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靈
進入臘月,天氣寒冷起來,渝東北地區(qū)的農戶家家忙著殺年豬了。
以前農戶殺一頭年豬,必須向國營食品站交售一頭,執(zhí)行國家“購一留一”的收購政策。如果只養(yǎng)了一頭豬,則交半邊留半邊,稱交“邊口肉”。
那年,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qū))興隆公社一個外號“王日白”的農民由于家里缺糧,只養(yǎng)了一頭豬,年底還不到一百斤。交半邊留半邊,除去豬下水,剩不了多少肉,于是決定交售一整頭。臘月里,一家大小望著別人家殺年豬,王日白卻帶著兒子,拿起響篙,吆著豬去公社食品組。眼看拐過大彎就到公社,這里沒有住戶,路邊有一個堰塘,王日白迅速一腳,把豬蹬了下去。還沒等豬浮起來,他也跳進水里,使勁按住豬頭,活生生把豬憋死了。兒子還沒明白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只聽他爸爸說:“把豬看好,我去食品組報信!”
一會兒,王日白領著兩個工作同志來了。他一邊走,一邊比劃著說:“它像發(fā)了瘋,一下子就沖到堰塘里了。”工作同志站在塘坎上,看了看水邊的死豬,其中一個說:“我們是不收死豬的,你也得不到獎售糧喲!”王日白連忙回答:“獎售糧是小事,給國家交不成豬,是個損失呀?!彼焐线@么說,心里卻暗自高興,一家大小過年終于可以吃上肉了。
工作同志說的獎售糧,是一種激勵政策,農戶每交一頭豬,國家獎100斤平價糧指標。
1963年,糧食開始增收,農戶喂豬的積極性提高。再過幾天就是新年,云陽縣召開縣區(qū)社三級干部會,通報新政策:明年1月1日起,農戶每交售一頭生豬只獎50斤糧食。會上強調,消息不能提前外泄。那些開會的區(qū)社干部為本地農民著想,連夜打電話,悄悄透露給工作人員。一時間,農民或抬、或牽、或趕著豬,從四面八方擁向所在的區(qū)食品站或公社食品組,排隊交售。飼養(yǎng)場只能裝1000多頭豬,一下涌進3萬多頭,只好抽調幾十個行政后勤人員來喂豬。他們把縣城糧站可當飼料的胡豆、玉米買空了,結果發(fā)現(xiàn)喂豬食的石槽不夠。不僅買光了城里的木腳盆,還找飼養(yǎng)場周圍的農戶借了一些,仍不夠用,便讓那些豬吃轉轉食。有的豬一天喂了好幾頓,有的一點食都沒吃到。元旦后,天氣突然轉冷,最終餓死、凍死了1000多頭豬,損失不小。
殺年豬是一件大事,完事后,主人還要招呼刀兒匠吃喝一頓,并叫來鄉(xiāng)鄰。這是那個年月難得的一頓“牙祭”,叫“殺年豬、吃庖湯”。庖,廚房、廚師之意,現(xiàn)在很多人誤寫成“刨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