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含蕾 蔣瀟婷 李小曼 姜 超 鄭文思 王 琛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截至2017年,全世界約有4.25億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以及由長期高血糖導致的各種組織的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2]。胰島β細胞數(shù)量減少和(或)功能障礙導致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不足以維持機體血糖穩(wěn)態(tài)調節(jié),從而引起高血糖,這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3]。近幾年的研究[4-5]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中除胰島β細胞凋亡外,胰島β細胞去分化也參與其中。本文對2型糖尿病中胰島β細胞去分化的表現(xiàn)和發(fā)生機制,以及其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等作一綜述,以期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篩查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胰島β細胞去分化是指成熟的β細胞失去其成熟細胞的特征,喪失部分或全部胰島素分泌能力,出現(xiàn)祖細胞特征并可能轉分化為胰島其他細胞。其主要特征有兩個:β細胞特異基因表達的改變和相應的細胞形態(tài)功能的改變。
通常在β細胞發(fā)育成熟過程中,一些祖細胞特征性基因表達量會逐漸減少。然而,β細胞在去分化的過程中,祖細胞特征性基因表達則會增加。如在胚胎細胞中高度表達的八聚體結合轉錄因子4基因(oct4)和nanog,在胚胎胰腺祖細胞上特異性表達的性別決定區(qū)Y框蛋白9基因(sox9)和發(fā)狀分裂相關增強子1基因(hes1)[6-7],在胎兒內分泌祖細胞特異表達的神經(jīng)元素3基因(ngn3),都會在胰島β細胞去分化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高表達的現(xiàn)象[4],相應的蛋白產(chǎn)物,如轉錄因子Oct4、Nanog和Ngn3目前被普遍用作β細胞去分化的標志物。其次,胰島β細胞的特異基因表達下調,這些基因往往與β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有關。如調控β細胞形態(tài)分化的肝細胞核因子1基因(hnf1α)和肝細胞核因子4α(hnf4α)[8],調控胰島素基因表達的NK6同源框蛋白1基因(nkx6.1)、胰十二指腸同源盒1(pdx1)、肌腱膜纖維肉瘤癌基因A型同系物基因(mafaA)和神經(jīng)源性分化因子1(neurod1)[4, 9],抑制其他類型內分泌細胞基因表達的配對盒轉錄因子6基因(pax6)[7, 10],與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GSIS)過程有關的葡萄糖轉運體2(glut2)、葡萄糖激酶(gck)、內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亞家族J成員11(kcnj11)、鋅轉運體8(znt8)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glp1r)等基因[5,8,11-12],都會在β細胞去分化過程中表達下調,這也是造成β細胞形態(tài)功能改變的重要原因。此外,去分化的β細胞還可以高表達α細胞特異基因,如參與胰高血糖前激素表達的mafB和α細胞的調控因子arx[4,8,13-14]。
在去分化的過程中,上述基因層面的變化也會反映在細胞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胰島素合成、儲存和分泌過程的異常。首先,由于去分化的β細胞缺乏轉錄因子Pdx1、MafaA和Nkx6.1,使得胰島素基因無法正常轉錄和翻譯,造成胰島素合成量明顯減少,細胞胰島素染色陰性;同時,由于胰島β細胞向α細胞轉分化,胰島中胰高血糖素陽性細胞數(shù)量增多。其次,因為胰島素的儲存量不足,使β細胞出現(xiàn)“顆粒”減少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流式分析儀檢測時細胞側向散射光減弱[15]。另外,由于Glut2、ZnT8等轉運蛋白的缺失,β細胞對葡萄糖刺激的敏感性,以及胰島素分泌能力均降低,導致GSIS功能喪失。
導致β細胞去分化的影響機制首先由Talchai等[4]報道,目前研究較多的是轉錄因子介導的β細胞去分化。
2.1 叉頭框蛋白O1(FoxO1)依賴的β細胞去分化的機制 FoxO1屬于FoxO家族,是對β細胞的分化、增殖和存活起著重要調控作用的轉錄因子。2012年Talchai等[4]發(fā)現(xiàn),F(xiàn)oxO1缺乏是引起胰島β細胞去分化的重要原因。在胚胎期,F(xiàn)oxO1通過oct4、nanog等基因調控細胞的多能性[16]。在內分泌細胞分化的過程中,F(xiàn)oxO1、Ngn3和Pdx1蛋白在細胞中共定位,F(xiàn)oxO1通過抑制Ngn3表達可促進β細胞成熟[4, 17]。在成熟的β細胞中,當高糖高脂誘導氧化應激時,F(xiàn)oxO1會受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號通路調節(jié),進入細胞核,并通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劑激活受體α(PPAR-α)抑制脂質氧化,促進MafaA和NeuroD1的表達,增加胰島素的合成與分泌[18]。但是隨著細胞氧化應激的出現(xiàn)和加劇,F(xiàn)oxO1表達逐漸下調,導致Pdx1、MafaA、Nkx6.1等轉錄因子水平降低,胰島素分泌合成減少;同時FoxO1缺乏的β細胞會恢復Ngn3的表達,出現(xiàn)內分泌祖細胞的表型,發(fā)生去分化的現(xiàn)象[4]。但是目前對于FoxO1表達下調的原因尚無明確的解釋,有研究[19-20]結果表明,F(xiàn)oxO1活性抑制可能與Akt 上游激動劑轉化生長因子β受體1(Alk5)的活性有關。
2.2 非FoxO1依賴的β細胞去分化的機制 除FoxO1外,其他因子如Sox5、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也可以參與β細胞去分化的調控[7,21]。轉錄因子Sox5通過調控β細胞特異的基因,參與囊泡釋放和激素分泌的過程[21]。Axelsson等[21]發(fā)現(xiàn),Sox5敲除后小鼠β細胞Pdx1、MafaA表達顯著下調,胰島素合成減少。同時β細胞線粒體活性受損,使得ATP減少,去極化激活的Ca2+流入過程受阻,導致胰島素分泌過程無法啟動,β細胞GSIS功能異常。相反,db/db小鼠過量表達Sox5后,β細胞關鍵基因表達上調,GSIS的能力提升,類似去分化的現(xiàn)象減弱[21]。Fgf有多種家族成員,其中Fgf1與Fgf2屬于相同的亞家族[7]。Fgf1或Fgf2處理人β細胞系(EndoC-βH1)可以導致胰島細胞轉錄因子MafaA、MafaB、Pax6、NeuroD1,以及Glut2和Znt8表達下調,而去分化β細胞標志物Sox9、Hes1、Ngn3表達上調[22]。該發(fā)現(xiàn)在人體中得到證實。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組織中,F(xiàn)gf信號通路和去分化的標志物處于激活狀態(tài),表明Fgf參與去分化的過程[7]。
胰島β細胞衰竭表現(xiàn)為β細胞的數(shù)量減少和功能下降,是糖尿病發(fā)病中公認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去分化目前被視為使2型糖尿病中β細胞數(shù)量減少和胰島素分泌受損的重要因素之一[13,23],可能是胰島β細胞“逃避”高血糖負荷的手段。
首先,β細胞的去分化現(xiàn)象在一系列糖尿病小鼠模型實驗、β細胞譜系追蹤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4,24]。其表現(xiàn)為胰島β細胞脫顆粒,胰島素耗竭,對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內分泌祖細胞基因(如ngn3和nanog)的表達上調[24],以及細胞獲得更多類似于干細胞的特征[15]。并且在多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都發(fā)現(xiàn)了FoxO1表達下調的現(xiàn)象[4,25]。通過觀察2型糖尿病患者捐贈的胰腺,也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13,26],表明胰島β細胞去分化伴隨著糖尿病發(fā)生的過程。此外,研究[5,27]還發(fā)現(xiàn)在長期高血糖的作用下,β細胞也通過轉分化為其他類型的內分泌細胞(如分泌胰高血糖素的α樣內分泌細胞)來逃避高血糖的負荷。在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和患者中,都觀察到β細胞轉分化為α細胞[13-14,27],這可以解釋糖尿病患者胰高糖素水平升高的現(xiàn)象[14]。
同時,由β細胞的去分化帶來的胰島細胞數(shù)量減少和功能下降也已經(jīng)得到證實。如上所述,F(xiàn)oxO1 和Sox5是胰島β細胞去分化過程中重要的抑制因子。通過敲除小鼠的foxo1或sox5可以建立β細胞自主去分化的模型[4,21]。foxo1或sox5基因敲除的小鼠β細胞中,祖細胞標志物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能力顯著下降,最終出現(xiàn)高血糖癥狀[5,21]。同時,在敲除foxo1的β細胞中,α、δ、Pp細胞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生長激素抑制激素和胰多肽表達水平升高[4]。因此,β細胞向α細胞等內分泌細胞的轉變也是導致胰島β細胞數(shù)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盡管如此,已經(jīng)去分化的β細胞在接受治療之后,可重新分化為成熟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胰島β細胞[24]。鉀離子通道亢進(KATP-GOF)小鼠是一種由β細胞興奮抑制誘導的糖尿病模型[24]。Wang等[24]用胰島素處理KATP-GOF小鼠60 d,小鼠血糖水平降低,胰島β細胞容量恢復,胰島細胞由原來的胰島素分泌-/Ngn3+轉變?yōu)橐葝u素分泌+/Ngn3-。對非肥胖糖尿病小鼠模型(GK-S)實施胃腸重組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 RYGB)[28],以及對db/db小鼠進行卡路里限制或對飼喂養(yǎng)后,小鼠β細胞特征性標志物(胰島素、Pdx1、MafaA、Glut2)表達情況得到改善,GSIS功能恢復[29-30]。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通過單獨飲食控制也可以改善β細胞的功能,恢復第一時相胰島素的分泌,逆轉β細胞去分化的病理狀態(tài)[23,29]。這種細胞的再分化是2型糖尿病治療領域關注的熱點之一,可通過早期干預,挽救去分化的β細胞,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
迄今為止,有關胰島β細胞去分化的判斷,都是基于胰島原位各種基因表達檢測實現(xiàn)的[4-5]。在人體水平,采用同樣的手段來評估β細胞去分化顯然不可取。胰島β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在葡萄糖的刺激下合成和分泌胰島素。胰島β細胞受到血糖刺激,感知血糖變化而分泌胰島素的能力,被稱為β細胞的葡萄糖敏感性(β-cell glucose sensitivity,βCGS)。鑒于去分化的β細胞對葡萄糖刺激不反應——βCGS下降,就可以通過在人體水平檢測βCGS來反映β細胞去分化的程度。
在體胰島βCGS評估最早見于2002年Mari 等[31]的報道。他們根據(jù)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中不同血糖水平,計算C肽分泌速率的平均斜率,來評估β細胞對不斷升高的葡萄糖濃度的反應能力。其中C肽的分泌速率根據(jù)Eaton等[32]和Van Cauter等[33]提出的胰島素釋放率數(shù)學模型計算得出,能夠準確地反映餐前胰島素的分泌。但是,在日常工作中,C肽測定不是正常葡萄糖耐量人群和未使用過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檢測指標,同時其檢測在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中也較為少見。因此,通過C肽水平計算餐前胰島素的分泌在大樣本人群中不適用。2017年Li等[34]研究提出用OGTT中不同葡萄糖刺激下血漿胰島素分泌的速率(insulin release rate response to glucose,IRRG)替代評估胰島βCGS。研究顯示,IRRG與βCGS均與1相胰島素分泌處置指數(shù)密切相關,且IRRG 降低是遠期2型糖尿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34]。盡管OGTT中血漿胰島素水平不能真實地反映β細胞的胰島素分泌,但是鑒于胰島素測定在臨床廣泛應用,在缺乏C肽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IRRG可以作為反映βCGS的簡易指標,用于臨床研究評估。
綜上所述,高糖等應激情況下β細胞去分化引起β細胞質量下降是2型糖尿病發(fā)生的重要機制。β細胞去分化(包括轉分化)可能是應激條件下逃避細胞死亡的一種適應性機制,并且在一定情況下是可逆的。β細胞去分化的過程涉及營養(yǎng)物質誘導的基因調節(jié),提示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在未完全發(fā)病前進行干預來防止糖尿病的發(fā)生,或在發(fā)病后可以針對某個基因或作用于代謝通路中的某個靶點來逆轉已經(jīng)去分化的β細胞,以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進一步探索β細胞去分化在糖尿病中發(fā)揮的作用可以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優(yōu)化的臨床思路,對糖尿病的預防和干預起積極作用。β細胞去分化作為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重要機制,在疾病早期即可發(fā)生,IRRG作為反映βCGS的簡易指標可以用于人群的早期篩查,為及早發(fā)現(xiàn)并預防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