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翰林 殷曉丹 方家齊
(江蘇省無錫市益家康蔬菜研究所,江蘇 無錫214185)
茭白和水芹為無錫地區(qū)主要種植的蔬菜種類,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傳統(tǒng)的茭白和水芹栽培模式為2年內(nèi)栽培一季秋茭、一季夏茭和一季水芹,生產(chǎn)周期較長,產(chǎn)量不高,經(jīng)濟效益較差。為提高單位面積蔬菜產(chǎn)量,縮短蔬菜生產(chǎn)周期,我們采用1 年內(nèi)種植一季茭白(夏茭)和一季水芹栽培模式,以提高經(jīng)濟效益。該模式既可克服土壤連作障礙,又可避開第2代、第3代二化螟危害,降低了用藥成本,保證了蔬菜食用安全?,F(xiàn)將一茭一芹高效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可選用劉潭茭、廣益茭和86~16 品系等茭白品種。這些品種的茭白孕茭適宜溫度為(22±4)℃,孕茭期為5月下旬~6月中旬。
2 月下旬翻耕整地,每667 m2施有機肥400 kg 作基肥。3 月下旬4 月上旬采用大墩(每墩10~12 株)定植方式定植。選擇長有5片葉以上的植株定植,每墩盡量多帶一些老薹管,以減少植株損傷。定植行距1 m、株距0.6 m,每667 m2栽1 100墩。定植后至返青期,田間水層保持3 cm左右。返青后耥田3次,每次間隔7 d左右。第1 次耥田,每667 m2施有機肥400~500 kg;第2 次耥田,每667 m2施尿素30~35 kg、硫酸鉀10 kg。施肥后立即耥田,使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提高肥料利用率。
茭白蟲害主要為第1代大螟和二化螟。4月下旬開始采用黑光燈和性誘劑捕殺成蟲;在害蟲產(chǎn)卵高峰期將茭田水位降至2 cm左右,使成蟲將卵產(chǎn)在近水面的茭白葉鞘上,2~3 d后將水位提高至15 cm左右,被淹在水里的蟲卵和幼蟲會窒息而死;用殺螟桿菌等生物農(nóng)藥防治。
5 月下旬植株可孕茭產(chǎn)生夏茭,6 月中旬~7 月上旬采收夏茭。采收時,用刀輕輕將肉質莖從植株上割下,避免損傷植株。夏茭應及時采收,既提高品質又可促進其他分蘗生長,提高采收后期的單茭重。7 月中下旬,夏茭采收結束后及時滅茬整田,為水芹定植做好準備。
可選用無錫玉祁大黃葉、無錫玉祁實莖芹、常熟白種芹、揚州長白芹等水芹品種。
7 月下旬,茭白采收結束后翻耕整地,保持田面高低差不超過3 cm,每667 m2施有機肥400 kg。8 月中旬,從留種田收割莖基部橫徑1 cm 左右的種芹,將其置于背陽通風的涼爽處催芽,每667 m2大田需種莖170 kg 左右。催芽時,打去種莖頂梢部分,將種莖輕輕捆成直徑為30 cm 的圓捆,交叉堆放,其上覆蓋1 層鮮草保濕,溫度保持25 ℃左右,早晚澆涼水,降溫保濕。10 多天后,種莖葉腋間的休眠芽相繼萌發(fā)生根。9 月上旬,氣溫降至30 ℃以下時即可將種莖排于大田。排種時,種莖間距5 cm 左右,將靠近田邊的種莖基部朝外、梢頭向內(nèi)排放,有腳印的地方先抹平再排種,防止種莖架空,影響幼苗扎根。
2.3.1 水肥管理
扎根前,田間保持濕潤,以利植株扎根;扎根后逐漸加深水層,保持植株上部18 cm 左右露出水面即可,促使植株長高,增加產(chǎn)量,使植株莖稈呈白色,提高品質;氣溫降至0 ℃時,加深水層至40~60 cm,只留少許葉尖露出水面。移栽15 d后開始追肥,每半個月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有機肥350 kg左右,共追肥3次。9月和10月分別追施氯化鉀10 kg,增加莖稈重量。
2.3.2 移密補稀和移植軟化
9 月中下旬,適當拔除過密處種苗,將其移植到稀疏處,使全田植株分布均勻,生長一致。11 月上旬,拔出植株重新深栽,使植株基部20 cm左右部位埋于泥中,以利莖稈軟化、白嫩。12月份即可陸續(xù)采收上市。
2.3.3 防治蚜蟲
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殺滅蚜蟲。在蚜蟲盛發(fā)期,升高田間水位淹沒水芹植株,使蚜蟲及田里的雜物浮于水面,淹水30 min 后,放1根粗草繩于水面,2人在田埂上各拉住草繩的一端向下風方向移動,將蚜蟲和雜物撇到大田一角后撈起集中深埋,隨后立即將水層降至5 cm左右。整個漫灌過程要在3 h內(nèi)完成,避免水芹淹水時間過長。
應用一茭一芹模式栽培面積不宜過大,以防農(nóng)活集中、勞動力有限而減產(chǎn);此模式可錯開茭白上市集中期,提高茭白經(jīng)濟效益;生產(chǎn)田的茭白不能留種,必須建立專門的茭白留種田;該模式不宜連作,最好與旱生蔬菜輪作,即種2年旱生蔬菜再種1茬一茭一芹,以利培肥土壤和減少病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