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中國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很多問題根源在于經濟結構扭曲。但這并不意味著結構性改革可以替代保持總需求穩(wěn)定的刺激政策。
首先,結構改革和宏觀經濟穩(wěn)定是兩類政策,各有其目標定位和政策手段,二者并不沖突。結構改革類政策的目的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潛在增長速度,內容是各種形式的改革;穩(wěn)定總需求政策的目的是保持資源充分利用,使經濟貼近其潛在增長速度,內容是貨幣和財政政策為代表的需求管理政策。這兩類政策的目標、工具都不相同,并不沖突。有一種普遍的擔心是刺激政策會帶來大量低效率的投資,不利于優(yōu)化經濟結構。這種擔心有道理也是經驗之談,克服這種低效率的辦法不是不要刺激政策,而是要做好經濟刺激激政策的方式方法和項目儲備,把握好經濟刺激政策的力度,避免過度刺激。
其次,結構改革是個漸進過程,不會也不應該一步到位。結構改革有兩種,一種是政治強人強力推動的引領式改革,改革內容超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觀念和認知水平。這種改革好處是可能實現跨越式進步,壞處是犯錯誤的概率較高,并伴隨著有較大的對抗和不安定情緒。另一種結構改革是與時代價值觀變化相一致的適應性改革。隨著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持續(xù)提高,以及由此帶來的新舊觀念的代際轉化,全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要求新的改革措施出臺。適應性改革來的會比較遲,也比較漸進,好處是犯錯誤的概率較低,對抗和不安定情緒較低。就當前中國發(fā)展階段而言,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且仍在進一步提升當中,后面這種結構改革方式不失為更穩(wěn)妥選擇。這意味著結構改革政策只能是漸進地推出,不能指望結構改革措施提升短期的總需求水平。
再次,即便出臺大量結構改革,短期對總需求的影響不確定。結構改革政策出臺并不必然解決短期內的總需求不足問題,甚至可能會加劇總需求不足。結構改革是個破壞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破壞的速度經常會快于再創(chuàng)造的速度,對短期經濟運行造成更大壓力。發(fā)生經濟或者金融危機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嚴重的總需求不足,救助的一方往往會要求危機國家采取結構性改革以換取救助,這些結構性改革往往是加強財政紀律、降低工資等等,這些要求未必不合理,但短期內進一步加劇了經濟下行壓力,甚至引發(fā)了政治和社會的不安定。當美國、日本、歐元區(qū)面臨總需求不足的時候,首當其沖的應對措施是極度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上升,而不是結構性改革,結果也超出預期,這個選擇凝結了百年來眾多宏觀經濟學者的智慧。
容忍更低經濟增速不等于改善增長質量。經濟增速無論是持續(xù)高于還是低于潛在增速,對改善經濟增長質量都不利,經濟持續(xù)過熱伴隨著大量低效率投資,經濟持續(xù)過冷則讓小企業(yè)受到不必要的過度生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