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茹
(蘇州科技大學 學報編輯部,江蘇 蘇州 215009)
2018年11月10日,由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主辦、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協(xié)辦的“江南社會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建設”研討會順利召開。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安徽師范大學、蘇州科技大學等高校的近20位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研討會上,代表們主要就兩個方面的議題進行探討:一是《江南社會文化研究》的欄目建設,二是江南社會文化研究領域中的相關議題。茲就本次會議致辭、主題發(fā)言、所提交的論文等相關內容進行綜述。
開幕式上,蘇州科技大學副校長吳健榮教授首先向與會代表蒞臨指導工作表示感謝和熱烈歡迎;然后介紹了學報辦刊的歷史與宗旨,強調辦刊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期待與會專家提出指導意見,并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博士生導師汪詩明教授在致辭時說,《江南社會文化研究》于2014年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本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傾聽專家們的高見,促進這一特色欄目可持續(xù)以及高質量的發(fā)展。從學術角度看,限于學術環(huán)境、認知水平以及文獻資料,十幾年前或二三十年前一些有關江南社會文化研究的觀點和結論,在今天看來很可能會有一些不盡完善之處,希望能借助本次會議對某些議題及其觀點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新的學術增長點。
江蘇省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羅時進教授認為,蘇州科技大學長期重視江南社會文化研究,老中青三代學者在這一學術方向上造詣深厚,成果豐富,在蘇州乃至全省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所刊發(fā)的論文,對促進江南社會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促進蘇州經濟文化發(fā)展也發(fā)揮了現(xiàn)實作用;江南社會文化有極為豐富、復雜、深厚的內容,需要投入極大的力量進行研究,也需要專門的學術載體發(fā)表這些研究成果,《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有志于此,是學術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是學報工作的智行義舉,也是對當下長三角一體化大業(yè)的知識界應答與支持;舉辦這次會議,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標志著一個新的開端;希望這個專欄越辦越好,成為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成為江南學研究的重鎮(zhèn)。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朱蘇南副主任主持本次研討會的學術討論環(huán)節(jié),他認為,舉辦本次會議是希望通過學界知名專家的真知灼見來拓展辦刊思路與欄目的視野,提升本欄目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汪詩明教授首先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江南社會文化研究》創(chuàng)欄以來的概況?!短K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曾用名《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創(chuàng)刊于1984年,其固定欄目《江南社會文化研究》設置于1991年,初名《吳地文化研究》,自2006年第4期起更為現(xiàn)名。從1991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本欄目共發(fā)表相關文章249篇,分布在96期學報之中,是本刊常設欄目中發(fā)表論文數量最多的?!督仙鐣幕芯俊窓谀靠l(fā)文章的內容涉及蘇州古城與世界遺產保護研究,昆曲與昆劇以及江南灘簧、滑稽劇、揚州花部、義務戲等戲曲研究,江南民歌研究,江南方言研究,江南書法篆刻及民間藝術研究,江南旅游與園林研究,江南名人研究,江南宗教信仰研究,吳國歷史考證研究,吳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互動研究,江南教育研究,江南社會研究,江南政治研究,江南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研究,江南社會與文學研究等方面。欄目論文作者所屬單位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北京、天津、山西、福建、廣東、河南、江西、湖南、四川等13個省(直轄市),主要集中在蘇浙滬三地。其中刊發(fā)論文數量前五位的是蘇州科技大學(90篇)、蘇州大學(27篇)、蘇州市戲曲藝術研究所(13篇)、蘇州市戲劇家協(xié)會(8篇)、江南大學(7篇)。本欄目立足學界前沿,緊跟學界重視地域性因素的學術取向,為學術界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欄目創(chuàng)辦28年來的執(zhí)著堅守,在中國高等學校學報中也是不多見的。本刊所有的編校人員數十年如一日以嚴格的編校規(guī)范要求自己,不僅贏得了作者的欽佩和讀者的贊許,也提升了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會專家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1.內容創(chuàng)新,加強特色欄目建設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江南文化研究專家胡曉明教授認為,在當下浮躁的學術界,該欄目二十多年的堅持令人敬佩。他指出學報辦刊要堅持兩個方向:一是要從長遠來看,爭取把學報做到極致,久久為功,必成經典;二是要使欄目有特色。雖然該欄目內容很豐富,但缺少一些爭鳴性內容,比如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在探討吳文化及江南文化好的一面,而不談吳文化和江南文化中的負面現(xiàn)象。為擴大學術影響力,欄目應該刊登一些帶有學術批評性的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真正內涵與價值。《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阮堂明教授認為,教育部從2004年頒布《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實施方案》以來,全國陸續(xù)有65所高校學報的專欄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其中不乏普通院校的學報。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示:在目前學報評價機制下,我校學報要提升層次、擴大影響,必須走特色名欄建設之路。不僅《江南社會文化》欄目需要進一步凝煉特色,突出重點,形成亮點,而且其他欄目如《長三角社會經濟研究》等也必須立足蘇州,圍繞國家及蘇州未來重點發(fā)展戰(zhàn)略,以名欄建設標準為指導,加強學報特色欄目建設。
2.內容集中,概念統(tǒng)一,向江南學方向發(fā)展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羅時進教授認為,目前辦刊人焦慮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一個欄目最后的發(fā)展方向是對學術界有貢獻,江南文化研究最后的走向應該是江南學。他建議,欄目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更名為“江南學”,先請專家闡釋“江南學”這個關鍵詞,確定江南學的學科方向。此外,欄目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規(guī)劃,走專題研究的道路;專題研究是提高論文轉載量的前提,而目前的《江南社會文化研究》的欄目設置在選題分類上不是很清晰,不易引起轉載平臺的注意。欄目分類要符合規(guī)定的學科體系,讓人一目了然。每一期要確定一個明確的內容,比如史學就是史學,文學就是文學,寧可一個欄目只有一篇文章。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凌郁之教授的主題發(fā)言是《從學報審稿看明清文學研究的選題》。凌教授作為《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審稿專家,近年來為學報審稿約60篇,其中絕大多數是明清江南文學方面的稿件,其內容主要涉及家族與文學、文人結社與文學、女性與文學、社會生活與文學等四個方面。一般作者在使用幾組概念的時候比較隨意,需要辨析和統(tǒng)一,如“江南”與“吳地”,“江南文化”與“吳地文化”,“家族”與“世家”,“文學家族”與“文學世家”,“村居生活”與“鄉(xiāng)居生活”等。概念界定的不清晰以及混用對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是不利的。這也是以后本欄目規(guī)劃和編校時需要關注的方面。
3.確定欄目取稿范圍,擴大作者群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導師朱小田教授曾任《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同時又長期研究江南區(qū)域文化。他認為辦好《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欄目的前提是要有穩(wěn)定而優(yōu)質的稿源。他從編輯視野談三點看法:一是確定江南的地域范圍。既稱“江南”,長江以南、東海以西是肯定的,確定南界從東徂西依次為天臺山、四明山、會稽山、龍門山屏障,西界自南向北依次為黃山、寧鎮(zhèn)山脈、南京至銅陵的南北向長江段隔斷。江南西部的徽州及逶迤東北的新安江、富春江流域,南部的寧紹地區(qū),東部的島灘,是我們在取稿時容易忽略的地域。二是投注人文社會學科的所有領域,不僅要集中于歷史、文學和藝術,而且要關注經濟研究、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田野工作調查及研究、民俗學、宗教學、社會倫理學、社會美學、區(qū)域人口學等領域。三是理解廣義“文化”的內涵,以人類學的“文化即生活方式”來理解“文化”最便于取稿,且生活方式意義上的文化研究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重點。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查屏球教授通過李白寓居南陵的考證認為,古代很多人的地理意識是文學化的,名家名作強化了人們對于某一地域的地理意識,這也是江南社會文化需要研究的內容。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胡傳志教授作為《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編委,也從稿源作者的角度提出建議,認為該欄目所刊文章的作者多來自江蘇省,尤其以蘇州本地作者居多,以后可適當擴大作者群;欄目每一期集中一個方向,可以根據稿源來確定方向,或者根據方向來物色稿源。
4.學習同行辦欄經驗,提升專欄影響力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路海洋教授的主題發(fā)言是《關于〈江南社會文化研究〉專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的思考》。他認為要多向同行學習經驗,如向《黃山學院學報》的專欄《徽州文化研究》學習欄目內涵界定清楚的經驗;向《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的《江南文化研究》欄目學習收文范圍比較明確的特點;向《衡水師范學院學報》的《董仲舒與儒學研究》欄目學習其匯集國內外“董學”研究頂級專家作者群的經驗。
羅時進教授的會議論文《清末民初江南奇女子秦森源的“鑄魂”詩》,是以無錫女詩人秦森源的詩歌作為個案來研究蘇南一帶奇女子文學現(xiàn)象,而學界關注的奇女子文學代表主要是浙江的秋瑾,徐自華、徐蘊華姐妹。在秦森源短暫的25年“書劍人生”中,只有半年在競志小學工作的經歷,所以其詩文思想和文字水平都帶有時代色彩的“學生腔”,“我以我血薦軒轅”,表現(xiàn)出奇女子的勇氣和才華。秦森源的詩歌現(xiàn)存155首,可概括為“病俠”書寫。“病俠”的病不僅是生理之病,更是對于時代的憂慮之病,“病俠”是近代特有的現(xiàn)象,如號“劍門病俠”的龐樹柏有詩歌《病鶴來滬以新詩見示次韻報之》。秦森源的“病俠”詩《壯士行》是其代表作。秦森源希望作為一個為國家民族獻出自己頭顱的勇士,在過渡時代為國為民探索出一條救國之路。秦森源筆名“鑄魂”,像《壯士行》這樣表達悲憤之情的詩歌很多,都是在鑄造自己的靈魂,所以稱其詩為“鑄魂詩”。胡傳志教授提交的會議論文是《陳三聘〈和石湖詞〉略論》,考論陳三聘《和石湖詞》70首詞,發(fā)現(xiàn)陳三聘并非有意干進,而是寄寓對范成大的崇敬之情。陳氏《和石湖詞》中有多首稱頌范成大之作,反映出范成大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逗褪~》是短時間內的單向唱和集,在時空場景和主題上有所變化,體現(xiàn)出此類次韻詞作的個性。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李正春教授提交的論文是《吳地詩人宋無詠史詩的敘事藝術》。該文認為,蘇州詩人宋無在元代詠史詩發(fā)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其《啽囈集》與徐鈞《史詠集》、趙景良《忠義集》等詠史專集一道,將元代詠史詩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秵眹壹防^承了前人“以詩存史”的傳統(tǒng),極大地提升了七絕體詠史詩的史學內涵。無論是隱括本傳,寓論斷于敘事之中,還是不拘全貌,突出細節(jié),強化抒情意味,甚至是史為已用,評史論人,無不展現(xiàn)出宋無深厚的詩學素養(yǎng)及獨特的史學觀點。先詩后注、詩注結合的形態(tài),也使得詠史詩在重視興亡之變和經世致用之外,擁有了一份關注情感體驗、具有濃郁抒情意味的內涵。
胡曉明教授的主題發(fā)言《江南·中原·吳越》主要探討江南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關系。一是江南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區(qū)別在于江南的血脈和中原的血脈滲透很深,因此不要把江南講得太“江南”。二是吳越文化的不可分割,一定要講它的共性,只有這樣才能將江南文化講深、講透,講得大家都能聽得懂,對學術界的貢獻也會更大。查屏球教授提交的論文是《李白寓居南陵五松山考析——兼論唐詩與唐詩化的地理意識》,考證了李白奉召入翰林時的寓居之地是現(xiàn)在繁昌一帶的南陵,“五松山”是李白到南陵之后為此山取的名字。由此可見,古代很多人的地理意識是文學化的。
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周秦教授提交的論文是《吳歌楚舞各千秋——談湘昆藝術的審美特征》。該文以湘昆為個案,著重研究昆曲藝術以蘇州為大本營向全國各地傳播輻射的現(xiàn)象?!俺橄骓崱辟x予湘昆開朗粗獷之氣、陽剛潑辣之美,使它具有濃郁的草根氣息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湘昆的傳統(tǒng)本戲現(xiàn)有四十余種,其中一些曲目久已絕響于蘇州昆曲舞臺。湘昆具有獨特的湖湘地方風格,顯現(xiàn)出不同于江南的文化需求和審美取向。與蘇州昆曲相比,湘昆傳統(tǒng)劇目呈現(xiàn)“三多三少”的特征:本戲多,折子戲少;武戲多,文戲少;表現(xiàn)下層百姓生活的戲多,表現(xiàn)才子佳人和帝王將相的戲少。究其原因,不外乎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觀眾需求的差異性。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孫虎副教授的主題發(fā)言是《文化江南和“書院”的詩學》。文化江南將傳統(tǒng)精致、優(yōu)雅、高深的文化品位與日常人生相聯(lián)系,求得一種生命感受的完滿自足,自信地探求美好生活與價值意義。江南的書院在化導的過程中,成為精神成長的“圣地”,傳播著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并作為一種活的詩學,繼續(xù)與生活現(xiàn)實發(fā)生聯(lián)系,成為富有意義的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江南人文蔚興,與讀書人的學院生活和讀書的美好愿景是分不開的。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沈驊副教授的主題發(fā)言是《玉山雅集和吳地文化傳統(tǒng)》。玉山雅集是元末文人交游聚會活動之一,是以昆山人顧瑛為首的鮮明體現(xiàn)吳地文化傳統(tǒng)的文人集會。玉山雅集受明清兩代文人學者共同推崇,其深層原因在于玉山文人群體有著獨特鮮明的人生目標和追求,既隱于藝事,孜孜不倦于文化藝術,又受到商品經濟影響,不諱言物質享受。這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與吳地文化傳統(tǒng)相吻合。
為期一天的“江南社會文化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建設”研討會,環(huán)節(jié)緊湊有序,取得了預期的成果。與會代表們以嚴肅認真的學術態(tài)度,以支持本欄目發(fā)展的熱情,肯定了《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欄目取得的成績,認真地討論本次會議的議題。本次學術研討會為《江南社會文化研究》欄目提供了學術水平很高的論文和新穎的學術觀點,為本欄目的建設發(fā)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