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是黨中央交給上海的光榮使命,也是新時代出給我們的歷史考題……”去年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的講話言猶在耳。整整一年過去了,今年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全球卓越城市”“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再次成了題中之義。
上海市長應勇在1月27日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到“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以及“進一步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標識度?!?/p>
在2019年上海兩會召開之際,《新民周刊》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zhí)行院長、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張濤甫教授。張濤甫認為,在全國來說,上海本就是一座注重文化氛圍的城市,曾經(jīng)開風氣之先。在如今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道路上,上海應該主動追求文化上的主體性建構,實現(xiàn)自我超越。
從當年領全國風氣之先,到未來領全球風氣之先,將是從中國一線大都市到全球卓越城市的必然飛躍……
“上海是一個注重文化氛圍、文脈,甚至有點小資情調的城市?!边@是張濤甫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覺。
“小資”,曾經(jīng)是個熱詞。不粗糙,不功利,注重生活品質,注重人文趣味,這些都是“小資”的標識。然而,在經(jīng)濟加速發(fā)展的年代,“小資”一詞在許多地方似乎不大有人提了。
上海不然。2018年5月,莫斯科大劇院將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經(jīng)典歌劇《沙皇的新娘》帶到上海大劇院,開票當天1小時內,售出1200張票。更令國內一些劇院經(jīng)營者驚奇的是,上海歌劇院推出的威爾第歌劇《納布科》,在業(yè)內都算是“冷門”,卻能在開演前半個月賣光門票。
“洋”的熱,不代表“土”的冷。去年10月,作家賈平凹到上海做講座?!八且豢诟叨揉l(xiāng)土化地域化的陜西土話,許多上海人聽不懂?!?張濤甫說,“但他的講座照樣叫座又叫好。這說明上海人對各種文化有天生的好奇感。從好奇感入手,接觸、理解,再到接受或者拒絕這種文化,成為上海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睕]有好奇感,沒有對新生事物廣為接納的胸懷,上海無法稱之為上海,上海的文化也不會有與眾不同的積淀。
張濤甫認為,就紅色文化來說,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是從上海開始的。再往前溯,百余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如果沒有上海作為基礎,很難想象會在北京如火如荼。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zhí)行院長、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張濤甫教授認為,在如今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道路上,上海應該主動追求文化上的主體性建構,實現(xiàn)自我超越。
就海派文化來說,早年,無論主動地還是被動,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進入中國的第一落點都是上海。當年,上海在接觸外來文化方面,領先度、開放度、接觸度都有別于國內其他地方。這不僅緣于上海的地緣優(yōu)勢,還與一座城市的文化機制與精神向度相關聯(lián)。盡管在有些年月里,這樣的關聯(lián)是不自覺的,但其決定了這座城市引領全國、開風氣之先的一種走向。
就江南文化來說,其特有的那種細膩,重人文,親自然……這些文化品味和韻致無不與江南山水和人文的浸潤、化育無形關聯(lián),上海的江南文化是有外圍漸次輻射過來的,上海開埠以來,一大批江南文人、知識分子前來謀生、置業(yè)尋夢,將他們身上的文化積累和生活方式也捎帶過來了,沉淀、發(fā)酵,進而成長為新的文化疆域。
作為對媒介與社會、媒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張濤甫向記者特別提到上?,F(xiàn)代報刊歷史。他認為,中國早期現(xiàn)代報刊媒介的發(fā)育,數(shù)上海最為成熟,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文化生態(tài)和媒介生態(tài)。遙想百多年前,南起福州路,北到南京路,在如今的山東中路一帶,曾有過名動中外的“報館街”。1872年《申報》創(chuàng)立于此,1893年《新聞報》創(chuàng)立于此,1904年《時報》創(chuàng)立于此……而這樣的傳承沒有斷絕。譬如前些年紙質報刊又一次火熱的時期,“東早”“外灘”,還有歷史悠久的“新民”,按張濤甫的說法:這些報刊的調性,很難在其他城市出現(xiàn)。這些報刊的有些欄目,主要受眾在上海,很有文化腔調。這說明了,上海這座城市天生有親文化的基因。即便如今媒體告別純印刷時代,上海媒體的調性依然有著傳承。
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有意識地追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并對之有功能性安排。在張濤甫看來,如果單純從國內生產(chǎn)總值(GDP)的角度去考量,諸如東方明珠塔、上海體育場、上海大劇院,都是未必值得去做的?!吧虾缀跏窃趧e人圍著高度物質主義的滾滾洪流時,就在做文化鋪墊?!睆垵忉尩?,“文化,有時候具有口紅效應,其不一定能管得了肚子餓不餓,卻具有象征意義。文化起到的作用,是養(yǎng)眼養(yǎng)心,是賞心悅目。上海能在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自覺進入文化建設的狀態(tài),是因為上海的傳統(tǒng)、基礎?!?h3>“集聚效應”正當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不少城市相繼進入相對自覺地進行文化建設的階段。如果上海仍像過去一段時期一樣進行文化建設,固然不能算故步自封,但肯定是沒有脫離窠臼的?!叭ツ甑娜舜鷷岢錾虾=ㄔO全球卓越城市。我覺得上海在文化上,就不能再是中國視野下的定位了。否則就不能實現(xiàn)自我超越。全球城市,全球視野,上海要告別過去‘追星模式,告別那種復制、粘貼別人的模式。譬如世界上,別的國家的大都市有歌劇院,有科技館,有博物館,我們也得有,那還不是全球視野。全球視野,在于追求一種‘全球卓越的文化定位。”張濤甫說,“我認為,越是中國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去簡單復制紐約、巴黎、倫敦、東京,就沒意思了?!?/p>
如今,走在紐約時報廣場、中央公園,仍能感受到百多年前的輝煌,分明能感受到,紐約當年的成就是引領世界的。東京亦然,不過那又是1960年代起始的另一種風華。從現(xiàn)在到2035年,如果上海主動追求文化上的主體性建構,并成功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話,那么,必將引領當代世界風氣之先。
作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張濤甫做一線調研時,對三個方面的情況特別關注:科創(chuàng)、文化、媒體。他坦承,在一些方面,上海還存在短板。以文化為例,他說:“我很難感受、把握上海整個文化發(fā)展的清晰脈絡?,F(xiàn)在上海的文化建設,仍是像盆景點綴一般?!贝朔N點綴,一方面證明了上海這座城市是有文化的,另一方面則說明尚缺那么一些整鏈條的頂層設計和大手筆的戰(zhàn)略布局。
從功利的角度理解上海當下的文化建設,張濤甫感覺其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成績。譬如上海電影產(chǎn)業(yè)的效益就不錯。但是,假若從文化的角度去衡量,就會發(fā)現(xiàn),當下上海距離“文化之都”尚有一些距離。
以影業(yè)為例。上海電影傳統(tǒng)足以讓人回味良久,誕生過許多優(yōu)秀國產(chǎn)片。從早年的《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到建國后的《南征北戰(zhàn)》《女籃五號》,再到改革開放早期的《天云山傳奇》《城南舊事》《巴山夜雨》,無論是反映哪些地區(qū)的人與事,這些電影都有濃濃的上海電影的味道。更不用說上海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那么多的電影明星。然而如今上海電影產(chǎn)業(yè)距離為“文化之都”增色,還有巨大的空間。
上海如果將來希望成為新的科創(chuàng)、文化方面的引領者、定義者,就必須超前定位。
如今許多人回憶上海的1930年代,感覺有滋有味。那是大眾媒介——出版、電影等產(chǎn)業(yè)在上海形成集聚效應所留下的痕跡。如果希望50年后、100年后的人們對今日上海有深刻印象,構建文化產(chǎn)業(yè)的集聚效應,必不可少。張濤甫說:“單靠個體,無法成就高亮度。單靠一顆星,無法成為星河……”
從構建上?,F(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角度來說,張濤甫亦認為,需要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如今,浦東正在建造上圖東館、上博東館和大歌劇院。在張濤甫看來,這些工程就不能再亦步亦趨學習別家,而要站在中國立場,站在上海方位,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高度去定位,從上海文化自身的邏輯出發(fā),做好文化公共設施的定位和內涵建設。
提及為何要在浦東建造圖書館、博物館、歌劇院等,張濤甫認為,這是在上海已有不錯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提升?!皫浊f人口的大都市,如果只有一座體育場、一個歌劇院,在人們普遍小康以后,就顯得容量不那么夠了,且需要結構性調整以彌補功能性短板。”
從GDP增長的角度衡量,上海的演出場所、展覽場所是否設置過多呢?這當然需要市場調研,但在張濤甫看來,即便這些文化藝術場所不能直接帶來拉動GDP的經(jīng)濟效益,對于上海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斑@方面,不能完全以GDP去考量。”張濤甫說,“我們需要這些‘吃飽了撐的時候的精神慰藉。文化上的補給,就是精神補品。沒有這些東西,生活將是干澀、枯燥的。有了這些東西,整個城市就滋潤起來了。”譬如文學創(chuàng)作、詩歌,有時候需要沙龍或者講座作為滋培之土。以當年巴黎的沙龍為例,從單個沙龍的貢獻來講,似乎并沒有太多建設性。但從文化本質上來講,其成為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一些偉大的思想、奇妙的創(chuàng)意,往往會不經(jīng)意從某個朋友的沙龍閑談中突發(fā)奇想出來。
與過去一些年相比,上海目前更需要把握節(jié)奏。從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強調發(fā)展質量。
“一座城市的節(jié)奏不能過于緊張,需要閑暇、留白與從容?!睆垵φJ為,有時候在目標不是特別清晰的時候,人們的腳步不應該過于匆忙,也無需過于焦慮。與過去一些年相比,上海目前更需要把握節(jié)奏。從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強調發(fā)展質量。而文化,恰恰能給一座城市的發(fā)展質量注入內涵,因此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技術的興起,新的文化產(chǎn)業(yè):文化消費方式、生產(chǎn)方式、傳播方式層出不窮,與以往相比,堪稱巨變。“很多城市都看到了這一點。目前,大家都在‘新起跑線上選擇‘賽道,上海毫無疑問要抓住機會。”張濤甫說。
難度當然是不小的。以往城市發(fā)展更多依托地緣優(yōu)勢——譬如依水而生,譬如依交通樞紐而發(fā)展壯大,而如今,隨著高鐵、航空網(wǎng)的密織,城市間交通便利性上的差異正在縮小。譬如貴陽數(shù)谷,引領了貴州產(chǎn)業(yè)跨越式升級。上海要考慮的,就不該是領先別家?guī)讉€身位的問題,而是需要尋求整數(shù)級的超越。
應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上海要“著力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吧虾H绻麑硐M蔀樾碌目苿?chuàng)、文化方面的引領者、定義者,就必須超前定位?!睆垵φf,“譬如在科技中心建設上,上海必須要有功能性的定位——究竟是硅谷式的,還是紐約式的?目前來看,張江高科技園區(qū)似乎有點硅谷式的感覺?!绷硪环矫?,在產(chǎn)業(yè)選擇上,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設計,而非盲目的跟從資本的力量,不能放縱趨利性產(chǎn)業(yè)的驅動。張濤甫說:“一個民族的精神,不能過于放縱那種快感、欲望性的東西。上海比其他地方更早面臨這些方面的誘惑,比如游戲產(chǎn)業(yè)、電競產(chǎn)業(yè),以及一些新興產(chǎn)業(yè)非理性的繁榮,都要警惕。要給資本的逐利沖動加以籠頭、韁繩?!?/p>
重新?lián)屨伎萍贾聘唿c,并很好地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結合起來,必將形成新的文化高地。然而,這一切需要人來支撐,其關鍵又在教育。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9年的重點工作,其中有大力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方面的內容。作為教育工作者,張濤甫贊同應勇所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他說:“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培養(yǎng)。我所說的人,不是簡單的單向度的人,應該是全面的人。過往,在實際操作中,一直存在功利性偏向,甚至把美育這樣的無用之用功利化了。我覺得,教育不能精確和精致到每一個點位上,要有從容和留白?!睆垵Υ虮确秸f,教育就像用手抓沙子,抓得過緊,沙子反而會漏掉很多,不抓、完全放任,則也不行?!艾F(xiàn)在所有與教育相關的方面——學生、老師、家長、管理者,沒有一方是輕松的。我覺得高考改革還要繼續(xù),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睆垵φf,“我們要建設全球卓越城市,必須要想到——人在哪里?我們的目的是提升這座城市人的生活品質。生活沒有質量,城市就是空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