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恒粉
(江蘇泰州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泰州 225300)
糖尿病足是造成糖尿病人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對于廣大糖尿病者健康安全產生嚴重威脅。中醫(yī)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中歷史悠久且優(yōu)勢顯著,特別是通過辨證分型施治,通過口服中藥方劑可發(fā)揮良好的輔助治療價值,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降低病殘率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該文以2017年7月—2019年5月為研究段,將著重探究在寒熱錯雜型糖尿病足治療以中醫(yī)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方內服的臨床療效。
隨機抽取該院收治的70例寒熱錯雜型糖尿病足患者,根據其就診順序的奇偶數進行分組,觀察組(35例):性別比,男∶女=18∶17;就診時年齡53~87歲,均值(68.5±0.3)歲;糖尿病程3~19年,病程均值(9.5±0.3)年;Wagner分級:I級22例,Ⅱ級13例。對照組(35例):性別比,男∶女=20∶15;就診時年齡54~89歲,年齡均值(67.8±0.6)歲;糖尿病程2~21年,病程均值(9.3±0.7)年;Wagner分級:I級21例,Ⅱ級14例。2組線性資料在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臨床關于糖尿病及糖尿病者的診療標準;(2)符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關于寒熱錯雜型的中醫(yī)分型標準;(3)年齡18~90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2)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傷或惡性腫瘤者;(3)對研究中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案,即通過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積極控制血糖水平,應用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進行治療,包括維生素B1以及依帕司他等,針對性的給予抗感染治療,需在用藥前取足部創(chuàng)面處分泌物檢測后合理選擇抗生素,同時結合患病情況適時給予前列地爾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方內服治療,中藥組方如下:桂枝為12 g,知母為12 g,白術為15 g,防風為12 g,甘草添加6 g,芍藥為15 g,制附子為6 g,生姜添加15 g,麻黃為6 g。在此基礎上隨癥加減,如陰氣不足者添加麥冬10 g,黃芪12 g以及天花粉10 g;針對淤血顯著者可添加生山楂15 g,地龍12 g以及炮山甲12 g;針對濕盛者添加獨活10 g,薏苡仁15 g,以及牛膝10 g。上述中藥混合后加水進行煎煮,取汁大約300~400 mL,每日口服1劑,并分為2等份早晚分次口服。兩組患者均以3周作為一個治療周期,共計治療2~3周期。
(1)比較兩組入組時及治療后各項血糖指標的下降情況,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2)參考《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當中關于糖尿病足的診療標準進行療效評價,顯效:患者的足部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良好,并且無滲液情況;有效:患者的足部創(chuàng)面顯著縮小,并且滲液量明顯減少,創(chuàng)面處出現新鮮的肉芽組織;無效:治療后足部創(chuàng)面仍無變化或者創(chuàng)面擴大,且滲液情況未改善。(3)比較兩組入組時及治療后各項足背動脈的血流參數變化情況,包括血流峰值、平均血流量及血管內徑等。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s)
組別FPG(mmol/L)入組時 治療后2 hPG(mmol/L)入組時 治療后HbAlc(%)入組時 治療后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9.13±1.02 9.17±1.14 0.829 0.204 6.21±0.27 7.92±1.10 4.001 0.026 13.02±1.20 12.97±1.38 0.629 0.083 8.26±0.53 10.14±0.79 7.183 0.002 9.96±1.73 9.89±1.80 1.053 0.103 6.20±0.43 7.64±0.86 5.026 0.014
兩組入組時的FPG、2 hPG、HbAlc較高,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PG、2 hPG、HbAlc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對照組85.71%,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兩組入組時的足背動脈血流峰值、平均血流量、血管內徑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足背動脈血流峰值低于對照組,平均血流量、血管內徑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足屬于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嚴重性并發(fā)癥,該疾病的病因機制十分復雜,并且治療難度較高,患者的治療周期長,且花費高,對其生活質量也產生了嚴重影響。現階段多采取西藥治療方案,雖可改善患者癥狀,然而總體來看療效并不確切,還需探索更為科學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案[1]。中醫(yī)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優(yōu)勢,特別是通過中藥內服治療可實現辨證分型、對癥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促進糖尿病足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中醫(yī)理論認為糖尿病足的患病時間長,容易造成脾腎氣血的大量消耗,出現陰陽虧損,并產生臟腑功能失調[2]。由于氣化失常,造成脈絡失于溫養(yǎng),進而肢端的陽氣缺乏,誘發(fā)血脈瘀阻以及痰毒互結,最終導致灼傷脈絡而誘發(fā)足部潰瘍。中醫(yī)將糖尿病足納入“脫疽”范疇中,并且認為多是由于消渴疾病日久傷及氣陰,而陰寒下注,進而造成陰滯經脈。在治療中須堅持滋陰清熱以及溫經散寒的基本原則,對于寒熱錯雜型患者還需堅持辨證施治的原則[3-4]。該次研究中應用的中藥方劑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中醫(yī)典籍《金匱要略》,方劑當中的麻黃和桂枝合用具有祛風通陽之功效,而芍藥和知母等合用則具有良好的清熱養(yǎng)陰價值,方劑中制附子可幫助溫經散寒,且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防風以及白術等合用則可發(fā)揮良好的祛風除濕效果,甘草以及生姜等則可調和諸方[5-6]。桂枝可幫助擴張血管,同時也具有良好的抗菌和鎮(zhèn)痛作用。方劑當中的知母可發(fā)揮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而制附子則有助于擴張血管、抗缺氧以及抗血栓,同時可改善全血粘度[7]。因此諸方合用可以有效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fā)揮滋陰清熱以及溫經散寒之功效[8]。從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輔助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方治療,總體療效好于對照組,并且治療后血糖指標以及各項足背動脈血流參數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也表明應用該中藥方劑可有效提升寒熱錯雜型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寒熱錯雜型糖尿病足患者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內服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有助于促進潰瘍面愈合并改善足背動脈血流參數及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