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平
張某的孩子去年秋天上學。家門口有一所小學,論學校歷史,已逾百年;論師資和學校環(huán)境,在蘇州地區(qū)至少居中游以上;又是公立學校,義務(wù)教育不收學費。但張某選擇舍近求遠,托你拜他,把孩子送到了十幾公里外的一所私立學校,每年學費10多萬元。聽孩子阿婆說,本來也想就近上的,但朋友李某把孩子送去了私立學校,所以他們想想也就去了。
張某家不缺錢。小兩口都是外企高管,收入不菲;一方的父母是公務(wù)員退休,一方的父親是企業(yè)老板;獨女嫁獨子,雙方財產(chǎn)九九歸一。所以,一年多花十幾萬,并不傷筋動骨。問題是,張某家孩子一走,他家隔壁的王某可坐不住了。兩家的小朋友原來一起上幼兒園,表現(xiàn)基本相當,王某不甘心就這樣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要去??蛇@兩口子的年收入加起來,也才10多萬,且雙方父母都在農(nóng)村,得靠他們“防老”。王某咬咬牙,說:砸鍋賣鐵,也要讓兒子上那所學校。最后,鍋雖沒砸,但東挪西湊,方成其所愿。
吳某家情況不大一樣。本來兩口子住在蘇州下屬的一個縣城,為了已經(jīng)在當?shù)厣狭艘荒昙壍暮⒆幽苻D(zhuǎn)來重點名校,賣了150平方米的寬敞舒適的住房,再湊些墊上,到市區(qū)買了一套60平的學區(qū)房。兒子來了,夫妻倆放棄了熟悉的工作,也來市區(qū)重新就業(yè)。前幾天偶然和吳某在一起吃飯,他在餐桌上大發(fā)感慨,后悔不迭。他說,兒子所在的學校,每個年級只抓幾個重點班,保證有較好的師資配備,而他們家孩子的老師,才從師范院校畢業(yè)不久,感覺還比不上原來縣城學校的老師。
張某看李某,王某看張某,誰能說就沒有人在看著王某和吳某呢?上“好”學校,為學區(qū)房不惜血本,家長們在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驅(qū)使下,互相攀比,不甘落后,通過擇校,把孩子推到承載著他們無限希望的“高”起跑線上。稍微有點教育學常識,都不難看出,這種做法其實毫無可取之處。
學生的知識來源,無非是兩條途徑,一是課本,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學習內(nèi)容,二是課本之外、校內(nèi)校外的拓展。從目前情況看,一般學校,還是以教學大綱為綱,以教本為本,盡力讓學生掌握教材規(guī)定的內(nèi)容。筆者覺得,這就夠了,因為基礎(chǔ)教育無論是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要求,還是對學習結(jié)果的檢測,也都是以大綱和課本為依據(jù)的,即使有超綱部分,也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內(nèi)。至于大綱之外的內(nèi)容,如果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哪個學校都可以讓學生有所收獲。
私立學?;蛩^的好學校,有一定的優(yōu)勢,比如以“外國語”冠名的,一定注重外語教學,以“雙語”見長,這類學校,因為收的錢多,可以出高薪聘用部分名師;這些,對孩子成長,當然是有利的因素。但因為有“名”,收的學生過多,“名師”也是“稀缺資源”,只能保證部分班級,無法“全覆蓋”所有。而且,這里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沒必要以己之短,拼人之所長。何況錢并不一定就能“買”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平常人家,讓孩子像普通孩子一樣,在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里接受教育,只要足夠努力,未嘗不會取得好成績,有什么必要“砸鍋賣鐵”、孤注一擲呢?孩子家長正值盛年,正是展示自己人生價值、追逐夢想的最佳時期,不顧家庭實際能力,把財力、精力和時間都投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為自己“圓夢”,這也是一種“舍近求遠。”
前天和一位在中學做過近10年班主任,后來調(diào)到一所重點小學做過20余年校長,現(xiàn)已退休,有“特級教師”稱號的朋友煲電話,說到這種擇校現(xiàn)象。朋友說:依我看,與其擇一個好學校,不如能遇到幾個好老師,尤其是小學,教師有了一定的專業(yè)水平,有愛心為主導的敬業(yè)精神,這就夠了,至于成績?nèi)绾?,將來能考上什么學校,設(shè)若把所有的學生都交給最好的學校,難道學生的成績就沒有差異了嗎?就都能擠上北大清華之類的象牙塔了嗎?
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作為家長,需要有一顆平常之心。有些家長,忘了自己上學時的平平常常,卻給孩子制定一個高大上的目標,這不僅會累了自己,還會害了孩子。孩子教育需要舍得花錢,但僅僅舍得花錢是遠遠不夠的,在花錢多少和實際效果之間,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弄得不好,難免事與愿違,后悔不及。跟風盲從見識短,砸鍋賣鐵不足取。至于孩子的起點,因著家庭、社會背景的不同,本就迥然相異,家長能夠且必須做到的,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