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理松
掃黑除惡深得人心,已取得明顯成效??梢姺矊僬x之舉,便沒有辦不成、辦不好的事。
近日與朋友聊天,談及掃黑除惡,聽到一種“惡人好治,狠人難纏”的說法,頗令人深思。其例證舉不勝舉,諸如在公交車上借故辱罵司機、搶奪方向盤;在馬路上行車違章死不認賬,與執(zhí)法交警無理糾纏;在飛機和高鐵上搶占他人座位,死不退讓;等等,雖有輿論和相關措施予以制止,但目前仍時有發(fā)生,可見“狠人”之“狠”,不可等閑視之。
打擊黑惡勢力,擒賊必先擒王;為王者一旦被制服,其手下隨其作惡者,不是跟著束手就擒,就是如鳥獸散,掃黑除惡的行動不愁不見成效。可是,對于那些單個作惡、一時發(fā)飆的所謂“狠人”,并不這么簡單。能被稱為“狠人”者,決非等閑之輩,他(她)的那股“狠氣”,往往與“厲害”“強悍”“不好惹”劃等號,用戲劇大師關漢卿的說法,“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所謂“泡不濕,揪不干”“無理攪三分,得理不讓人”等等,均為“狠人”之“狠”的真實寫照。
“狠人”之“狠”,與惡人之“惡”,在性質(zhì)上雖有所區(qū)別,但若放任其發(fā)飆,“狠”變?yōu)閻?,其實只有一步之遙。重慶萬州公交汽車墜江、浙江寧波養(yǎng)狗主人一家三口被殺等悲劇,都是“狠人”之“狠”上升為惡的慘痛教訓。遺憾的是,在“狠”演變?yōu)閻旱氖录l頻發(fā)生之后,除了輿論的譴責、在公交車上設置物理隔離柵欄之類防護措施之外,似乎不見更多標本兼治之策,公共場所一有糾紛出現(xiàn),人們還是憂心忡忡,足見治“狠”之難。
何以如此?難就難在,那些“狠人”的言行雖然過分,卻往往事出有因,看似情有可原。那些與司機較勁、不肯罷休的人,大多是誤過了該下車的站點,如不立即下去,就會離其目的地越來越遠,而正在開車的司機偏要照章辦事,不讓其提前下車,他能不生氣動怒?那些與執(zhí)法交警斗狠者,不是因為太忙或認為處罰過重,何以如此激動?至于那些在飛機或高鐵上搶占他人座位者,他自認為先到優(yōu)先,如強行將其從座位上拽起,似有不近人情之嫌。這些事發(fā)情由,如不與公共安全和他人利益聯(lián)系起來,似可同情理解,但,正是由于這種不理智、其實也并不人道的同情心理,助長了“狠人”之“狠”,害了別人和大家。
“狠人”作惡,社會輿論大多習慣于從道德層面予以譴責。這一招,對于那些自珍自重、美丑與善惡意識強的人,也許管用,而對于那些道德修養(yǎng)先天不足、自制力薄弱者,則無異于隔靴搔癢。因為從道德層面而言,發(fā)飆的“狠人”有錯,與其較勁的其他人,比如司機,還有冷眼旁觀的看客,何嘗一點錯沒有!前者在“狠人”發(fā)飆時還手,違反了特定崗位作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后者不能見義勇為,對“狠”的行為視而不見,違反了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社會公德,誰不應當受到教育?
道德教化、物理隔離之類防護措施雖不可少,但主要的還是要以法治“狠”?!昂萑恕敝昂荨?,無非如此幾招:賭狠、耍賴、撒潑、動粗,不論其如何表現(xiàn),一律以相關法律加以對照,該處罰的處罰;該依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立即兌現(xiàn);該追究刑事責任的,絕不任其逍遙法外。只有令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狠人”之“狠”,才不至于演變?yōu)椤皭喝恕敝皭骸薄?/p>
治“狠”務必法治在先,用法律的手段,抑制“狠人”的犯“狠”心理,控制其賭狠行為。惟其如此,才是解決“惡人好治,狠人難纏”問題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