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黑龍江省海倫市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綏化 152300)
為了分析針對婦科臨床手術治療工作來說,腹腔鏡該項手術治療技術實際應用價值,本次臨床觀察實驗研究擇取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婦科所收治需接受臨床手術治療的100例病患為研究對象,針對一些病患實施腹腔鏡下臨床手術治療路徑,以下為本次臨床觀察研究的結果:
擇取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婦科所收治需接受臨床手術治療的100例病患為研究對象:常規(guī)組,病患年齡為23-45歲,平均年齡為(30.12±23.1)歲。病程為1.1-3.4年,平均的病程為(1.4±0.7);干預組,病患年齡為26-49歲,平均年齡為(30.23±2.43)歲。病程為1.1-2.6年,平均的病程為(1.2±0.4);病患與家屬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試驗,均簽署知情的同意書。兩組病患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基本意義,具有著一定可比性(P>0.05)。
常規(guī)組,實施常規(guī)開腹臨床手術治療路徑,即為在對病患實施硬膜外部麻醉之后,行傳統(tǒng)的開腹臨床手術治療。干預組,則實施腹腔鏡下臨床手術治療路徑,以下為具體操作:待全身麻醉完畢達到一定麻醉效果后,需取病患仰臥位,對腹部做好常規(guī)消毒處理,切口處于病患臍倫的下緣位置,縱向切開1 cm長度切開,行氣腹針穿刺,注入CO2并逐漸形成氣腹,實際壓力需控制于13-15 mmHg左右,擇選10 mm套管針直徑緩緩插入,導入腹腔鏡,結合病患上腹部實際情況,將病患調整至頭低腳高體位;把直徑為5 mm套管針,緩緩置入至病患左下腹部;第2個套管針已置入完成后,需取直徑為10 mm套管針,緩緩置入至病患臍部與左下腹部中間位置;待第3個套管針已置入完成后,需取直徑為5 mm套管針,緩緩置入至病患右下側腹部位置;雙極電凝,輸出功率為40-45 W范圍。而后,結合病患所屬疾病類型,行具體的臨床手術治療操作。
對比兩組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
本次實驗所用系統(tǒng)軟件為專業(yè)的spss 20.0統(tǒng)計學系統(tǒng)軟件。資料計數檢驗分析法為x2,計量資料檢驗計算法為t值檢驗法。若P<0.05,則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tǒng)計學的差異性。
通過對兩組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數據做出對比,可以得出常規(guī)組病患手術治療期間各項臨床指標評分結果為:術中輸液的時間指標(3.24±0.66)d、術中出血指標(125.79±103.22)ml、術后的發(fā)熱率即為16%(8/50)、住院時間指標(8.66±3.02)d;干預組病患手術治療期間各項臨床指標評分結果為:術中輸液的時間指標(1.24±0.26)d、術中出血指標(25.69±23.22)ml、術后的發(fā)熱率指標即為2%(1/50)、住院時間指標(3.66±2.02)d。由此即可表明,相比較于常規(guī)組,干預組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均略占據一定臨床優(yōu)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
伴隨著國內醫(yī)療水平不斷提升,各項手術治療技術也呈良好的發(fā)展趨勢。腹腔鏡,是婦科臨床上目前較為先進的一項手術治療技術,它相比較于常規(guī)的開腹臨床手術治療來說,具有著術中較少出血量、小創(chuàng)傷、快速恢復等技術優(yōu)勢,深受廣大病患及婦科臨床醫(yī)師所青睞,故被婦科臨床上所普遍應用,臨床應用效果也相對較為理想化[1-3]。通過本次臨床觀察及研究發(fā)現,與常規(guī)開腹臨床手術治療路徑相比,實施腹腔鏡下臨床手術治療路徑后,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均略占據一定臨床優(yōu)勢。這就更足以表明,對于婦科臨床手術治療來說,腹腔鏡下臨床手術治療路徑,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及意義,值得在婦科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