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樂,張耿(通訊作者)
(大連理工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2018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預防性侵害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預防性侵安全教育,切實維護學校安全和諧穩(wěn)定,保障學生安全,各部門深入開展預防性侵安全教育”。近年來,兒童學前教育逐漸重視,一方面是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帶給人們豐富的物質享受,使家長更注重對子女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是時代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了社會的一些潛在危害,關于兒童性侵案件頻發(fā),對兒童的一生留下不可磨沒的陰影,而性侵案件的背后大多是兒童本身對“性”知識的缺失。
從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角度分析。2016年3月2日“女童保護”基金會在全國兩會座談會議中發(fā)布,2015年被媒體曝光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例340起,平均每天曝光0.95起,受害者呈低齡化趨勢,熟人犯罪超七成;由此可見在針對兒童的相關性知識教育以及安全意識方面應當被重視,而那些被傷害的孩子會有一些共同特征:驚慌失措、害怕、羞恥,忍耐和沉默等心理或精神恐懼,并且遭受到的這些創(chuàng)傷會一直延續(xù)到之后的生活,一般會出現(xiàn)厭世、害怕異性、交往困難等癥狀。比如:2017年4月27日,26歲的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因走不出年幼時被性侵的夢魘,導致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長期受到抑郁癥的影響,最終以自殺方式來結束這種痛苦。
從國家政策以及現(xiàn)有教材的角度分析。張競生教授在《美的社會組織法》中寫道:“性教育問題關系于人生,是比科學與藝術更偉大的問題?!痹诜芍贫确矫?008年12月1日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表明教育1~2年級學生生命孕育、成長發(fā)育知識,初步了解兒童青少年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知道“我從哪里來”,了解性侵害以及相對應的方法和技能;國務院2011年發(fā)布的《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2018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預防性侵害通知》,要求深入開展預防性侵安全教育。由此看來國家對“性教育”知識的普及年齡越來越早,政府對性侵害的態(tài)度越加重視,通過法律嚴懲性侵犯罪,并加大兒童性保護的合法權益?,F(xiàn)階段兒童性教育的輔助教材依然匱乏,普通群眾一方面受傳統(tǒng)儒家觀念的束縛,關于“性”的問題一直是欲語還休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家長對兒童性教育方面的方法技能和相關知識比較欠缺,使兒童對“性”的認識一片空白。2011年9月,首部較為直觀的兒童性教育課程試點教材《成長的腳步》發(fā)行,由于該教材涉及的內容和配圖引起社會激烈爭論,家長也反映“教材尺度過大,赤裸裸”不適合中國學生閱讀。由此可見一方面在早期沒有鋪墊地進行性教育會引起家長以及社會的爭議,另一方面兒童性教育的相關普及材料沒有得到現(xiàn)階段社會大眾的認同。
綜上所述,兒童性教育已經越來越受社會的重視,針對學前兒童的性教育知識的普及對于兒童自身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性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第一課,一方面有利于兒童獲得科學的性生理知識,建立正確的性別角色,同時也是加強兒童自我認知和自我保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也使其在遭受到非法侵犯時有正確的認知,為后期的性教育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針對這一背景,筆者嘗試從圖形語言的幽默性出發(f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初步進行兒童性教育繪本的方法探討。
在國內社會群體的認知體系中統(tǒng)一把14歲以下的目標群體稱之為兒童,本文為了使研究深入以及讓性教育繪本具有針對性,因此將目標群體設定為3~6歲兒童。此階段為學齡前兒童,也稱之為前生殖器期。
在生理上,3~6歲兒童也是發(fā)育的快速時期,家長在兒童4歲之后會普遍認為孩子偏“瘦”。其次,兒童每年身高增長速度也在加快。在大腦方面:腦及神經系統(tǒng)持續(xù)發(fā)育并逐漸成熟,因此,在嗅覺、聽覺、視覺、味覺等方面具備了更好地感知外在事物的能力;在肌肉方面:由于肌肉組織發(fā)育不太平衡,大肌肉群發(fā)育比小肌肉群發(fā)育得快。因此,兒童的肌肉彈性相對較好,但是力量較差,易疲勞,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控力。
在心理上,3~6歲兒童是智力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其有較強的求知欲,感知覺的敏銳度也在提升,逐漸具有感知目的性和有意性的能力。①注意力方面:穩(wěn)定性不是太強,一般具有短暫的控制注意力的能力(15min),但易分散,比如不專心進餐、不認真寫字等。②記憶力方面:逐漸從無意記憶向有意記憶發(fā)展,記憶帶有很大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而對詞意等理解較差。③語言方面:兒童口頭語言發(fā)展迅速,且能掌握基本書寫技能,詞匯量不斷增加,語義和語法結構都較有進步,說出一個名詞能迅速聯(lián)想到實際物體。④個性方面:對事物有熱情,情緒容易外露,模仿能力強,識別差,對新鮮的事物比較有興趣。
兒童時期是性格塑造、道德培養(yǎng)的最佳階段,俗話說“三歲看老”,因此這個時期接受的相關教育至關重要。同時兒童時期年齡較小并不具備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加工的能力,可根據(jù)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選取合適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以使教育成果科學有效。
繪本是兒童早期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國外,兒童性教育傳播也是通過繪本這一載體。國外兒童性教育發(fā)展迅速,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性教育體系,并且,根據(jù)兒童發(fā)展的個性特點和生活習慣,多角度、多主體地展開繪本創(chuàng)作,使其在視覺和心理驚奇的感受下,科學地學習相關性教育知識。兒童性教育繪本主要有以下特點:
1.故事性:繪本的故事性就好似身體的主干,而每一頁的圖畫和文字則是身體的筋骨,圖畫和文字交織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敘事。常見的形式是把性知識日常的場景作為載體形成故事性文本。比如《小威向前沖》把受精的過程以擬人的手法創(chuàng)作成賽跑大賽。此種的繪本手法則更能貼近兒童日常認知,也避免了家長直觀敘述的尷尬,在故事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連貫性:繪本區(qū)別于一般文學類作品,其視覺的連貫性是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兒童處于語言開發(fā)以及知識獲取的高峰時期,但是對文字的識別較少。為了使兒童在閱讀繪本時產生濃厚的興趣,圖畫則是重要的手段,圖畫不僅能發(fā)揮兒童的想象力,還能使兒童在不明確文字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明白圖畫之間的故事傳達。比如(日)山本直英的《我的故事》中圖畫的繪制比較簡潔,邏輯清晰,通過圖畫就能感受到傳達給兒童的信息,易圖傳事,也就是圖畫的傳達性,這也是兒童繪本的實質性特征。
3.趣味性:兒童性教育繪本之所以能夠深受成人的認可和兒童的喜愛是因為繪本制作時特有的趣味性。主要分為制作工藝以及圖畫繪制兩個部分,通過精巧的機關設置激發(fā)兒童的探索欲,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用畫面表現(xiàn)出一幅幅直觀生動、幽默風趣的故事,兩者都使兒童在視覺閱讀時帶動大腦思維的聯(lián)想,激發(fā)大腦的想象力。比如(法)帕斯卡爾·艾德蘭《我們的身體》,是以科普為主的繪本形式,文字簡潔流暢,配圖簡單明確,且每一部分身體都搭配著摸、拖、拉等互動操作,增加兒童的求知欲望,也是集知識和趣味為一身的兒童性教育類繪本。
總之,通過對兒童性教育繪本的特點分析,得出性教育在兒童繪本實現(xiàn)的理論依據(jù)和支撐。兒童對語言和文字的反應能力尚弱,但是對探索類形式以及圖畫類信息較為敏感,以圖為主的繪本形式對于兒童來說更易于被接受,通過將復雜的信息轉換為圖形,可以將信息以簡單明了的形式傳遞給兒童。兒童繪本在兒童的教育方面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為后期兒童性教育繪本的創(chuàng)作奠定整體指導方向和理論依據(jù)。
圖形的幽默性就是指:在受眾進行圖形信息獲取時,使其產生視覺阻礙,以便于圖形信息刺激大腦皮層,經過信息加工,使受眾產生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頓悟和快感。相對于成人認知下的圖形幽默性方法,在兒童的領域就要有很多限制。首先,兒童階段正是屬于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階段,對事物的規(guī)律經驗都在逐漸形成中,而成人則具備完善的認知和事物經驗,因此,將成人認知下的圖形幽默性表達方法應用于兒童群體,就不會達到寄情于物、寄趣于圖的視覺效果。所以,在兒童領域運用圖形的幽默性要注意兒童的認知心理以及思維方式,主要表現(xiàn)以下幾點原則:
1.夸張性:學齡前兒童對圖形表現(xiàn)的各種行為認知,歸根結底只是圖形吸引到他們的目光使其產生了興趣。其圖形幽默性主要表現(xiàn)在由直接感官意識和生理體驗而形成的主觀感受,從而使兒童產生興趣,這種手法通常稱為夸張法,因此在圖形創(chuàng)作中用夸張直觀形象來代替文字表述更能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根據(jù)兒童早期對圖形形狀的感知規(guī)律,以規(guī)則的形狀來代替寫實的表達,比如人的頭用圓形、身子用三角形等。可以避免兒童對圖形產生困惑,確保兒童對所表達信息的準確識別。
2.擬人化:如果說夸張性是繪本成功的左手,那擬人化手法就是右手。因為,兒童心理比較純真單純,通過形象的擬人化更能貼近兒童的生活和認知,能夠使兒童產生強烈的探知欲望和親切感,能夠達到較好的教育目的。比如日本宮西達也的《小紅和小粉》講述小貨車運送貨物的艱苦和戰(zhàn)勝苦難后獲得的勇氣,以人物的視角賦予小貨車人物特點,并把知識賦予圖畫場景中,比較受兒童的喜愛。
3.機關書(繪本中運用稱之為翻翻書或者立體書):在圖形創(chuàng)作時,圖形分為上下2層或者多層,且每層圖形在含義以及形態(tài)上有著相關的聯(lián)系,通過兒童抽、拉、拽等動作與兒童產生互動的探索行為,且動作表達之后的圖形展現(xiàn)結果,會讓兒童產生心理上的滿足和快感,此種方式就是運用圖形遮蓋方式體現(xiàn)圖形的幽默性。
總之,在兒童認知下的圖形幽默性的實現(xiàn)方式需要有一個直觀簡要的圖形表達方式,讓兒童在認識圖形信息的過程中完善事物經驗和處理圖形的邏輯思維。相對于成人來說圖形的幽默性主要體現(xiàn)在由圖形表達信息時產生阻礙,且經過大腦加工之后產生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愉悅和樂趣,在成人認知下的圖形幽默性的實現(xiàn)方式需要有豐富的認識事物經驗和處理圖形的邏輯思維,而這些豐富的經驗和邏輯思維就相當于起化學反應的必要元素,而幽默性圖形正是這些元素的催化劑。
根據(jù)以上,將兒童性教育類繪本與圖形的幽默性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以期解決兒童性教育產品的缺失及教學過程中的尷尬這一問題,其二者的關聯(lián)性分析如下:
首先,從功能和形式上來說二者都是以圖表達信息,以圖形作為信息載體,在根源上功能是一致的。對于性教育知識以圖為主的表達勝于文字的表達理解,從早期圖畫書到如今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圖形這一元素。在形式上,性教育繪本的故事性、連貫性要依據(jù)圖形的幽默性方法的夸張、擬人來吸引兒童的目光進而刺激其求知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兒童性教育繪本中,不同的故事主題對應的圖像形象也各有不同。除去科普題材主題形象有偏寫實情況,基本上兒童繪本中的主題形象是幽默性的手法創(chuàng)作。充分掌握圖形幽默性的表現(xiàn)要素的特征與性教育知識點的合理結合,為本研究在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方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從所涉及繪本的內容方面來說,圖形的幽默性與兒童性教育類似于“鑰匙”與“鎖”的互動關系。兒童性教育在現(xiàn)代的社會上像一把“鎖”,需要用具有創(chuàng)作力的方式來打開這把牢固的“鎖”。其組成部分有:①兒童不需要性教育,相關性知識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明確;②對兒童進行性教育,可能會導致兒童過早地成熟。而圖形的幽默性在兒童性教育中起到“鑰匙”的作用。其組成部分有:①避免教導時期的尷尬情況:幽默性的圖形表現(xiàn)在繪本的運用中代替性教育的直白表述,既符合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含蓄”,又能激發(fā)兒童自身對繪本的探索興趣。②在國內兒童性教育繪本市場空白較大,其教育對象全人化、教育內容系統(tǒng)化、教育方法科學化方面較為欠缺。圖形的幽默性是國內外優(yōu)秀繪本都具備的首要特點,因此可以成為打開兒童性教育這把“鎖”的合適“鑰匙”的借鑒。
通過上述對兒童性教育繪本和圖形幽默性的特點分析,總結出了兒童性教育繪本與圖形的幽默性結合應用的關聯(lián)性分析。因此,掌握圖形的幽默性方法特點,根據(jù)性教育繪本的不同主題,與兒童認知心理相互關聯(lián),為兒童性教育繪本中圖形語言的應用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伴隨著社會各界的重視與國家出臺政策的支持,兒童性教育逐漸得到大眾的重視與認可?,F(xiàn)階段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成人常羞于談性,恥于談性,對孩子更是如此;另一種是性教育相關材料缺失,家長也有心無力不知從何入手。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兒童繪本為載體,從圖形幽默性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兒童心理特點、認知習慣,對圖形的幽默性在兒童性教育繪本中應用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總結,為后續(xù)圖形的幽默性在兒童性教育繪本中的設計方法構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