文化對自我結構、自我認知有很大影響,同樣對自我懷疑的認識也可能會有差別。在面對自我懷疑時,中國人有什么樣的反應,在思想上、行為上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與之相應的中國人應對自我懷疑的策略和手段是否與西方人一致,有哪些異同點,這些是今后在對自我懷疑現(xiàn)象本土化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探討的。
早期對自我懷疑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其負面效應,但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懷疑并非一無是處,對于不同個體而言,自我懷疑受到個人內隱能力觀的調節(jié)[19],對于不同能力的個體,對能力持有漸變的觀點改變甚至逆轉了自我懷疑對活動成效、心理健康、任務參與度等的負面效應。但是這些研究結果大多數(shù)都以西方人為被試,而自我懷疑在東方儒家文化里具有什么樣的含義,中國人的自我懷疑水平呈什么樣的狀態(tài),中西方個體的自我懷疑現(xiàn)象有何異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析。所以在對自我懷疑的研究中,跨文化的實證研究非常重要,通過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的不同樣本的對比,了解自我懷疑在不同文化個體身上的表現(xiàn),分析他們在面對自我懷疑時的反應,對待自我懷疑的態(tài)度,這些會有助于人們更好地探索自我懷疑的實質,從而尋找有針對性的、恰當?shù)木徑庾晕覒岩傻拇胧?/p>
除了個體內隱能力觀會調節(jié)自我懷疑水平對活動成效的影響外,在自我懷疑與各種應對策略之間,人的個性特征、社會環(huán)境因素起著什么的作用,還有利用認知行為療法對自我懷疑進行干預,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干預的效果,干預措施的作用機制又是如何,這些問題都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慢慢厘清的。尋找自我懷疑相關變量之間中介變量和調節(jié)變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只有對自我懷疑現(xiàn)象有了全面的了解,弄明白它的作用機制,知道哪些因素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才有可能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避免自我懷疑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