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娟
石油是現(xiàn)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你是什么民族,無論你身處什么國度,無論你用什么語言交流,石油工業(yè)就在你身邊。那么各國語言中“石油”一詞究竟是怎么發(fā)展而來的呢?我們統(tǒng)計了幾種常見語言,一起來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石油作為一種可燃的液體,中國古人們曾腦洞大開,起了各種不同的名字。
南朝范曄,在《后漢書·郡國志》記載“縣南有山,石出泉,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這句話表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認識了石油并開始對其進行命名和加以利用;而唐朝段成武的小說《酉陽雜俎》,將石油稱之為“石脂水”,而且還寫到了“燃燈極明”;北宋曾公亮在當時編著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jīng)總要》中,送給石油一個很有戰(zhàn)斗力的名字:“猛火油”。直到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敝链?,中華詞庫中有了“石油”一詞。
在英文中petroleum一詞來源于拉丁語petroleum,而在拉丁詞根中petr、petra是石頭的意思,延伸到人的品質就是剛毅、堅硬的意思,因此大英人民也喜歡給男孩取名“Peter”、“Peterson”,洋氣吧!其實換成中文就“石頭”“小石頭”;而ol、ole表示油,如“oil”、“olive”等,因此petroleum就可以認為是“來自石頭中的油”,也可以簡寫為petrol。
另外,英語中“gas”一詞表示汽油、加油的意思,通常情況下英語里的詞都是有來源的,而gas這個詞卻有點特別,是英語里很少見的、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
日本歷史里關于石油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797年。在《日本書紀》中提到日本越國地區(qū)向天智天皇進獻了“可燃之土”和“可燃之水”,據(jù)考證這里提到的“可燃之土”和“可燃之水”指的就是瀝青和石油。
在日本的《大和本草》中曾有記載,在14世紀左右,日本越后地區(qū)就有地面冒出了石油,可能因為石油硫化物含量較高、氣味難聞,當?shù)厝朔Q之為“臭水”,而在日語中“臭”與“草”發(fā)音相同,而“臭”字不雅,因而“臭水”經(jīng)過流傳逐漸變?yōu)椤安菟绷恕?/p>
在明治世紀之前的日本,煉制燈油過程中的揮發(fā)油被稱為“惡心的臭水”,天然氣叫“隨風的臭水”,受當時技術條件影響,不能進一步處理的油渣被稱作“該死的臭水”。
在民間也有“石炭油”的叫法。不過在明治時代初期,為了與石炭(煤炭)煉制的油品相區(qū)分,日本人選擇了從petroleum一詞直譯的“石油(せきゆ)”并一直沿用至今,據(jù)傳現(xiàn)代漢語的石油一詞就是從日語借鑒的。
俄語里石油(нефть)一詞的由來也是版本頗多。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該詞源于土耳其語中的нефт,最早源自新波斯語中naft一詞,后來發(fā)展成俄語中的neft,原意為“濕的”、“液體的”、“流動的”,因此可以從字面上將其理解成“液態(tài)的、濕的東西”。naft這個詞在英語中另一支演化成了naphtha一詞,在現(xiàn)代工業(yè)中專指石腦油(粗制輕油的統(tǒng)稱,不是日本人認為的“腦花”)。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俄語“石油”一詞來源于巴比倫時期的希臘語naptu,在希臘語中nabadu是“光”的意思,應該是點燃石油產(chǎn)生光的引申吧。在漢謨拉比法典中也有關于用石油照明的記載,也就是說在巴比倫時期石油曾經(jīng)用于照明。
作為戰(zhàn)略物資,據(jù)說當時石油就作為希臘火武器的一部分,在海戰(zhàn)中應用。
作為最大的產(chǎn)油地區(qū),阿拉伯語里???????(石油)這個詞卻無法找到明確的起源。更多的人認為,???????這個詞是根據(jù)英語的Petroleum音譯而來,而?????這個詞在阿拉伯語里也是指石油,和英語的oil相對應。有的學者說這是從希臘語音譯過來的,而有的學者說這是很古老的阿拉伯語單詞,然后被希臘語所引用,然后又用回來了……關于阿拉伯語里“石油”這個詞的確切出處,似乎還得繼續(xù)考證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