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樸
在蘇州郡學里,珍藏著一方石頭,上刻“廉石”二字,為何稱它為“廉石”呢?
相傳,三國時東吳有位學者,名叫陸績,吳郡吳縣人。陸績博學多才,深得孫權(quán)賞識,征以為奏曹掾,后任郁林太守,加偏將軍。陸績在郁林為政清廉,克己奉公,深受百姓愛戴。他在郁林做官多年,卻無積蓄,他調(diào)離時,依舊囊中空空,兩袖清風。當他乘舟離去時,卻因船載太輕而無法渡海。于是他只得叫人把岸邊的石頭搬上船去壓倉,這樣才得以駕舟回歸。
陸績回到故里后,有感這塊巨石為其旅途安全所作的貢獻,便請人將此巨石搬到自已故里的宅院中。并書寫了“郁林石”三字刻在了上面,以紀念其在郁林清正廉潔的為官生涯。后來,陸績?yōu)楣倭拿烂c此巨石一起傳揚了出去,受到了人們的贊譽。
到了明朝,有一位名叫樊祉的監(jiān)察御史到蘇州視察,聽到當?shù)乩习傩諅黜炗嘘P(guān)陸績“郁林石”的故事,非常感動,認為這是為官清廉的一個生動教材,便下令將這塊“郁林石”移置到蘇州府察院場,并建亭立碑予以保護。還親自題寫了“廉石”兩字鐫刻其上,以表達對陸績的崇敬。后來,人們還由此給陸績起了一個“廉石太守”的美名。
與此相反,在一代詩風的唐代文學大家陳子昂苦讀成學之處,四川射洪縣金華山的“陳子昂讀書臺”里,也存有一塊石頭。這塊深灰色石頭高不足二尺,大可約抱,若以鐵器或堅皿敲擊,便會發(fā)出像腐爛咸蛋那樣的臭氣來,故名“臭石”。后來,杭州有一名叫袁霖的貢生來金華山覽勝,他讀了陳子昂的《感遇詩》,又見到這塊臭石頭,聯(lián)想到陳子昂的不幸遭遇,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憤然命筆,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臭石歌》。歌曰:“敲石得樂聲,煮石得奇味,那見擊石出臭氣?不信將石砥,臭即隨手起。遺臭千年存,誰知石端委?我昨夢見唐之射洪令,自言段簡是姓名。在官曾遇陳拾遺,一遭羅織入陷阱,三百萬緡脫獄中,奈何不給甘殞命。上帝嘖我貪財賄,列仙共唾形骸穢?!?/p>
歌中以“臭石”為名,借受賄而迫害詩人的縣令段簡之口,現(xiàn)身說法,對那些貪贓枉法者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抨擊。后人稱贊這首《臭石歌》是一首伸張正義,針砭腐敗的“正氣歌”。這塊“臭石”也成為鞭笞貪官污吏的反面教材而被保留下來,成為珍貴的文物。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彼翁孚w光義把這四句話刻在石塊上,豎在名州縣官府前,作為對各級官吏的警戒,因而被稱為戒石文。宋高宗說:“近見黃庭堅所書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銘,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厭宋德也”。端明殿學士權(quán)邦彥知樞密院事呂頤浩等人都為戒石銘作為跋語,大意是:“以為五代之余,遺民赤子,新法湯火,太宗皇帝哀矜撫綏,寄在守令。乃發(fā)大訓,垂諸庭石云云”。宋高宗、權(quán)邦彥等人認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戒石文是宋太宗所自作,這是不確切的。
在北京北海公園的靜清齋里,滿綴著玲瓏奇石的“太湖石”??墒侨藗兛稍溃@些太湖石原來是宋朝的徽宗皇帝為了興建園苑,耗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從太湖運到汴京(今開封市)的??墒钱斔膶m園尚未告成就被金人俘走了。數(shù)百年后,清朝乾隆年間(1758 年)修造北海御園,為了使靜清齋內(nèi)的花草石木景色交融,相映成輝,便降旨從開封將北宋留下的那批太湖石運到北海造園。從開封到北京,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其工程之艱巨是可想而知了。因此清王朝不得不規(guī)定,凡參加運石的差役可以抵償賦稅,縱然如此,一般人也是不愿干這種苦役的,但被官家賦稅所迫的勞苦人民,又不得不屈從聽差。官方叫這種太湖石為“折糧石”。好一個美其名的“折糧石”,它哪一塊不浸透著勞苦人民的血和汗?它哪一塊不沾滿王孫貴族們窮奢極欲生活的污穢和罪惡?“折糧石”實則是控訴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的“折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